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成名在望--Almost Famous [2000]

几近成名/成名在望/成名之路

7.9 / 293,657人    122分鐘 | USA:162分鐘 (director's cut) | Croatia:152分鐘 (DVD extended cut)

導演: 卡麥隆克羅
編劇: 卡麥隆克羅
演員: 比利庫達普 法蘭西絲麥多曼 凱特哈德森 傑森李 派屈克福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尤克里里青年

2008-10-07 05:40:04

當音樂不再音樂


很多時候,我們聽搖滾我們玩搖滾我們談論搖滾,我們罵那些商業化的唱片公司,鄙視那些電視音樂選秀節目,叫囂那些無知幼稚的流行樂歌迷,裝逼的和那些我們眼裡自認為是偽搖滾的爭辯,不斷的聽,不斷感受,專輯聽了數百張數千張,mp3沾滿了電腦所有的硬。嘿,朋友,那我想問你,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態度去對待這些事物,我們當初又是為什麼才去聽搖滾的?當初我們接觸的搖滾的原點又在哪裡?

很好的解釋,這部電影。
如果你覺得自己算是個搖滾樂迷,覺得你手中樂器演奏的是搖滾,嘴裡吼著嚷著唱著的還是搖滾,你就應該用你的眼睛耳朵大腦去記錄一遍這部電影。你會找到你想要的解釋,記住,只是解釋而不是答案。

這是一部自傳式的電影,講述的是一位15歲少年為了替滾石雜誌寫稿而跟隨採訪一支樂隊巡演。而主人公的故事正是編劇導演Cameron Crowe自己曾在15歲時經歷的—————Cameron Crowe曾在73年作為滾石雜誌樂評人撰寫過一篇關於新晉樂隊的文章,當年他15歲。

影片的鏡頭有少些帶有記錄片的味道,更多的是類似故事片的敘述和剪輯,通過主人公威廉的話筒筆紙記錄他所跟隨採訪樂隊Stillwater對人生,對音樂,對搖滾的態度和矛盾心態。當樂隊核心人物吉他手羅素麵對威廉一個個問題時,羅素並沒有給出那個被我們時常拿來爭論的問題的確切答案-----搖滾是什麼?什麼是搖滾精神?他只是給了我們解釋,是的,只是解釋,而對這些解釋的思考與理解都只是每個對搖滾抱有期望的歌迷以及樂手的個人問題。

我認為搖滾有兩種解釋,一種是音樂風格,一種是精神。而後者往往要靠前者去承載。你如何從前者中感受到一種精神層面的東西,那就是淫者見淫的事了。搖滾和做愛一樣,是一種很個人化的東西,每個人的感受和理解都不一樣

我無法用精神層面去解析去評判這部電影要告訴我們東西--什麼是搖滾。只能從音樂層面去做出我的理解。影片中的樂隊,stillwater是一直二流的搖滾樂隊,有樂迷有名氣,但還沒到SupperStar的程度。這隻樂隊現狀和問題是大多數搖滾樂團們都有過經歷和麵對的:為大牌知名樂隊暖場,巴士全國巡演,一群女人簇擁,隨意的性關係,大麻毒品,樂隊的音樂靈魂人物與團隊的不合,面對金錢名利是選擇音樂還是商業的矛盾心理。這些種種的記錄,正是搖滾樂手們的典型,在巡演途中可以為了桌面上棋牌遊戲而交換女人,在舞台上可以不停的放縱自己,在旅館裡可以雲裡霧裡的狂爽一通。搖滾樂手的行為對於搖滾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矛盾而又迷茫的理解。

「為什麼玩音樂」
「因為這樣可以讓我們看上去更酷」
很真實的想法。不是為了什麼神聖的搖滾精神也不是為了賺多麼大的錢,幾個年輕人開始玩這種所謂搖滾的音樂風格只是為了讓自己更酷一些,與眾不同。
當羅素在舞台上演出前,叫威廉把錄音機關了後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突然覺得很好笑,什麼搖滾精神什麼音樂,當我們在去計較一些搖滾這類永遠沒有答案的問題的時候,什麼都不存在。你可以說吉他手羅素玩搖滾樂的動機是單純--只是讓自己更酷,你也可以說他們只是一支披著搖滾的華麗外衣,實則譁眾取寵的偽搖滾的樂隊----沒有搖滾精神。只是當單純的動機一旦真正走上舞台,在舞台上在萬人面前如此的歇斯底里如此的義無反顧後,他感受到卻是某些方面的掙扎,有來自現實的---名和利,也有來自本身對搖滾以及音樂的態度-----如何從音樂到精神之間有一個共性的存在。而當威廉去採訪樂隊的其他成員時,他們不知所措或者說是不知道所以然不知道玩音樂的目的是什麼時,一切也都解釋了關於搖滾,作為音樂和精神兩種存在的無意義狀態。

「如果有人說不喜歡他的音樂大受歡迎,那他一定是個膽小鬼。我研讀過整個音樂史,通常最傑出的音樂往往是最受歡迎的,如果硬要說受歡迎是不好的,那充其量是因為受歡迎原諒自己的缺失,但我從不輕易原諒自己,你呢?」
羅素對著充滿疑惑的威廉說道。很有份量的一句話,也是對每個喜歡靠搖滾裝逼的傢伙們最有力的反擊。也很有力解釋好音樂的魅力並不是因為商業化的操作而使得它被人喜歡,是因為音樂作品本身的傑出。

當滾石雜誌的編輯著急地詢問威廉採訪稿的內容如何時,當那個希望賺大錢的新經紀人來到樂隊裡替樂隊計劃未來如何獲取更多鈔票時,音樂真的已不在是音樂,音樂想表達思想想表達的精神已經被物質及其他所取代。滾石雜誌的編輯們關心的不是樂隊音樂本身而是樂隊成員之間的勾心鬥角相互拆台,經濟人一心只想在人多的大城市搞一出轟動的演出,賺勾人氣。而樂隊成員們,似乎迷茫,似乎矛盾,因為這種生活狀態已經不是他們剛開始玩搖滾樂最初最單純的目的了。前進獲得更多的名和利還是原地踏步等待被別的樂隊取代?在這種狀態下他們選在繼續自己的旅程,不管目的如何,繼續下去,巡演,尖叫,迷失,感性,瘋狂。

樂隊在巡演的飛機旅途中,發生了一些小小的意外,所有人以為自己快要死了,每個人都坦白了自己的內心真實的想法,和自己所做過的事情。在死亡面前那些內心的迷茫掙扎矛盾都顯得微不足道,而那些人對生命的態度並不像他們在舞台上唱出的歌詞那樣無意義抑或虛無。那時,沒有人在想,沒有人在想我玩音樂酷不酷,沒有人再想我可以再賺多少鈔票,沒有人再想我是應該繼續堅持自己音樂還是向唱片公司妥協,沒有人在想,嘿,我還搖滾不搖滾。每個人只是懺悔自己所做的以祈求內心的寬恕。此刻,沒有什麼狗屁搖滾精神,那種被許多信奉為人生哲學價值觀的東西,在死亡面前是如此可笑。

脫離危險後,下飛機,很平靜,每個人。威廉走了。「你想怎麼寫就怎麼寫」羅素說道。
滾石雜誌的編輯室,沒有人相信一個十五歲的孩子是撰稿人,也沒有人相信威廉寫的稿子,那個讓編輯們不可思議的有趣的樂隊故事是真的。編輯們與樂隊成員確認稿子的真實性。否認,是的,樂隊成員們想成名,想讓威廉在跟隨樂隊巡演的途中採訪中好好相處,努力掩飾樂隊存在的問題。好讓他寫出來的文章能多讚美樂隊。可是十五歲的孩子沒有想那麼多,他還是個孩子,對於搖滾對於音樂的態度也只是孩子的理想主義。他把一個真實的故事寫出來,一切遭到拒絕。而樂隊的成名之路也似乎遙遠。

當一切平靜下來,當羅素似乎明白點什麼的時候,他來到威廉的家,他告訴威廉,他打電話給滾石雜誌,威廉寫的都是真的。
「那羅素你告訴我,你喜歡音樂哪點?」
「全部」

於是,生活繼續,stillwater還是那個二流的stillwater繼續坐巴士不坐飛機巡演的樂隊。威廉和它保守的母親繼續生活著。

無論如何,生活還在繼續,如果真的要我說搖滾究竟是什麼,獨立
在床底留下一堆搖滾唱片,離開保守母親去追求自己空姐夢想的姐姐。
十五歲高中畢業,一個人跟隨著搖滾樂團全國巡演替雜誌撰稿的威廉。
姐姐成為空姐回來了,威廉跟隨採訪結束了。
73年,搖滾熱潮嬉皮士運動逐漸退去的時候,留給那一代人的是什麼?
一千個人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許是自由,解放,平等,也許是叛逆,瘋狂,墮落。
但我們獨立了,一個人,獨立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