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紐約--New York, New York

纽约,纽约/纽约,纽约

6.7 / 15,555人    155分鐘 | USA:163分鐘 (1981 re-issue) | 136分鐘 (re-cut version)

導演: 馬丁史柯西斯
編劇: Earl Mac Rauch 馬丁史柯西斯
演員: 麗莎明妮麗 勞勃狄尼洛 Lionel Stander Barry Primus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danyboy

2008-10-14 19:15:38

紐約紐約,一百年


馬丁西科塞斯在1880年的紐約告訴我們,純真年代裡,真正的愛情只有一個結局:終生相望但並不在一起。
馬丁西克塞斯在1980年的紐約告訴我們,紐約紐約里,真正的愛情只有一個結局:結婚然後離婚,卻可以相惜如初。
一百年風吹雲散,所有鍾情的喜悅不過是瞬間。
詩人之子,孤獨的演員丹尼爾戴劉易斯,內斂、深情,扮演的男人紐蘭在結婚前夕愛上未婚妻名譽不佳的表姐。一百年前的紐約,清教徒之都,上帝的清白之城。女伯爵夫人從歐洲帶來了驕奢淫慾以及劉易斯惶惑已久的愛情。熾熱的愛戀之後慾望的歸慾望,婚姻的歸婚姻。哪怕從此以後兩不相見任彼此蒼老在大洋的兩邊任是無情也動人。
我會和很多人一樣,熱烈的討論那兩個美好感傷的鏡頭。紐蘭看著坐在海岸邊的她,夕陽如酒,想她如果在帆船經過燈塔前回頭,那麼他就會去找她。但她沒有。於是時光變幻到紐蘭晚年,他帶著兒子來到她居住樓房的窗下,坐在街角的長椅上,鴿群呼啦啦的掠過窗子,有人來關窗子了,白髮蒼蒼,並不是她。
我看這部片子是在六年前,我的age of innocence,或者說我的清白年代。我會一直記得他們之間的美好,而美好必要用千里相隔的痛苦來映襯。甚至,所謂愛情,不過是毅然決定放棄的那一瞬間從心底湧出的東西。就像她坐在海岸看著帆船開過燈塔,雖然知道紐蘭就在她身後,但堅絕不會回頭看他。就像紐蘭在決定私奔的前夜,目光划過他或許懷孕的妻子的面龐,於是放棄了私奔。他與她,不過是在應當接受的時候接受,在應當拒絕的時候拒絕,而這愛情就在這些點滴的瞬間產生。
假如,紐蘭真的與她結婚,又該怎樣?
鏡頭會轉向西克塞斯的老電影,《紐約紐約》。我愛的義大利式的憂傷,不羈、自由、永不屈服,即使我愛你。有些演員其實是詩人,如剛才提到的戴尼爾戴劉易斯,也包括這裡的羅伯特德尼羅。我會想德尼羅是螢幕時代的游吟詩人,唱著民謠,飄洋過海,從西西里來到曼哈頓下東區。德尼羅扮演的爵士樂手吉米在戰後一次盛大狂歡中,愛上了爵士女歌手麗莎。然後,才子才女,薩克斯藍調配百老匯女腔,就這樣熱烈烈的愛戀、結婚、共同巡迴演出。
我同樣會和很多人一樣,忘不了這部音樂劇中百轉千回的爵士歌曲,麗莎的扮演者明尼里原本就是著名女歌唱家。在電影中,他與她都對音樂有著自己的追求,吉米放蕩不羈,麗莎固執內斂。他們可以因為珠聯璧合而走到一起,也會為了諸如懷孕與否、到哪個城市定居這樣的事情而吵架。並且,直到他們的愛情拯救不了彼此的孤獨——那種性格里骨子裡,與生俱來的孤獨,所以他們離婚了。
爵士樂是這樣一種音樂,無論怎樣憂鬱的愛著對方,卻牢牢守住自己的音線。你有你的華彩漫天飛舞,我有我的尾聲餘音繞樑。吉米的薩克斯和麗莎的歌聲除了調性一致,其實是各自獨立的。
他們離婚後的六年中,各自仍然有著驕人的事業。直到有天,夜色深沉,紐約的夜霧格外纏綿憂鬱,他來劇場看她盛大的演出。就像昨天一樣,他仍然叼著菸鬥,打著節拍,露出不羈的笑容和由衷的欣賞。她在台上唱那首好聽的《紐約紐約》,她看到了他,他們相視一笑,就像昨天一樣。
電影在持續的爵士樂中走向The end,我在音樂里想起《純真年代》里紐蘭的一句話:「他知道他失去了某些東西:青春年華。但是他現在明白,那東西不僅根本得不到,而且也未必真有。」
紐蘭說的「那東西」,不過是another saying of love。
假如紐蘭與她結婚,結局不過是吉米的翻版。
對有些人而言,愛情只是生命中一些點滴的瞬間,而且轉瞬即逝。它的結局只有兩個,或者永遠隔山隔水,用時間拉成一條細到看不見的線;或者結婚然後離婚,並在多年以後帶著淡定重溫或多或少的那些瞬間。


                                                       2008年10月13日

馬丁西克塞斯:
《純真年代》:9.5分
《紐約紐約》:9.5分
(老馬的電影子乎都看過,大部份是不錯的。但這兩部我最喜歡,其次是《窮街陋巷》、《出租汽車司機》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