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河流--The River [1997]

河流/TheRiver

7.2 / 3,336人    115分鐘 | Germany:116分鐘

製片: 王世豐 導演: 蔡明亮
編劇: 蔡明亮
演員: 苗天
編劇: 蔡逸君
演員: 李康生
編劇: 楊壁瑩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兒子阿

2008-10-21 08:43:19

緩慢的水、生活,以及蔡明亮


蔡明亮提到的幾個意象都是我喜歡的。哪吒,是我喜歡的,尤其自從陳浩民詮釋了那個清俊而忤逆的少年。水,也是我喜歡的,尤其自從讀了海子寫的《但是水,水……》。水本身有很多隱喻的途徑,展現的美感比較豐富,但也有共同語境促成的固定性,易於理解和感受。水是憂傷的、陰暗的、神秘的,而又具有傳承性和生命力。蔡明亮在《河流》一片中多次運用到水,就給這樣一部低沉的片加入了柔性的元素:對隱喻的想像空間,和敘事的韻味。比如開頭的河水,如人所說,可理解為生命的狀態,髒兮兮而緩慢地流動著。也有人說小康在河中的試演象徵對同志圈的試水。還有自天花板漏下而漫過母親腳邊的涓流、窗外的暴雨,和一個同性戀家庭一樣,對母親進行著滲透或是摧殘方式的侵犯和折磨。甚至《河流》這個題目,實則對同志的隱喻。全片中對水的涉及之處,亦是同樣。

這些雖是同志片的特指,但生活中的無奈和絕望是共通的。所以片中展現的情緒,於異性戀者同樣有共鳴。這就歸功於蔡刻畫生活的功底了。我很是欣賞他深入生活的力道。這種力道最直接的表現,是其最為人稱道的優點——幾近與現實等速的節奏。

這一是緣自他從吃飯、尿尿等不為人重視的細節來展開表達。我並不很接受伍爾芙的意識流,但卻接受了蔡明亮。或許只因我是女人,對細節有著愛不釋手的迷戀。很多女人都是這樣,可以從普通而孤立的生活場景中獲得美感。這是她們思維方式,不同於男性的宏觀把握。

二是緣自處理這些細節的時間,蔡都以挑戰人耐心極限的任性來放置著。而這種表達不得不說確實更接近真實。當父親在黑暗中長時間面無表情睜著雙眼,他的心情他的沉默都可以想見和體會,短了便不足以表現,也不足以讓觀眾進人人物進行代換性思考了。雖然節奏慢,但是蔡的鏡頭邏輯是要用腦子想的,要看懂是要動腦子的,所以我看的時候不覺得乏味,反而注意力很集中。

除卻特殊的節奏感,蔡明亮的鏡頭感我也喜歡,有一種吸引力,有現場感。與阿巴斯相比較,阿巴斯的鏡頭是導演個人的,比如《橄欖樹下的情人》一片中,從反光鏡中拍人,還有片末俯視橄欖樹林中移動的兩個白點,那都不是人的視角,是導演的視角。而蔡明亮的視角很現場。潮水的聲音、碗筷的聲音,首先是聲音上營造氛圍。再者是平視的鏡頭,使觀眾如臨現場,有強烈的參與感。比如開頭部份,聽著導演喊話和嘈雜的潮聲,我跑神疑惑自己就在片場,而不是螢幕前。再如小康的家,看母親掰西瓜,那尋常的畫面也是無比親切,仿如我也在那個房間裡。而當我們處於某個生活現場,那麼身邊發生的事便是看多久都不會膩的。有人質疑蔡明亮的片對話過少,可我們自己一天又能說上幾句話呢?也並不覺得悶啊。如果說阿巴斯的片、塔可夫斯基的片是緩慢然而詩意的,他們是把生活藝術化,那麼蔡明亮不是詩的,他殘忍但不殘酷,他是把藝術還原給生活。

對於蔡明亮的這種理解和表達方式我是共鳴了。因為紅著臉說我也曾有過這樣的「藝術追求」,好比伍爾芙致力的意識流一派,我也幻想過平靜地記錄生活的一切,會怎樣。好吧,我承認我有休謨經驗主義的傾向,即將生活理解為一連串撲面而來的感官體驗。而當蔡明亮在這裡用鏡頭完成這個重現時,我是有著某種激動的。這種激動,具體表現在,我被一個個有力量的鏡頭充斥著,平靜而入神地看完了《河流》這部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