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最後地下鐵 The Last Metro

最后一班地铁/最后地下铁/TheLastMetro

7.4 / 14,044人    131分鐘 | France:133分鐘 (director's cut)

導演: 法蘭索瓦楚浮
編劇: 法蘭索瓦楚浮 Suzanne Schiffman
演員: 凱薩琳丹妮芙 傑哈德巴狄厄 Jean Poiret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意閒

2008-10-12 04:49:19

來自聖讓的愛郎


大概是考CFA二級時唯一好好看的片子。

-------------------------------------------------------
連續六天趕完了四個會計段落,據pass和沒pass的鬼子說,是CFA這個級別最天書的部份。不過,迄今為止,我好像沒聽過華人有這樣的抱怨,可見是西方不識向。

昨晚忙完現金流量,看時間還早,就犒賞自己,看了很久以前就想看而一直忍著沒看的Before Sunset。看完以後,居然不痛不癢,與我原來預計的大悲哀落差甚遠。以致於我有點懷疑,也許我感性的觸覺已經完全鈍了?又或者我的「忍功」已然極致,把早早存蓄的那點多愁善感逼盡了?

更可能,是看戲之前的鋪墊太多。比如,在看完Before Sunrise後,我問Rocky為什麼Celine和Jesse半年以後會錯過對方,她賣官子,說不如你繼續往下看吧。但是我當日覺得,立刻跨越到九年以後,演員不老,觀眾都要老掉,做人還是要善待自己。卻因此頗費心構想他們之前的曲折。再後來,我碰巧就聽了Julie Delpy(Celine的飾演者)的專輯,偏偏被那首夜的華爾茲打動,一看MV,就出自這部戲。又和台灣朋友C交流過,還多事地google出,原來演Jesse(他也是編劇之一)的Ethan Hawke在 Before Sunset時期也卷陷入了婚姻危機。

於是,所有的感觸似乎都預支,只剩下空匱的我再印證一遍,哦我終於看完了它。我還是喜歡這種典型的歐陸式的沒什麼波折一律對話下去的故事。它很真實,可是我仍然一直問我自己,現實中兩兩不忘的男女,他們真的有可能時隔九年再見面,見面了就一拍即合談不完的話題,最後要談到女子的家裡去?

不過,我也沒有很失望。Before Sunset這次經驗是再一次警戒我,屯片不是好習慣,預熱太久,勢必人走茶涼。

今晚,也許想再次試探我的感覺,沒有想很清楚,就開了一部老片,80年的Le Dernier Métro(最後一班地鐵)。在巴黎時,是從中間開始看的,不是很清爽。然而戲裡有一半的時間,是在舞台上,導演說戲演員排練,或者就正式演出。我很喜歡那種嚴肅而脫離實際的氣氛,到了Depardieu(著名的所謂的大鼻子情聖)訴說他對Catherine Deneuve(她比較冷淡,一直常青)既痛楚又甜蜜的愛慕時,也竟然有些震動。

當然,我在溫習這部戲之前,也不是沒有設想過它的種種衝突。所以原來的感覺又變了,哪怕我關了燈,刻意想靠近愛情一點。而且我又一次遭遇了意料之外的預熱:戲裡縈繞不散,是聽了很多次的 L'amant de Saint-Jean(來自聖讓的愛郎)。不是Patrick Bruel的版本,由Lucienne delyle表演,透過薄薄的電波,更悠揚,也更懷舊。Catherine幫她戲裡的丈夫剪頭,一面叫他不要動。他流著被她掩護的猶太血統,待在地窖里,不得動彈。他順手牽過一隻膠皮鼻套戴上,一邊自嘲,怎樣才算像一個猶太人呢。收音機里飄來這首歌,他扭大聲音,專注地說,聽,我最喜歡這支香頌。而音樂的故事,已然轉至行將流走的愛情。他有一點凝重,她那時,還不以為意,笑吟吟。

這是發生在巴黎淪陷以後的故事。每一個人都有不得不掩蓋的秘密,有必須挺身而出去保護的親人。卡特琳保護她的呂克,孤身一人在日光下擔負大樑;呂克窩進老鼠洞,不能導演無法調度。一個伸展一個壓抑,形成他們之前的奇特的矛盾和不平衡關係。作為男人,他敏銳地體會到了卡特琳和德帕迪約之間透過戲劇而隱顯的情感,卻無計可施。他是導演,在戲裡,他還需要她真地愛另一個人。

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比較含蓄節制地處理愛情,只在戲劇對白里迸發。卡特琳和德帕迪約的愛情戲,僅僅一幕,言情不足數十秒,他們的每個共同的夜晚,只能愛這麼久。而不遠的地下,呂克聽得真切。

電影的尾聲是光復巴黎後呂克的一部新戲,卡特琳去探望傷疾的德帕迪約,試圖喚醒他們之間的愛情。那大概就是呂克為他二人量身定製的交流,他們有愛情,但沒有實在的基礎,只好停滯在抽象隱約的距離上。

卡特琳從來沒有背離呂克,她應該也愛著德帕迪約。謝幕時,她堅定地挽起這兩個男人的手,對著觀眾,開朗地笑起來。我倒回去又看了一遍,直到這裡才開始感動了。

這一次重來看,感情是溫習,心思倒常常旁落。不免又一次體會法語電影裡特別的現實意味。好比這一家戲院,不足十人的班子,置身風雨飄搖的亂世,要活下去,要演自己,那便不得不與敵人與狗腿子周旋,還不好拿喬,又不能愧對藝術者的節操,很難做。人生在世,何嘗不如此?不能不埋頭做,攬責任,萬千忍耐,逢人只奉上笑臉。

這樣戰時的戲,居然也很少敵我的火藥味,大概因為,城裡,尤其巴黎城的日子,總要過下去。法國人對德國人的仇視,倒是很經常地從這些藝人們對親德媒體的態度表現出來。不能不退讓,但要保持距離,這大概就是他們可以容許自己的最後底線和最大讓步。卡特琳在舞台上到底還是暗暗罵走狗了,德帕迪約揍走狗了。後台夥計問走狗,您知道這什麼嗎?比起一根杆子說,這叫gaule(釣魚竿),再來一根,deux gaules,(諧音De Gaulle(戴高樂)),我們就喜歡這gaule。我看著這些細節,有一些心酸,但還是忍不住要笑。

說到電影的配樂,還有一支德國的旋律,叫做Bei mir bist du schoen(在我身旁,你如此美麗),可惜我水平太次直至收場了貼告示才知曉,應該是完全錯過了它的味道。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再去找找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