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寂寞先生--Mister Lonely

孤独先生/寂寞先生/孤独先生

6.4 / 8,404人    112分鐘

導演: 哈蒙尼克林
編劇: 哈蒙尼克林 艾維柯林
演員: 迪耶哥路那 珊曼莎摩頓 丹尼拉馮 James Fox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瘋眼穆迪

2008-10-10 06:50:00

到底是誰失去了自我?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從看到它的第一支預告片起就期待了很久,存了很久,昨天才看完,說實話,對我來說,有些失望~~

  這電影講述的是關於這些模仿者或者說隱喻了全世界大範圍裡的個人尋找生活意義,生活方式和自我的故事,也可以說是關於追尋幻夢和現實之間的激撞,每個人其實都是MR. Lonely,獨自來到這世界上尋找著存在的意義,想成為自己希望成為的人,但對於現在這個時代來說,大多數人都已經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該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存在,更多的是依靠他人的目光,生活在自己製造的狹小空間裡窺視別人的生活,或者像這電影裡的那群模仿者一樣,乾脆抹掉了名字,把自己稱呼為那些大眾偶像,這些人需要一個活著的理由,但他們自己找不到,於是他們寄生在這些外殼裡,但嘲諷的是,就像這裡模仿卓別林的那位,他的一舉手一投足透露出的還是他天性裡的希特勒,而不是那位拍攝了《大獨裁者》的真正的卓別林。

  這故事如果是別人拍的,姑且可以不去計較太多,但問題就在於,它是哈莫尼·科林的作品,而且是經過了長達八年戒毒時光的天才的回歸之作,你看得出他在尋求突破,因為他一貫的電影畫面語言不是這樣的,他之前的兩部作品《金毛正傳》和《驢孩茱莉亞》多少都帶著Dogma95的特色,後者還是Dogma的六號作品。搖晃的畫面,粗糲的感官,除了他每次都能奉上的那些上乘的配樂。雖然Dogma95到後來也已經成為了自欺欺人的玩笑,拉斯·馮·特里爾發起的這場運動與其說在追求電影本質的回歸,還不如說是他的又一次實驗,特里爾是個天生的實驗家,他不可能規規矩矩的拍電影,他在自己的前三部作品裡就已經把電影技巧近乎偏執的運用到了極致,接下來他要考慮的也只有邁向另一個極端了。但科林的電影還是有自己的特色,他不在乎故事的圓滑程度,幾乎都採用非線性敘事,擅長拼貼片段,在主線之下並行著無數條枝蔓,用來輔助中心人物從而來表達一種情緒或者他想說的人文關懷,他的電影不能用具象來概括,你只能感覺,感覺到的其實就是他要說的,無需一個完整的分析過程。而且,他的電影看到最後都是極度壓抑。

   Mr. Lonely有這些東西,但是被一大片更加虛無的東西覆蓋了。看完後腦子裡蹦出了一句話,這電影太做作了......它設計的成份太明顯了。你可以說Dogma95做作,說科林之前的作品也有些做作,但是那些電影包括他作為編劇拉里·克拉克執導的《半熟少年》等等最後給人的感覺都是切實的慘烈,他們沒有極力渲染情緒,只是把碎片拼起來讓觀眾看,看到了就是看到了,沒看到就是沒感覺就罷了,可是《孤獨先生》從Diego Luna的第一句獨白開始,就試圖把觀眾拉進一個帶著傾訴傾向感情的圈子,而在之後的故事裡,他讓那些沒有接觸過他電影的觀眾再次走入他的拼貼遊戲,可是,沒有觀影經驗的受眾更容易感到的是一種脫節,他們以為他們要看的是像《亞利桑那之夢》一樣有傾訴有故事的完整夢幻,結果,科林製造的那些片段和枝節立即給人當頭一棒,說:不,我只是拿它當個引子和結尾。確實,Luna的幾句獨白包括他飾演的這個麥可·傑克遜的模仿者就只是一條線索,人物沒有側面沒有更深層的挖掘,他只是起串聯這些不同人物命運和軌跡的作用,而最後,他的醒悟也只在一片草草中結束。雖然同是拼貼片段,但是在科林以往的電影裡總是有一股凝聚力,只要你有耐心把電影看完,都會感到這些片段最終匯合在一起形成電影的整體合力,像散文中講究的形散神不散,可是孤獨先生缺失的恰恰是這股凝聚力,可能在一個片段感覺到了些東西,下一秒就被打破了,看到最後,你發現在片段中找到了你要的感悟,可是這電影結束之後,可能會莫名的發出一聲感嘆:What's it all about?

   電影拍的太美了也是問題,這完全不像是他的作風,沒有粗糲的質感,有的只是油畫般顯然經過精心搭配過的顏色,還有世外桃源般的優美山水風景,我們姑且可以把這些設定稱為隱喻,在完美的鏡頭角度中間科林還偶爾的穿插幾段手提攝影機的搖晃感,但是這1小時48分鐘的長度里他卻完全沒有找到他以往電影裡的內在節奏感,失去了平穩的行進速度,有時候像是急剎車一般,有時候又像是在製造一種夢幻延遲的效果,但是,設計的成份太多了反而讓人覺得不那麼坦誠。這劇本明明切入點很好,但是怎麼一部片子下來就感覺他什麼都說了,但是又什麼都沒說,想表達的東西太多,表達的方式太多,反而讓人覺得空虛。在Luna這條線之外的另一條線就是關於修女和奇蹟,相比較來說,這條線索因為是相對較少的場次和人物,而且表現方式都比較統一,剛開始可能會讓人覺得莫名其妙,但是終於,在影片最後它給出了一個結尾,當人們在歡慶奇蹟真正存在的時候奇蹟卻破滅了,這條線索圓滿了,反而讓人發出了一聲苦笑,可當Luna那條枝繁葉茂的線索行進到瑪麗蓮自殺時,我當即信信的說 完了,接下來就是找回自我了,然後這電影就這麼完了......他的電影頭一回讓人看到了明確的結尾,如果這也算突破的話。而且,感覺這次的衝擊很淡,或許是因為這部電影的選題相對更寬泛更飄渺點吧。

   更不可思議的是,有時候我還要確認一下,我不是在看赫爾佐格的電影,有些細節處理人物說話行動的狀態,實在是太偏向於赫爾佐格的風格了,特別是他自己的那條修女和奇蹟的線索里,他的風格直接就成了主導,也不知道科林的這位老朋友再次友情出演角色是對還是錯了。所以,這些各式各樣的風格混搭在一起,怎一個亂字了得啊。這部電影的主題是尋找自我,但是最終卻發現,這場童話的背後,設計這個童話的主人卻最終被別的因素左右,逐漸的讓自我隱退到幕後了。但是,我稀罕的不是這些美妙的風景和精巧的設計,我稀罕的是這個天才的電影裡曾經有的那份精確的內在韻律,真誠和隱忍。

   另外,本來兩位主演迭戈·魯納和薩曼莎·莫頓我都比較喜歡,期待著他們能有發光的演出,結果,我應該料到他們被當作陪襯,而且是大大的炮灰。沒有空間來表現他們各自的人物性格,因為本來設定就模糊不清,相比而言,薩曼莎·莫頓還是比較有看頭的,她的人物至少是有始有終有過程的。那一舉一動和言語不讓人覺得厭煩而且對這個人物有了些悲憫。她的設定定格在紅顏薄命的瑪麗蓮·夢露身上就是一個明顯的預言,她的命運會以一種悲劇方式告終。但是迭戈·魯納,我可以說,他就出來兜了個風跳了兩步太空舞,之後,就開始淪為工具了,天啊,要看他跳舞我還不如再回去看一遍《哈瓦那之夜》。在這部電影裡,他還是那個帶著靦腆笑容的大男孩,缺乏張力和性格側面的刻畫,剛開始的癲狂發揮也只能說是在情理之中,後來就逐漸的走上了老路,這不能怪他,因為這人物設定就有種要從純淨的眼光中看世界的味道,只是對他自身的演藝生涯來說這個角色沒有什麼大的突破,所以還是希望他能在未來找到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畢竟他哥們加西亞已經比他越走越遠了。不過話說回來,這是科林的作品,也不太有必要追求演技之類的,只是,科林他給出了變化的光明,但是又把它熄滅了。如果他要改變,拜託不要這麼拖泥帶水。

    說了這麼多,只是我的個人感覺而已,我只是沒有找到我需要的東西罷了,科林的電影就是這樣,感覺是最重要的。所以對於其他人,這並不是一部不值得看的電影,相反,它的可觀賞性和故事性已經比科林過去的作品強很多了,當然,還有那些科林電影裡一如既往的彪悍配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