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推手--pushing hands

推手/PushingHands

7.3 / 3,055人    105分鐘

導演: 李安
編劇: 李安
演員: 郎雄 王萊 王伯昭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煩煩張

2008-10-22 09:05:54

棲身


從《推手》到《喜宴》,再到《飲食男女》。畫面交錯中,可以看到李安拍攝功力的日趨成熟,感情的日漸豐富,以及,從未改變的,一顆飄在美國的中國心。與後來被奧斯卡厚愛的《臥虎藏龍》、《斷背山》和被媒體炒得火熱的《色戒》比起來,十多年前的家庭三部曲,更能讓人看出李安是位怎樣的導演——本質上,一位儒雅的中國文人,他深諳傳統文化,也切身體會著在外華人遇到的社會問題。
回到《推手》的故事中去。
一個習慣了傳統生活的中國老人,為了去看望兒子一家,來到了遙遠陌生的美國。老人與用獨立別墅把人們隔開的美利堅生活格格不入,美國兒媳也接受不了老人從中國帶去的喧囂習慣。摩擦日復一日地積累,終到一天變得不可調和。
故事的主角選得都是最具特色的個體。老人喜歡打太極,唱京劇,對兒子的愛內斂而隱忍。兒媳是最典型的美國人,拿青菜沙拉當飯吃,做自己的事情時不愛受人打擾。夾在中間的兒子則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美國隨處可見的中國新移民,通過留學的方式來到異鄉,自己接受了美國先進的文化和生活,想讓長輩也過上好日子,卻無法調解兩邊根深蒂固、無處不在的各種差異。
1991年,還需要靠台灣電影輔導金支持工作的李安,尚不能做到如今的平靜謙和,他的電影處女作需要用最尖銳的矛盾來產生最曲折的故事。於是,我們在《推手》里看到了中西文化的對立,父親和兒媳的對立,老人和新生活的對立……故事主要從父親的角度講述,作為中國人的我們也很容易接受老人的傳統觀念,但實際上,稍作分析,便可發現任何矛盾的任何一方,都是情有可原,迫不得已的。於是這個故事裡雖然有著很強的對立性,卻沒有俗套的「好人」、「壞人」之分別,也正因如此,我們便更加不能一味地指責哪個人,哪種制度。
既然誰都沒錯,那麼繼續生活下去的辦法就是融合。大家各退一步,你理解我一點,我謙讓你一點,矛盾仍然存在,但是我們把它擱置在一邊,也就不用再理會它的尖銳。這一點,也正是導演李安講述這個故事的目的所在。中西文化衝突是當時大批在外華人需要面臨的問題,他用電影給大家提了一個醒,既然不能消除矛盾,那不如就選擇融合和理解——就好像太極中的「推手」,彼此制約,掌握平衡,以柔克剛,——雖然本質上,還是一種對抗。
故事的最後,父親選擇離開兒子的花園洋房,自己去唐人街的華人學校教授推手的本事,唯一一點安慰是一位從台灣來的能說說話的陳老太太。我們不能說這是一個悲劇結局,畢竟沒有那種父親在警察局裡心臟病發、客死異鄉的狗血結尾。只是,這樣的妥協其實只是一種逃避,麻木地遠離戰爭,偽裝著維持現狀。
與家庭三部曲的其他兩部一樣,《推手》的故事簡單直白,可是引出的矛盾卻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解決。文化差異、年齡代溝、國家觀念、人與人的隔閡……甚至十七年後的今天,我們仍舊不能輕鬆微笑著表示:這些早已不是問題。我們依然要追求更高的學歷、更多的工資、更好的生活,於是,我們也依然要面對越來越多、無處不在的種種矛盾。《推手》中的父親仍舊想隔些日子就看看兒孫,於是選擇留在了那片不屬於他,他也並不熱愛的土地上。看電影的我們呢?在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也該學會退讓,掌握幾招像「推手」一樣四兩撥千斤的本事。
——一部電影看下來,才發現,提出了尖銳問題的李安,就是到了最後也沒講清楚到底該怎麼解決問題,而是耍了個小聰明,告訴我們——「惹不起,躲得起」,至少,我們還能在衝撞中棲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