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性滑板七年級--Ken Park

5.8 / 30,214人    93分鐘 | Argentina:98分鐘 (Buenos Aires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Independent Cinema) | Sweden:97分鐘

導演: 賴瑞克拉克 艾德拉赫曼
編劇: 賴瑞克拉克
演員: 詹姆士蘭森 蒂芬妮麗摩 史蒂芬賈索 魏德威廉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死的蚊

2008-10-13 00:16:24

扯扯電影中的家庭教育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部電影曾在2002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引起軒然大波,在國內被某些網友列為「世界十大禁片」之一,讓網上很多人看後直呼無法接受,卻如此直接與深入地觸及到了我的內心。這是一部小眾電影,其中充斥著暴力、粗口、死亡、叛逆和不倫的性。對一個迂腐、專制、不寬容的人來說,這絕對不是一部適合他的電影。

片名 Ken Park 實際上是片中出現的第一個角色的名字。中文名《天地無倫》、《滑板公園》翻譯得都沒太大問題,不過我最喜歡的中文譯名還是《性·滑板·七年級》。這是一個中性中立的譯名,正如影片的內容,中立、真實,將片中五個少年和其中四個的混亂家庭展示在觀影者面前,滑板、少年、槍、血、粗口、性、死亡……不做作,不掩飾,將一切觀眾能接受的不能接受通通扔給你。這是長達一個半小時抑鬱、痛苦、震撼的體驗。只有在這種極端的體驗中,我們以及是比我們更年長的人們,那早已麻木的大腦才會受到刺激。

影片的開頭是一段長長的充滿動感的音樂,一個滿臉雀斑背著背包踩著滑板的少年在音樂中出場,他的背後是街道、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公園、聚會的人們和其他的滑板少年。天很藍,陽光也不錯,一切看起來都很正常,只是普通而美好的一天。少年在滑板滑道上站住,解開背包,坐下,拿出DV放在面前的地上,再從背包里取出一把手槍,對準腦袋,微笑,扣動扳機……然後,一切都安靜了。

這個少年就是 Ken Park ,他還有四個朋友,Shawn、Claude、Peaches和Tate。影片剩下的絕大部份,就是在講 Ken Park 這四個朋友的故事。

這四個少年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問題。Shawn在家裡猥褻弟弟,有一個漂亮的女友,卻跟女友的母親保持著非一般的關係;Claude被他的繼父認為娘娘腔,他繼父希望把他培養成一個真正的男人而非一個不修邊幅的滑板少年,父子關係因此緊張;Peaches生活在一個清教徒家庭,母親早逝,父親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看起來似乎對Claude的個人生活異常寬容,卻在無意中發現女兒與男友在家中偷情;Tate被認為是一個想法奇怪的天才,他忍受不了祖父母的一切,總是對他們咆哮,充滿敵意。

所有的少年看起來都是嚴重的問題少年,叛逆、頹廢,過著為「大人」們所不齒的生活。可是只是這樣嗎?影片開頭的 Ken Park 只是這樣或那樣類似的問題就選擇了自殺嗎?

情節繼續發展,隱藏在少年們背後更多的問題開始顯現。

Shawn女友的母親在床上與Shawn的談話,間接表現了她與其橄欖球運動員丈夫生活的不和諧——原來她只是一個為青春流逝傷感,對現實生活不滿的女人。男孩與女友的母親通姦,責任在哪裡?Claude的繼父在一次醉酒之後爬上了繼子的床,並企圖與其發生關係——原來他是一個沒有人喜歡的同性戀,他其實喜歡著這個兒子,不滿繼子的娘娘腔,只是對自己性傾向的反感。繼父與繼子的緊張關係,責任在哪裡?Peaches被父親發現與男友在家中偷情,平時看似寬容的父親對Peaches進行了嚴厲的懲罰,將其軟禁在家。更讓人意外的是,清教徒的父親認為女兒的貞潔遭到玷污,拯救她的唯一辦法便是自己與其成親!——原來父親一直將女兒當作去世妻子的影子,他在女兒出軌後的勃然大怒究竟是為了女兒還是為了隱藏在自己內心深處那段不倫的感情?最極端的結局是Tate,他在一個安靜的夜晚赤裸著身體走進了祖父母的臥室,用一把尖刀刺死了二老。而被刺死的祖父死前還只是滿眼憐憫的輕輕擺手,沒有絲毫反抗;祖母更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不住地說著:」I love you, Tate. I love you…」——他們終於將對孫子的溺愛進行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可是Tate最終被投入監獄,又究竟與祖父母過份到極致的溺愛有多大的關係?

四個問題少年,其背後卻是問題更大的成人。

我在自己的部落格中已經介紹了好幾部有關家庭教育的片子。這是最極端另類,最震撼人心的一部(當然,這不止是一部關於教育的電影)。電影用一種極端的現實向人們展示了大人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成人們用自己的方式控制著孩子,影響著孩子,評價著孩子,最後又將孩子身上出現的所有問題的責任都推得一乾二淨。可是你們真的沒有責任嗎?你真的確定問題在孩子而不在你嗎?

在電影中我最感興趣的是Claude和Peaches的故事。Claude的繼父不斷地嘲笑繼子娘娘腔,自己卻是個隱藏起來的同性戀;Peaches的清教徒父親因為女兒出軌而勃然大怒,卻原來自己心中有一個更大的邪念,這對他所信奉的基督教條簡直是一種諷刺。我沒有學過心理學,但我卻在生活中發現,那些在某方面尤其敏感,經常指責別人在某方面如何如何不好的人,自己在同樣的方面往往存在著更大的問題。正因為自己在意著這樣的問題才會對別人敏感,正因為不敢正視自己的問題才會加倍地要求別人。而這樣的心理,到了控制著孩子的成人那裡,簡直是一場教育的災難!

影片最後,時間回到了 Ken Park 自殺之前。原來導致他自殺的導火索是因為他「搞大」了女友的肚子。是的,這只是導火索而已。如果 Ken 生活在一個寬容、教育得法的家庭,他會不知所措嗎?他會不敢面對嗎?在 Ken Park 自殺之前,他問女友:「那你準備打掉他嗎?」女友反問道:「你難道不慶幸你的母親沒有打掉你嗎?」

這就是人生。有人在你仍未出世的時候就控制了你的命運,而到你出生之後還會用他們的思想來影響你,以他們的標準來控制你。我不是說父母或是其他成人應該對孩子放任自流,但是他們至少應該時常審視自己的內心,有沒有在對待孩子時戴上自己的有色眼鏡?在作出任何一個行為來影響孩子之前,至少應該先弄清楚,這是孩子應該要的,還是我希望他們要的?

而在電影中,不敢面對事實的 Ken 最終用了一種自我而極端的方式,來回答了女友的反問,終於擺脫了這種與生俱來的宿命般的控制。

這是一個悲劇。誰也不希望看到一個悲劇。

首發地址:http://changsay.com/2007/12/ken-park/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