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梅蘭芳--Mei Lanfang

梅兰芳/ForeverEnthralled

6.7 / 1,630人    Germany:147分鐘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導演: 陳凱歌
編劇: 陳凱歌
演員: 嚴歌苓 黎明 陳紅 章子怡 安藤政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綠腳趾

2010-07-03 00:26:20

《梅蘭芳》不是《霸王別姬》的「買一贈一」


《梅蘭芳》上映了,看了,有人感動了,有人不以為然,有人搖頭嘆氣,陳凱歌的電影似乎再也回不去《霸王別姬》那樣眾口一詞的美好時代。商家打出《霸王別姬》和《梅蘭芳》連映的優惠券,douban里最熱門的詞彙是《霸王別姬》和「哥哥」,友鄰們在談論著十三燕和孫紅雷,不忘再惋惜一下「生不逢時」的黎明······怎麼就沒人站出來說句亮堂話?

《梅蘭芳》它到底好不好?
好!
那和《霸王別姬》比呢?
············
黎明他到底行不行?
行!
那和張國榮比呢?
············

大夥兒,什麼時候才能放下您的成見?既然第一個問題已經給出了答案,為什麼還要問那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就一定要較這個真?《梅蘭芳》不是《霸王別姬》的「買一贈一」(反過來也一樣),黎明也不是張國榮的替補隊員,儘管有珠玉在前,可後來者該肯定還是得肯定啊!

我喜歡《霸王別姬》,我也欣賞張國榮,不過在《梅蘭芳》的評論下面我真的不想再讓這兩個詞重復出現,因為這部電影絕對值得我們真誠而專一的對待!

下面就事論事只說《梅蘭芳》,非誠勿擾!

先說說該片的劇情:

《梅蘭芳》是以【死別】【生離】【聚散】為主題的三段式結構,這種略帶悲情的結構範式令它在賀歲檔影片中一出場就顯露出卓爾不群的氣質。

【死別】

梅蘭芳飽受戲子屈辱和艱辛的大伯一直希望深愛的侄兒能夠走出梨園,成為一個擁有尊嚴和自由的平凡人。但幼年的梅蘭芳卻身不由己地繼承起了三世祖傳的伶人行當。由於出類拔萃的藝術天賦以及日漸成熟的技藝,梅蘭芳被時代推向了新舊更替的擂台。在一片喝彩聲中,他打贏了同自己情誼深厚的前任「伶界大王」十三燕,也間接導致了這個老戲骨的死亡。從此以後,梅蘭芳帶上了曾經讓大伯一生恐懼的「紙枷鎖」,這也奠定了這個人物貫穿一生的悲劇色彩。

已故的大伯對梅蘭芳的影響可以說超越了劇中任何一個人,包括後來的邱如白和孟小冬。他是唯一一個能夠同梅蘭芳真正感同身受的人,他信箋中的隻言片語可以說是梅的金玉良言,彷彿一盞明燈一樣指引了梅一生的慢慢旅途,要說他是梅的人生導師一點都不為過。

【生離】

同孟小冬的相遇差點改變了梅蘭芳的一生。劇中有兩個人曾經幫助過梅蘭芳克服內心恐懼。一個是死去的大伯,一個就是孟小冬。她可以說是除大伯以外最理解梅蘭芳內心苦痛的人。大伯的話幫助梅蘭芳克服了對「死別」的恐懼,孟小冬則幫助他克服了對「生離」的恐懼。梅蘭芳一直是是個無比孤獨的人,幼年父母雙亡的他時常在一個人的時候讀著大伯生前留給他的信,因為現實之中沒有一個人能夠像大伯一樣知曉他內心的疾苦。而孟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化解了這份孤獨,讓梅蘭芳有了實現常人幸福的可能。可是邱如白和福芝芳(與其說他們是罪魁禍首倒不如說是「座」或者「時代」)卻生生拆散了兩人,將梅蘭芳心中的渴望徹底澆滅了。孟小冬是深愛著梅蘭芳的,在被迫離開愛人之後,還不忘像鼓勵咿呀學語的嬰兒一樣鼓勵他:「畹華,別怕!」這一句「別怕」簡直說到梅蘭芳骨子裡頭去了——————梅蘭芳正是這樣一個人:舞台上傾國傾城,舞台下卻是個內心充滿恐懼的孩子。邱如白雖然讚賞梅蘭芳的孤獨,但他愛著的卻是舞台上的梅蘭芳,而對做為凡人的梅蘭芳卻沒有一絲溫存,這就是他永遠無法給予梅蘭芳情感慰藉的原因。在紐約四十九街戲院完美謝幕之後,梅蘭芳孤寂地走上飄舞雪花的街頭,他並不是在回味精彩的演出以及驚世的榮耀,他的內心無比沉寂,在大伯和孟小冬相繼離開之後,他已經學會了一個人去面對內心的恐懼,以及守望那一份看不到邊際的孤獨·······

【聚散】

個人覺得,這是整部電影最難操控的段落,能做到現在這樣已經很出我意料,絕不像某些人所宣稱的那樣「蛇尾」。做為一部中影集團投資的主流商業大片,對主旋律的妥協是毫無疑問的,關鍵是妥協的「度」,《梅蘭芳》這個「度」把握得相當不錯:既河蟹地展現出了梅蘭芳世人皆知的民族英雄「事蹟」,又把它演繹得充滿人性的厚度。陳凱歌在這一段中將更多的筆墨傾注在梅蘭芳身邊這些人身上:邱如白、福芝芳、以及英達飾演的馮子光。他們在戰火紛飛的時代洪波之中對梅蘭芳不離不棄,於悲愴之中挽留住了一絲溫情。他們也為影片創造出一個光明的結尾:邱如白最終理解了做為凡人的梅蘭芳、福芝芳成為梅蘭芳真正可以依靠的親人、而梅蘭芳則徹底克服了內心恐懼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堅強而有擔當的男人。

【為凡人的梅蘭芳】

人痛苦的活著,即使自己不想痛苦,時代也會令他痛苦。做為一代傳奇的梅蘭芳是這樣,做為一個凡人的梅蘭芳也是如此。

邱如白一直期望梅蘭芳能成為一個神,甚至所有人都期望他永遠化身為舞台上那個千嬌百媚的完美意象。他一生都在為伶人爭取尊嚴,卻把自己對幸福和自由的渴望埋藏在心底。在舞台上他是快樂的,那裡是他的樂土,在藝術世界裡他能暫時忘卻這個塵世,但在舞台下他卻是個孤獨的孩子,所以他害怕自己有一天不能唱戲,怕自己離開舞台。因為離開了舞台他就什麼都不是,只剩下了孤單。在某些方面,他就像《海上鋼琴師》中的1900,因為內心的極度純淨而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在「常人」中時常顯露出笨拙的他正如如馮子光所說「這人沒有幽默感。」他不懂得戲謔和玩笑,只有真心和赤誠,與孟小冬的隻言片語也是如此的直露而毫無修飾。為什麼片中多次出現雪花的場景?因為雪花就是梅蘭芳內心的絕佳寫照!他就像那片片飄灑的雪花一樣「孤獨、清冷,純淨,卻充滿絕世的美麗。」邱如白曾經告誡梅蘭芳:「戰爭隔幾年就有一次,俗世就是這樣,但你卻不是為了這個俗世而生。」邱如白對藝術的感覺是如此敏銳:梅蘭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藝術造詣?這同他內心一直以來的孤單是分不開的。所以孟小冬一定要離開梅蘭芳,要令梅蘭芳遠離幸福,只是為了成全一個舞台上完美無瑕的梅蘭芳。

有時候我在想:每一個有思想有靈魂的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孤獨的。梅蘭芳是一個絕世的藝術家,但他同時也是一個孤寂的凡人。人生道路雖然往往千差萬別,但「死別」、「生離」、「聚散」這些人世的常態卻是所有的人都必將經歷的,只是偉人的悲愴比我們來得更加深沉。走過漫長人生旅途的人才能真切感悟到並且將它詮釋出來,所以陳凱歌到了知天命之年,具備了深沉大氣的心靈境界,才得以成全了這部大氣磅礴的《梅蘭芳》。(通過剖析人物來展現人生常態是引起觀眾共鳴的妙方,同時也是人物傳記片的精髓,《末代皇帝》和《莫扎特》抓住了這個精髓,所以能夠成為人物傳記片的永恆經典。而《梅蘭芳》則把中國的人物傳記影片上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再說說影片的兩位主創:

【黎明】

當媒體對黎明紛紛報以質疑的時刻,他堅毅地回應到:「我就是梅蘭芳」。在我看來,他的表演雖稱不上完美但也不負自己的承諾。黎明將自己從藝以來多年跌宕起伏的人生經驗都融入到了這個人物之中,他一直都是一個感性而充滿浪漫情懷的演員,只能說陳凱歌並沒有看走眼。他內心中有一處地方是這個世界任何一個旁人都不能觸碰到的,哪怕舞台上再風光,回到台下依舊是孤獨和冷靜。就像大伯寫給梅蘭芳的那封信一樣:再大的繁華都會落為虛空。大幕落下的時候,一個人終會回到漫長的孤寂之中。所以記者問到黎明在完成這次演出之後的心情的時候,他久久注視著一個方向,然後說出下面的話:

「曲終人散的時候,一個人難免孤單。」

黎明是這樣,梅蘭芳是這樣,陳凱歌也是這樣。他們擁有這樣一處心靈契合的地方,所以才能成就這部感人至深的電影。

【陳凱歌】

不知道這是怎樣的一種巧合,78年前,梅蘭芳去美國演出,正趕上一場經濟大蕭條。78年後,電影《梅蘭芳》上映,又趕上一場波及世界的經濟危機。前者是梅蘭芳帶著從容的自信迎接著西方人懷疑和挑剔的眼光,取得了一場驚世的成功,後者是《無極》之後的陳凱歌帶著同樣的從容和自信迎接全國觀眾的質疑和期待。兩年的籌備,7個多月的拍攝,近三年的心血付出。1年前,法國坎城,當記者問到陳凱歌,《無極》之後的他到底是什麼狀態時,陳凱歌用一個詞輕描淡寫地帶過,那就是:「一如既往」。

「一如既往」,那是怎樣的「一如既往」?

在此之前,我一直對這句看似輕描淡寫的話感到懷疑。

可是看到《梅蘭芳》之後,我信了。

一個導演的作品很多時候就是他人生歷程的縮影。如果《霸王別姬》更多的是對藝術的探究和傳統文化的反思,表現出了陳青壯年時期異常充沛的創作熱情和耀眼才華的話,《梅蘭芳》則是人生,是陳凱歌在知天命之年洗盡鉛華之後的靈魂呈現。前者已經成為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後者也有著不容忽視的光華。

很多提早看過《梅蘭芳》的人都對它頗有微詞,有人說它前緊後松,還有人慷慨激昂地號召大家「去看吧,咱欠凱歌的!」,還有人為了阿嬌被剪的鏡頭鳴不平,赫然打出標題:「阿嬌戲被刪很可惜,凱歌已欲翻身卻不讓別人翻身!」······我也一度認為50幾歲的陳凱歌在1年多的時間裡將自己關在昏暗的道具車間裡,都是為了卯足了勁兒想要打一場翻身仗。絕大多數人都或多或少地抱著《無極》之後的陳凱歌是否能翻身的心態來期待《梅蘭芳》。

我不想替《無極》說太多,《無極》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也不排除有人打心底就認定那是部爛片。但正是《無極》賺得的豐厚利潤支撐起了中影集團度過財政困難的時期,從而能夠拍攝出一批叫好卻不叫座的電影。《無極》給中國電影本身帶來的價值絕對不是一個二十分鐘時長的《饅頭血案》就能順理成章地掩沒的。

陳凱歌在開拍《梅蘭芳》之前說自己只是想做一部「純粹」的電影,現在看來,他做到了。《梅蘭芳》為當下急功近利的電影市場和浮躁惶惑的人心注入了一劑清醒劑。我們應當感謝《梅蘭芳》,我們也應當讚許陳凱歌的努力。這個身材魁梧的老導演足夠清醒,並沒有像先前擔心的那樣陷入怪圈中:同觀眾較真,憋足了勁兒想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他超脫出來並最終完成了一次涅槃,讓我們為先前那種狹隘的眼光感到羞愧。

一不留神沒剎住,竟然扯出了這麼多,不過還是有意猶未盡的感覺,據說陳凱歌有個習慣,就是每當演員有精彩演出的時候,他總會很性情地站起來鼓掌並大聲稱讚道:大好啊,大好!

那麼我也這樣誇讚一句做為文章的結尾吧——————

《梅蘭芳》,大好!

——————

PS:文中對劇情的解讀只針對影片的本身,不做歷史真實性的探討
    孫紅雷的表現格外搶眼,已有觀者做了細緻的點評,這裡就不再贅述
    阿嬌被刪戲份會在《梅蘭芳》DVD版本中保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