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絕地再生--The Island

逃出克隆岛/绝地再生(台)/谎岛叛变(港)

6.8 / 327,796人    136分鐘

導演: 麥可貝
編劇: 卡斯賓崔德歐文 艾力克斯寇茲曼康特
演員: 伊旺麥奎格 史嘉蕾喬韓森 吉蒙翰蘇 西恩賓 麥可克拉克鄧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tarkberg

2008-11-18 18:26:57

尋找亞特蘭蒂斯


在西方,幾乎所有有關海島神話的書寫都源於柏拉圖在《蒂邁歐篇》與《克里底亞篇》中所提到的亞特蘭蒂斯。這個位於「赫喀琉斯的砥柱」對面的島嶼是古代城邦文明的象徵,在這兩部以討論「何為理想之城邦」為主題的對話錄中,柏拉圖用了大量筆墨描寫了亞特蘭蒂斯的城市肌理與其政治體制之間的緊密關係。這座傳說中的海島城市由一系列浮於海上的同心圓連接成,一層層由低到高向中心排列,而其中間是像徵著權力中心的海神波塞冬神殿。對於柏拉圖這位「開放社會的敵人」(波普爾語)而言,這樣的城市結構似乎就是完美政治城邦的化身,然而諷刺的是,亞特蘭蒂斯的人民到最後還是避免不了政治腐敗與侵略野心的悲劇,在敗北於雅典軍隊之後,這個島嶼最終在宙斯的怒火中毀於一旦。
有關亞特蘭蒂斯神話的不同演繹一直延續至今。就現代社會來說,較早以全新的資本主義現代思維來演繹亞特蘭蒂斯神話的是弗蘭西斯•培根寫作於1623年的《新亞特蘭蒂斯》。不同以往那些把亞特蘭蒂斯置於虛無之地的烏托邦夢幻之作,培根的理想之島就是美洲,這片被英國殖民者的現代航海技術所征服的土地。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所羅門之屋」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所有最智慧的人都會在這裡運用培根所倡導的現代科學方法來認識自我和宇宙。可培根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樂觀科學,在《新亞特蘭蒂斯》發表的同一時期,培根寫作了一篇名為《有關神聖戰爭的宣傳》的文章,鼓吹為了歐洲文明在全世界的宰制,而屠殺所有的「巨人、野獸和外國獨裁者」。在海島尋找理想之國,而理想之國的建立卻依靠於血與鐵;每一個海島國之後似乎都壓抑著一個「他者」,我們將在其後的所有尋找亞特蘭蒂斯之旅中看到這種血腥而又詭秘的辯證。
就在培根寫作《新亞特蘭蒂斯》百年之後,丹尼爾•笛福寫作了《魯濱遜漂流記》。這是一個有關資本個體如何在一個荒島上依靠原始積累和「主奴關係」來確立資本主義理想國的故事。十八世紀以來,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們反覆使用魯濱遜作為經濟學的原型,並由此出發,建立他們宏大的理論體系。對於早期的清教徒來說,海島就是理想的試驗地。這裡沒有額外的身體消耗與物質消費,卻有足夠的原材料與時間,勞動價值理論在這裡找到了雛形。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我們這位從破船上搶救出表、帳簿、墨水和筆的魯濱遜,馬上就作為一個道地的英國人開始記起帳來。」而拍攝於2000年的《荒島餘生》(Castaway)保留了《魯濱遜漂流記》的基本精髓,卻把原著中最為敏感的奴隸問題省去不談,原著中的「星期五」到了電影中變成了一隻威爾遜牌的排球,故事中的主人公將其擬人化,使它成為另一個層面上的「奴隸」。不過,饒有趣味的是,當18世紀的《魯濱遜漂流記》把敘事的焦點放在商品生產上時,21世紀的《荒島餘生》聚焦於商品的交換。故事主人公Chunk恰好是物流公司FedEX的高層主管,無論是他所依賴的排球,還是其他賴以為生的物品,都是商品流通過程中的成品。當18世紀的經濟人仍需用手工攫取大自然的泥土製作瓦罐,並將之看作是一種「物神」(fetish)時,21世紀的經濟人則依賴於後現代式的了無痕跡的資本流通。魯濱遜用木筏逃離孤島,Chunk用塑料做成的筏子逃離孤島,這就是資本主義進花幾個世紀後的不同之處。
《荒島餘生》在票房和輿論上所取得的成功使電影人意識到海島神話仍有市場。美國廣播公司(ABC)的總裁Lloyd Braun決定將其翻拍成一部連續劇。而這個想法的成品便是如今大紅大紫的《迷失》(Lost)。這部如今已經榮登「邪典」(cult)殿堂的連續劇把幾乎所有有關海島的迷思都雜糅在了一起:荒島生存與原始生產、科學怪人與理想國度、以及真的被稱為「他者」的神秘人等等,當然,所有一切都會歸結到柏拉圖的原始主題:當這十幾個人被放在一起時,怎樣才能建立一個有效的、理想的社會呢?
對於《迷失》,很多粉絲都有不同的解讀。不過,無論是把這個海島理解成幽靈島,還是另一向度的空間,都沒有比《逃出複製島》(Island)對海島的想像更富有現實的諷刺意義。在本片中,所謂的「Island」是未來世界最後一處未受污染的處女地,所有人一生的夢想就是通過中彩票離開這個絕對理性化和程序化的世界,來到這處人間天堂。可是,所有這些夢想著中彩票的人都是複製人,「Island」其實只是日日夜夜輸入到他們腦中的虛幻程序,每一次中彩票都意味著這個複製人將被屠殺,並把他的器官移植到真實世界中的人類身上。這是對當今世界最慘澹最反諷的一次預言,在這個世界中,每個人都是商品,每個人的一生都只是資本流通的一個節點,而所謂的亞特蘭蒂斯,只不過是資本所操控的一個幻夢而已。
也許,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那些本偏離於航線之外、被認為是無法居住的海島,的的確確被逐漸納入於資本無法阻擋的洪流之中。無人居住、沒有淡水供應、沒有交通線路,這些本應處於世界版圖之外的幽靈島終於在私人飛機、雙體快艇、水蒸餾系統、衛星網路以及巨額資金的摧枯拉朽之下成為了地球版面上最後一塊有待開發的奢侈樂土。在網路上,你可以找到無數有關怎樣購買私人島嶼以及怎樣在海島生存的DIY資訊,魯濱遜的生存手記如今已成時尚消費手冊;像O Property Collection這樣的頂級房產開發公司則把自己的目標群體定義為「全球化消費者」(global consumer),並將觸角延伸到每一座具有纖長海岸線與蔚藍海面的島嶼上,在那些人類最後一片未受文明污染的天然淨土上,將矗立起坂茂、哈迪德和隈研吾等人所設計的奢侈酒店,在國與國的中轉站、在資本流通的紐結點,為一個個「全球幽靈」置下一處可作稍加憩息的據點;而據美國私人海島公司CEO克里斯•卡魯羅說,在911事件之後,新一輪的海島購買風潮又開始了。逃離都市、逃離污染、逃離恐怖主義,與其說海島是現代都市生活的反面,不如說它是都市生活的鏡像;當人們以為海島是法外之地、安全樂土和置身於資本、種族、國家糾紛之外的伊甸園時,也許,海島的報復才剛剛開始。當我們回過頭來看幾千年以來所有那些有關海島的神話,也許,所有這些有關海嘯、火山爆發、文明頹敗、他者入侵的傳說都將成為某種程度上的寓言,在人類文明最後一個終結點上戲劇性地上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