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情遇巴塞隆納--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午夜巴塞罗那/情遇巴塞隆纳/情迷巴塞罗那

7.1 / 269,020人    96分鐘

導演: 伍迪艾倫
編劇: 伍迪艾倫
演員: 哈維爾巴登 派翠西亞克拉克森 潘妮洛普克魯茲 蕾貝卡霍爾 史嘉蕾喬韓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匡匡

2008-12-30 00:39:15

■ 伍迪艾倫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致意


  《午夜巴塞隆納》,類似一部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致意之作。
  
  其間三人關係的部份,用攝影術語來形容,彷彿一段《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反轉片——街頭隨手捕捉下來的黑白照片、暗房、與做為點睛道具出現的黑色禮帽。一個男人,兩個女人,妻子與情婦,一個作畫、一個攝影,一個單純坦白隨性,一個狂野不羈火熱,然而同樣富於感受力與生命力。甚至包括她們之間曖昧的女女情愫,那些肢體的纏繞和輕吻,一個對另一個在攝影上的啟發和點撥等等,都可視作《生命》中採集過來的素材。更包括最後cristina那個幾乎有些宿命式的離開——她去「尋找她並非真正想要的東西」了。
  
  唯一不同也許是兩部作品之中,將兩個女人在角色身份與人格特質上,做了調轉和互換——伊蓮娜對應薩賓娜,cristina則對應特蕾莎。或者再加上導演試圖探討和建立一種「三角形的穩定結構」的企圖。

其實,這種「三人行」的戀情模式,在影視作品中並不新鮮。 除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外,搬上螢幕的,還有講述阿內伊絲寧、亨利.米勒與妻子瓊的《情迷六月花》,也作《第三情》。有《愛的邊緣The Edge of Love》中詩人迪倫.托馬斯與他的妻子、情人間的故事,其中,也包含兩個女人之間的微妙情愫。因此,單從「三角形結構」這個角度出發,說伍迪.艾倫益在模仿哪一部,似乎都可以成立,之間不存在「更」。
 
  只是,阿內.伊斯寧的三人戀,如果排除她的已婚身份,還有她的老公這名第四者的話,單看她與作家亨利.米勒、以及作家妻子瓊之間的關係,我覺得那部電影的重點,甚至於他們關係的重點,都與《午夜巴塞隆納》想要探討的趣旨,還有很大區別。那部片子主要探討的,似乎是一種情慾上的追求,和女性從身體到精神上的自我完成。以女作家阿內.伊絲寧為主體而切入,表現她在追逐性、與自我完全釋放的過程中,同亨利.米勒及瓊的邂逅與糾結。 而《午夜巴塞隆納》似乎更著重於研究「三角形結構」如何在「力學」上達到,或者說如何造就了一種微妙的完滿與平衡,而脫離這個結構,伴隨著它的解體,完滿跟平衡都會隨之打破。 之所以提出《生命》一書,主要還是從身份設置,以及三人之間的心理互動模式去比較的——女攝影師與女畫家之間,妻子與情人之間的嫉妒、諒解、觀察、接納、支撐、依偎,彼此需要。都與《第三情》那部作品存在區別。又或許,老伍迪年入古稀,因而也隨之有了一種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心境態度。他的姿態,是探索跟探討式的;他的這部片子,是開放式的,沒有提供什麼明確的結論。。

  扮演妻子角色的Penélope Cruz,表演是亮點。不知為什麼講母語的她總能流露出平素講一口半生不熟的英語的她,所不具有的格外的風情。也許是西班牙語天然的那種開揚和奔放語調、那種活力與熱力,為英語所不能提供。講母語時的她,表情與肢體語言也隨之豐富活躍起來,整個人處於一種完全開敞的狀態,煥發的風情和氣場是她在其它英語電影中扮演的花瓶角色不能比擬的。今年奧斯卡最佳女配提名的大熱門,如若最終真的獲獎,絕對是實至名歸。
  
  至於Vicky這個角色,代表著有追求所謂穩固的願望,但同時又有無法克制被危險所吸引的衝動的那一類女孩子吧。時常處於分析、自律當中,要求俗世認可、尊重通行的規則與標準。婚姻結實如磚石、如牢獄,生活中最大的事故,不過是一次心猿意馬。只是,最後手槍走火及時遏止了她的小小偷情,將之扳回生活常軌的這一場戲,暗示和象徵意味實在太明顯了,充滿巧合與偶然,伍迪電影中經常可見類似的一些橋段。扮演Vicky的瑞貝卡.米勒,初看覺得眼熟,隨後想起她曾經與詹姆斯.麥卡沃伊合作過《戀愛學分》,似乎總是擅長這種理性先行、個人主張很明確固執、有些天然嚴肅性的女性角色。不過我很驚異這個英倫女孩,能夠迅速糾正掉英國口音,說出這樣一口道地的美語。也側面反映出英國女演員們似乎普遍具有較高的戲劇素養。

  伍迪.艾倫還是一樣的嘮叨。大量旁白的出現,在提領片子的發展,也在解釋片子的諭旨,在幫助和平衡敘事,甚至填補了鏡頭、以及演員表演的空白。或許Penélope的表演並不需要額外的話語來做補充,也足以完成她所應當擔負的表達任務。不過斯嘉麗詹森還欠些火候,那種始終一貫的、呆呆的、木然的表情,則非有旁白在一邊支撐,否則太難傳達出應有的、足夠的資訊量。

一路看下來,我有些強迫症的,在腦中不停思考和質疑:是否可以把這些似乎有點冗餘和干擾的旁白統統剔除,也能不影響完整的敘事,獲得更流暢,更沉潛的觀影感受?不過做為伍迪艾倫一大特色的,可能也正在於他與導演身份平行的作家身份,他不甘心於把敘事任務單純的交託給影像,喜歡將小說的閱讀體驗與電影的觀看體驗做一種技巧上的糅合。這種影像和閱讀穿插的敘述手法,或許是伍迪艾倫刻意想要實現的。那我們又何必強迫他把旁白完全剔除?即使剔除,他也不會變成另外一個侯孝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