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已註銷]

2009-01-20 03:28:18

《白》--「為了看」


談談我對影片的一些理解:

法國哲學家德希達在談到pouvoir(權力,能力)這個詞的時候, 談到了它的來源---
 
pouvoir ---- pour(為了) voir(看) ---- 為了看

影片中不只一次,重複著一個情節,就是Karol遠遠的看著她的妻子:被拋棄後在她的窗下;在自己的葬禮上;在監獄的院子裡望向她監房的窗子...... 他做的所有事情,彷彿就是「為了看」,為了看代表了什麼? 在聖經創世紀裡(2.19),上帝造了人,把走獸飛鳥叫到人的面前,為了看人怎麼叫它們。這裡的「為了看」---- Pour voir 就是另一個詞的詞源:pouvoir: 能力,權力、權利。(參看法文版,中文版沒有把這個"為了"翻譯出來)


作為萬能的上帝所作的不過只是為了看,難道能力的極限是為了看?抑或是「為了看」代表了絕對的權力?影片一次次把Karol的瘋狂追求定格在「為了看」上,而影片的標題是,幾不掩飾地暗示著探討關於尊嚴與平等的主題。

於是,影片以Karol的"為了看"貫穿始終,並同時以pouvoir的起伏消長為線索層層遞進不斷的追問:pouvoir是否是愛的前提?pouvoir是否是尊嚴的前提?pouvoir是否是平等的前提? 尊嚴是否是愛的前提?尊嚴是否是平等的前提?平等是否是愛的前提?在他們之間,通過「為了看」串起情節,貫穿始終。

在這裡,這個源於聖經中上帝造人後賦予人語言能力之時的典故,蘊含的反思包括:當你被羞辱、被不公、被拋棄時,你奮力拼搏做出點樣子來給"他"或"她"看看,你可曾想過無意之間將其捧到上帝的神聖位置?人就是總是這樣本末倒置,本應的是做好你自己,為了看,是為了把他或她給你看,你在一邊靜靜地、默默地、無動於衷地看他或她怎麼做就是絕對的pouvoir ,就是至高無上的能力、權力與權利。決定愛、尊嚴與平等之所以可能。

而做給他人看, 恰恰是一種奴性.

 
poubelle ---- pour belle ---- 為了美好

影片中有一個鏡頭讓人印象深刻,因為在整個藍白紅系列中每一部影片都有這樣一個情節:路邊一個拄著枴杖的老人艱難的把一個空可樂罐塞到路邊的垃圾桶里。這時無家可歸的Karol笑了。

路邊的這種垃圾桶,法語叫做Poubelle,Poubelle雖然來源於人名,不過仿照德希達對pouvoir的拆解,仍可拆解為Pour belle ---- 為了美好。人從幼到老無論什麼情況下,為了美好是從不會改變的,他也是,無論多麼落魄與艱難。對生命而言,生是自在自為,命是身不由己。每一個人在命運所強加於自身的處境當中,努力掙扎與奮鬥,都是因為人之本性中的"為了美好",正是生命中「自為」的本性。

影片拍攝於上世紀90年代,而Poubelle- Pour belle 這種解構,雖然語法上不是很規範,可上個世紀後期法國的主流思潮解構主義慣於此術。我想我借用這個套路解讀這個影片應該不為過吧!
 
 
---- 關於愛
 
在傳統中國文化的語境中,對「愛」的意義涉及的很少,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最高的程度了,這裡隱含了一個「己所欲,施於人」的意味,如此去愛他人,使得對他人的愛是為了自己得到愛,自己被愛的慾望成為對他人愛的前提,將愛置於這種相對關係之中的愛,始終是有所求的,當這種愛得不到預期的收益(己所欲)時,是愛還是不愛?還是要開始指責他人只會愛自己了?又如何保證每一次都得到恰到好處不多不少的回報呢?在一個相對的尺度下,分寸是無法得到界定和把握的,心理上的不平衡成為此種愛的長久的伴奏。

基督教的「愛人如愛己」,則將愛自己置成愛他人的前提,首先懂得愛自己,人本性之中對自己的愛是無條件的,不因自己任何內在外在的缺陷而不愛自己,這是一種絕對的愛。用對自己的這種絕對的愛推廣到他人,就是「愛人如愛己」所指出的如何去愛。於是,如何懂得愛?正像古希臘Delphi神廟的神喻所告誡的那樣:認識你自己!

在這個背景下,Dominique以丈夫不能滿足其性需求為由提出的離婚,就不是一種惡。因為會愛自己是會愛他人的前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