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

雌雄大盗/我俩没有明天(台)/邦妮和克莱德

7.7 / 120,701人    111分鐘

導演: 亞瑟‧潘
編劇: 大衛紐曼 羅伯班頓
演員: 華倫比提 費唐娜薇 金哈克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青衿

2008-11-03 20:58:53

我是世界壯麗的傷口——個人主義的輓歌電影



        讓我們先記住這些名字:Bonnie & Clyde; Thelma & Louise; Mickey & Mallory.他們分別是電影《雌雄大盜》,《末路狂花》,《天生殺人狂》的主角。對我而言,這三部片子有驚人的相似:都是情侶以極端方式對抗社會(注1 :《末路狂花》的兩名女主角有驚人的lesbian嫌疑,該片有很強烈的女權主義暗示,此處先不論。 注2:極端方式:持槍殺人,甚至濫殺無辜);都是不被社會所容的通緝犯;在片尾都經過了一番生死決戰。
 
          但是三部電影的結尾卻大不相同:Bonnie和Clyde被亂槍打死; Thelma和Louise 是在警車圍捕下,不屈地驅車躍下懸崖(躍下懸崖的定格是我無法忘卻的畫面,多麼讓人印象深刻的宣言);而Mickey是Mallory是被抓進警局後,一番浴血奮戰後全身而退,其壯舉被電視台一不怕死的編導全程跟隨直播。考慮到這三部片子的成片年歲,結局的逐步更改很有意思。

        這樣的片子,不能用俗眼去看它們。在它們的主角殺人越貨,挑戰傳統道德界限的背後,唱的是同樣一首,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的輓歌。


        去年,曾在CNN網的頭條讀到過一條新聞:一對銀行破產的年輕情侶,搶劫了七百萬美金潛逃,後被抓獲。有趣的是,新聞特別提到,他們在遠走高飛前,還悄悄在房東的門口停下車,往郵箱裡放進了當月的房租。可能是也覺得詫異,該記者借一位受訪人之口寫道:如果我是搶劫了七百萬的在逃犯,誰還會記得付幾百塊的房租? 該記者似乎對他們滿懷同情,在講述了房東對他們的好評價後,還引述了其中男孩子(似乎就二十出頭,確實就只是一個男孩子而已)的部落格,其中有一句話我一看就深深地記住了,在他的最後一篇部落格中他寫道:「I』m not for this world, this world is for me.」

       「I』m not for this world, this world is for me.」 新聞裡的這句話不正是我們三部電影主角的宣言嗎? 曾經的家庭主婦Thelma & Louise面對男性世界的冷漠與猥褻,一旦舉起槍反抗就不能放下;在小鎮生活中壓抑煩悶致死的Bonnie跟Clyde第一次搶劫後,興奮得一路對他狂吻; Mallory在 Mickey的幫助下兇殘地殺死了總是猥褻她的父親,卻溫柔地對弟弟Kevin說:你自由了,跑吧,跑吧。從此天涯海角的反叛路,是要走到山窮水盡玉石俱焚也不肯低頭不肯妥協。



        我愛他們的決絕。我也能理解他們的決絕的出處。--是俄底浦斯,西西弗斯那樣的人物奠定了西方的基調:英雄與命運的抗爭。從希臘時代就開始的航海與探險,一直到近代的美洲拓荒,西方文明一直由這樣的英雄主義與個性主義擔當重任。
        一個英雄,或者立志做英雄的人,如果生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他可以去發明飛機火箭,電燈電話,唱片電影。生在一兩個世紀前,他自可以到美洲拓荒,與天地戰鬥,錯誤而英雄主義地屠殺土著,又將殖民者趕出美洲獲得獨立。再早一點,他可以隨哥倫布,麥哲倫去航海,與海盜浴血廝殺,在新大陸發現豐美的資源和財寶。再早一點,他可以是古堡外守護的騎士,為美麗的公主效忠。
         -- 可是,不幸生在今天的西方的人們,註定沒有生在產生英雄的時代…...一切發明早已奠定現代文明的基礎。三權分立,民主選舉,輿論監督都設立了。銀行,社保,工會,教育體系…… 政客的虛偽,機構的冰冷,媒體的喧嚷,一切都被那麼天才地設立了。一切體制的過失都被預先諒解了,被過度詮釋了。Where are the individuals? Where is the individualism?

           搖滾嗎? 大麻嗎? 性自由嗎? 嚎叫嗎? 海洛因嗎? 後現代嗎?
           一切都顯得那麼不徹底,如同歇斯底里地自慰迎來的高潮,如同任性自私卻不知所措的孩子。

           電影裡,我們的三對主人公出發了。 他們一開始總是受壓迫的對象,出自對徹底反叛的需求方才走上慢慢不歸路。 他們青春美麗,是報紙的頭條,他們時尚前衛,被人們熱愛崇拜,他們有青春的暴戾,又飽含青春的熱血,激情,愛與勇氣。Mickey & Mallory的照片出現在時尚雜誌的封面, Bonnie & Clyde們的Barrow幫,也常被人認出圍觀。他們受歡迎,因為他們做了每個人都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就像西西弗斯推巨石上山,他們挺身而出,以個人之力向發達而冷漠,整齊劃一的體制挑戰。他們是耶穌的另一張面孔。他們是一個曾經英雄輩出的文明在現代化,工業化,體制化的世界中,個人主義的最後的輓歌。

        你看見嗎? 當 Bonnie & Clyde 落入陷阱,被亂槍射死,前來檢查他們屍首的警察們,是那麼忐忑而萎縮,如同射殺了神的凡人,在檢點自己犯下的罪。你看見嗎? 當 Thelma & Louise飛車躍下深谷,鏡頭停滯了,如同時間停滯了,如同一切入都在向她們致敬。你看見嗎? 在更徹底的《天生殺人狂》里,Mickey & Mallory浴血掃除敵愾,全身而退,搖滾樂響起,似乎在宣揚為英雄而唱的頌歌。我喜歡 《天生殺人狂》的電影原聲,尤其喜歡那首」waiting for the miracle」,第一段歌詞是這樣的:

Baby, I've been waiting,
I've been waiting night and day.
I didn't see the time,
I waited half my life away.
There were lots of invitations
and I know you sent me some,
but I was waiting
for the miracle, for the miracle to come.

寶貝我還在等著我一直在等著
該來的沒有來 半生已經過去了
有許多邀請,我知道你也曾給我,
但我一直在等著
等待奇蹟,等待奇蹟到來

     等待奇蹟久久不至,就像等待一個不到的戈多,幾乎是一個時代的年輕人的寫照。不同的是等待奇蹟不到的Mickey,他拿起槍自己行動了,是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奇蹟,以慰籍那久久不至的等待。而性無能的Clyde在經歷無數槍林彈雨之後,終於有了性能力,那也是這樣的反抗造成的給自己的奇蹟。
    他是真的愛她,而這是他愛她,給她自由的方式,極端了點,古怪了點,可是她懂得。
Bonnie懂得,Mallory懂得,———— 所以,他們成為了電影中的一個傳奇。不為犯罪,只為愛情。

      承認吧,在多少個暴風雨的夜裡,年輕時候的你心中,也曾閃過一絲不知如何是好的惶惑,和天涯浪跡的衝動,在被世俗生活磨光銳氣以前,你心中一定也盤旋過這樣的一句話 ————

       「I』m not for this world, this world is for me.」

    讓我們記住這些名字:Bonnie & Clyde; Thelma & Louise; Mickey & Mallory.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