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009-01-09 05:34:37
《赤壁》下集:太噁心了
看了一些《赤壁下》的評論,有些用了「年度最佳娛樂大片」之類的字眼,讓人很是吃驚。好像有了「娛樂」做擋箭牌,其它的各種關係因果都不重要沒關係了。可惜的是,跟上半部比較,當下半部尤其是重頭戲來臨的時候,主創們自己不斷的加著諸如「君子之戰」「我們都輸了」的口號,用殺戮與主角們含淚悲壯的表情特寫營造著乾澀發味的和諧平衡,進而越發的噁心,怎麼還娛樂的起來?(有人可能會說,自己要習慣啊,把這也當娛樂吧。不過我想大多數的人還沒有心情好到花錢買這樣的境界吧。)
口號打頭的結果,當然情節也要跟著取捨和變化。這樣是否就顯出導演的獨創性原創性來呢,那可未必。縱管全片,唯一讓人覺得不錯的還是由原有的「草船」和「計殺」結合而成的連環計,而那些重新設計的橋段,不僅雷人還模糊牽強,很難引的起新的共鳴。
「火燒赤壁」的關鍵,由黃蓋的「苦肉計」改到了深入敵營的小喬身上。取消苦肉計看起來不錯,不僅克服了觀眾對劇情的想當然,還增加了美女的戲份和作用。可吳宇森塑造出的是這樣的周瑜,以君子自稱,不想犧牲屬下的屁股,卻又不得不靠老婆去勾引垂涎她的敵人才能贏得戰機,表面的大義其實更顯得窩囊(當然導演可能有自己的現代解讀,一個大義凜然的女人,不僅是美嬌娘還是女英雄),最後還要上演「救二嫂」的糟糕人質戲碼,真是從一個俗套落進了另一個更爛的俗套。
還有最後曹操被放走,周瑜一句「我們都輸了」並落下一幅深刻反省狀,好像要完全推翻原本打這場戰爭的目的。在《三國演義》中,孔明故意讓關羽守華容道,知道他會放走曹操,就順水讓他還個人情。而最重要的是曹操不能死,要想三分天下,曹操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有他在北方才能穩定才能互相制約。在放曹操這一點上,於大局於小節都照顧的很周詳,且戲劇性上也非常精彩。而在電影《赤壁》中,也由孔明提到了「三分天下」觀點,但於內容卻毫無相干,最後放走曹操倒像是讓一個失敗的「壞人」自己反省去(又一種「君子」的典型行為)。另外,在上集中,有曹操愛才放走關羽以及周瑜中箭等情節,在下集中完全沒有呼應,這些情節成了單個的煽情事件,其作用和性質自然就削弱了。
回到劇情中最根本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打這場仗?這裡有個預先設定的條件:就是曹操是壞蛋,不僅控制天子還魚肉百姓。不然如果曹操除了野心沒什麼壞的話,純粹為了百姓考慮為了避免雙方巨大的犧牲,那投降好了,百姓還是一樣的生活只是換了統治者而已(受損失的是當官的,地位沒了利益沒了,比如孫權不能當土皇帝了,周瑜的小喬可能要成曹操的了、劉備則要被砍頭了等等)。既然曹操那麼壞的話,那放他走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幼稚舉動,讓他有機會再來打一次?為了要為戰爭下定義,為了呈現出一派君子大義的和諧景像和正面意義,省略去各種利害關係,再退一步講,故事講的好也沒關係。要命的是創作者自己困境於取捨,弄了個支離破碎前後矛盾的四不像出來。
順便簡略說一下人物。比起以周瑜為首的君子們,被定義為壞蛋的曹操反倒是更可愛些。曹操能文能武,有豪氣又夠親切,愛才善用又陰險果斷,有手段又講情意,對美女還特別的客氣友善,那一句「別鬧」便足夠勝出周瑜無數的風情。
為什麼打這場仗再擴大概念就是為什麼拍這部電影。吳宇森的三國夢當然毋庸質疑,只是這個夢呈現出來的曖昧態度卻難以讓人滿意。如果簡單的是要照顧大眾照顧娛樂,個人覺得最佳的還是照最熟悉最傳統的方式走,然後用影像的魅力,表現出磅礴的場面、塑造出各具性格特色的英雄人物(大場面大家總是喜歡的,而人物的魅力在觀眾中原本就有群眾印象分了),這重要的就要看導演的功力了。雷人並不可怕,表面化的口號倒真是多加無益,那生硬而微弱的以戰反戰等,比起《投名狀》來是大大不如,反而是主題凌亂畫蛇添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