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疤面煞星--Scarface

疤面煞星/疤面人/疤脸人

8.3 / 917,317人    170分鐘 | 142分鐘 (TV version)

導演: 布萊恩狄帕瑪
編劇: 奧立佛史東
演員: 艾爾帕西諾 史蒂芬鮑爾 蜜雪兒菲佛 瑪麗伊莉莎白瑪絲楚湯妮奧 Robert Loggia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已註銷]

2008-12-29 10:28:52

偏執狂的勝利?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偏執狂Paranoia,醫學名詞,一種罕見的精神病,以緩慢發展的系統而牢固的妄想為臨床特徵,病程長,預後不良。靈床表現以被害妄想為主,以後出現誇大妄想,這兩種妄想可以彼此影響互為因果。病人常感到自命不凡,才華出眾,精力充沛,逐漸發展到自己是「發明家」,「音樂家」,「預言家」等,因此別人會產生嫉妒心理對其進行迫害。

一個昏昏欲睡的下午,看了一部3小時的電影。事實證明某些電影在對於睡眠的輔助作用的效果上不亞於精神鎮靜類藥物,例如戈達爾,伯格曼等大師的作品,這裡無意於去貶諷大師,只能說明個人的素質決定了喜好的範圍。值得慶幸的是,這部影片無法讓我入睡,從始至終對我的腎上腺保持著一定程度上的壓力,不得不說是一種變相上的摧殘。

                                                    

認識帕西諾還是在初中的時候,他在和強尼.德普出演的《忠奸人》中扮演一個黑幫小頭目的角色,此時的他已顯老態,稜角變得不那麼分明,但是精湛的演技讓他的風頭遠遠蓋過了德普,影評人開始稱他為老戲骨,我所聽過的各種評價中也只有摩根.弗里曼可堪此殊榮。

 電影翻拍自霍克斯的經典之作《疤面人》,由大導演奧立佛.斯通重新編劇,典型的好萊塢黑幫史詩大片。阿爾.帕西諾把一個來自古巴的難民,後來在美國邁阿密的地下社會中游弋的黑幫分子演繹的淋漓盡致。毫不誇張地說,用任何描述崇拜程度的詞來描述北美甚至歐洲的青年特別是大學生對Tony Montana--片中男主角的崇拜都毫不過份。在北美的poster市場,20年來每年銷得最多的是帕西諾在Scarface中的各種造型。最有名的是他叼著雪茄手持衝鋒鎗,一邊說:「Say 』hello』 to my little freind 」 一邊瘋狂掃射的造型,整張臉因極度地仇恨、憤怒和喪失理智而扭曲變形。人們模仿著他在電影裡的各種造型,津津樂道地談論他,甚至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這裡無意對電影的手法,阿爾帕西諾的演技作過多的探討,只是想通過對帕西諾所飾演的托尼這一角色的人物性格的分析讓我們對偏執狂這類人物有個感性的認識。


托尼的偏執分析起來可以用意志的絕對支配地位來解釋。


這是叔本華,尼采等人哲學思想的體現。世界只不過是意志的表象,而唯有權利意志才可以支配一切。托尼堅信權利可以帶來一切,但權利的到來完全歸功於它那強大,自我,充滿慾望,無限膨脹擴張的個人意志體系。意志的能量我們每時每刻都可以覺察,舉個身邊的例子,就像熬夜,縱使你有著施瓦辛格般強健的體魄,沒有意志的支持也只不過是個美麗的空殼。這就不難理解擁有像我這般羸弱體質的人是如何熬過交設計之前的慢慢長夜的。


托尼的一生就是在這種充滿自我的意志的支配下展開,他可以面對哥倫比亞人的電鋸,還可以把他罵的狗血淋頭。他可以不顧老闆的指示和SOSA簽訂了數目遠大於老闆想要的數目,只是因為他認為這樣會更好。他可以私底下下去追老闆FRANK的女人,因為他認為他比FRANK有膽識,只有他才配的上她。他可以毫無顧及的殺掉想要向自己收錢的警察,因為他認為敢向我TONY MONTANA發威的人只有死。他在別人眼裡可是說就是一個瘋子,而每件別人不敢的事情,他都十分完美地完成了。他想要的錢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地位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女人他也得到了,別忘了他最初只是個古巴的政治犯而已。


這種成功卻始終籠罩在毀滅的陰影之下。他的偏執註定了他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的偏執趕走了他心愛的女人,其實這段感情的伊始就是那樣充滿托尼的個人色彩,可能女人的魅力在托尼初次見她之時征服過他,但是托尼需要的只是一個符號,權利,財富的象徵。而女人因長期吸毒造成生育能力的喪失成了這一切破滅的導火索。在高檔餐廳發生爭執的那一幕是影片的一個經典之處,在那裡托尼對種種壓抑已久的不滿的盡情地宣洩,這種宣洩建立與他個人的世界觀與世界格格不入充滿矛盾的基礎上。托尼開始懷疑,人的一生究竟在尋求什麼,eating,drinking,fucking,呼呼大睡,然後五十歲的時候大腹便便,但這些只是些抱怨,就像他對電視裡的各種新聞發出的抱怨一樣,是不假思索,短暫而又無力的,當女人因無法再忍受託尼的言語攻擊而憤然離開時,一切都變成鬧劇,托尼繼而對那些來自上流社會的食客指責,你們需要我,因而你們說我是壞人,你們只會說謊,掩飾,而我始終在說實話,即使在說謊的時候,,,,托尼強烈自我的價值觀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他對妹妹的畸形的情感,促使他殺死他一生最好的朋友曼尼,雖然他也不完全信任他,因為他相信的只有自己。曼尼的死對他產生了強烈的震動,但是這一切已成了無法挽回的結局,就像登上了一輛高速行駛的火車,目的地是早已決定了的。


隨著身邊的人一個一個的離去,托尼也走到了盡頭,他死在了「the world is yours」之下,就像他在這句話的背景之下開始成功一樣,充滿了戲劇性。


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我想起了另外一個角色,《憤怒的公牛》里德尼羅扮演的義大利裔拳手拉莫塔,相似的人物性格,相似的人生,相似的結局,只是拉莫塔最終還未到死亡一步。

偏執狂算是一種經典的精神疾病,那些恃才傲物的哲學家,藝術家,戰爭狂人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癥狀。典型的就有叔本華,他一生不相信任何人,拒絕去理髮店,因為怕理髮師的刀子靠近他的脖頸,睡覺的時候槍也帶在身上。在柏林大學任教的時候,因為過於的自信,非要把自己的課程安排在與當時鼎鼎大名的黑格爾同時進行,結果只能面對台下空空的座位。


在常人看來,偏執狂的結局都是不幸的,但是這只是以一種按常人的所謂幸福生活標準去定義,他們所創造的成就往往是另世人難以想像的,而且對人類的貢獻不能僅僅以好和壞去區分。就像托尼所說的那樣,我們需要他,他們。


金基德的電影《空房誘惑》卻又展示了偏執狂的另一種結局——偏執的勝利。男主人公在獄中依然不息的渴望和與女主人公生活在一起的決心,感動了上帝,也感動了觀眾,讓我們覺得影片的結局不再荒誕,發而覺得這會是最好的結局。


偏執狂究竟是勝利還是失敗?是偉大還是渺小?是齷齪還是崇高?相信也不需要去給出一個答案。正是各種事物的存在才導致了世界的多極,文化的豐富。我們每每站在自己的價值觀去作出判斷的時候,不妨給與多些寬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