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布萊德彼特之即刻毀滅--Burn After Reading

阅后即焚/即刻毁灭(台)/光碟离奇失窃案(港)

7 / 353,472人    96分鐘

導演: 伊森柯恩 喬柯恩
編劇: 喬柯恩 伊森柯恩
演員: 布萊德彼特 喬治克隆尼 約翰馬可維奇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木遙

2008-10-01 09:47:14

電影筆記:《閱後即焚》



黑色幽默。

我覺得自己是理解這個詞的意思的,但是又時常有點吃不準。我自認為幽默感還不錯,各式幽默——喜歡的或者厭惡的——也都見過不少。但是當我說起黑色幽默這四個字的時候,腦海中很難浮現出一段精確的畫面或者文字,然後說,看,這就是黑色幽默。

於是當我看到有人說《閱後即焚》是一部黑色幽默的電影的時候,我只能說,哦,似乎是這樣子的。但是仍舊不免疑惑一下。

這並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事實上,這是觀看這部電影的核心問題。如果任何人即將要去看這部電影,我的勸告是從一開始就把這個問題放在心裡。這是來源於我自己的經驗。粗粗瀏覽劇情介紹的結果是當我坐在電影院裡的時候居然(多麼大的一個「居然」)以為這是一部揭露中情局秘辛的劇情片。直到我醒過味兒來,電影已經過去了三分之一,而我多少有點被調戲的無奈感。

這是一部黑色幽默片,它的主旨不是任何確切的人生命題,而是荒誕本身。這是對這部影片的一切討論的出發點。

可是我心裡仍然多少有點迷惑。就算這是一部關於黑色幽默的影片,它一定也是不同尋常的一部,我直到看完三分之一才意識到它的主題是荒誕而非現實,這一事實本身也構成了一個悲哀的證據。這並不是說,我在頭三分之一的時間裡都在被劇情所吸引,事實上那段時間裡我一直在困惑:一方面它微妙的游離於現實主義的敘事基調之外,另一方面它又如此煞有介事,以致於我始終覺得導演仍然在勉力支撐著敘事的節奏,只是多少有點失去了控制而已。

配樂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部電影的配樂由科恩兄弟的老搭檔Carter Burwell操刀,其效果在事後的評論裡相當兩極化。譽者以為其再完美不過的表現了電影的神經質氛圍,毀者則稱之為令人難於忍受的蠻橫粗魯。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電影開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只覺得這音樂過於裝腔作勢了。有必要用這麼誇張的音量和節奏嗎?有必要在一部類似於《諾丁山》的都市街頭場景里配上《不可能的任務》似的打擊樂嗎?

但是那真的是敬業而製作精良的配樂,一點也不是成心鼓吹的銅管或者怪模怪樣的和弦,或者任何其他常見的把「幽默」兩個字寫在腦門上的音樂語彙。就只是正常的電影配樂,加上一點點誇張,和一點點失控感。

直到我終於醒悟過來之後,這種誇張感才有了一個稍稍有點合理的解釋。——也只是稍稍而已。反過來它又顯得那麼正襟危坐道貌岸然,幾乎到了讓人惱怒的程度。既然你的目的是荒誕,那麼那些足以激起腎上腺素的緊張鼓點又是為了什麼呢?

這種錯位感貫穿於整部電影的每一個方面。所有的角色的表演都呈現出同樣的風格,神經質,誇張,愚蠢,但是又還沒有到徹底解構的程度。裡面有些人的表演非常好,比如約翰馬爾科維奇和布拉德皮特,有些人的表演平平,比如喬治克魯尼,但是每個人都活生生一付白痴模樣。不是童話裡可愛的小丑,不是真實世界裡有血有肉的笨蛋,而是過於明顯的被塑造和誇張出來的白痴。劇情也是如此,各種巧合顯然過於精巧以致於沒有任何真實性,但又沒有精巧到帶來哲學意味的程度,很多地方有點《巴別塔》的架勢,可是在《巴別塔》里你看到了導演建立哲學結構的雄心,而這裡只有一個赤裸裸的編造出來的故事,如此而已。

於是整部電影都瀰漫著一種難以言喻的人造感。你看到的並不是一個理直氣壯的後現代主義的荒誕劇,而是一個生澀的散發著荒誕氣味的半成品。在這裡,荒誕不是作為結果呈現出來的,而是作為過程被感受到的。你幾乎可以聽到導演的喃喃自語:這裡需要一個什麼效果的音樂,這裡需要一種什麼風格的表演,這裡需要一個怎樣的劇情轉折,這裡需要給台詞里加上一個怎樣的包袱,這裡需要在牆上佈置一個怎樣的畫像,諸如此類。我確實被逗笑了很多次,但是真正迴蕩在我心裡的則是劇中各個角色都反覆掛在嘴邊的一句台詞:What the fuck?(這他媽的是什麼啊?)

直到離開電影院我都始終沒有明白,究竟是科恩兄弟想拍一部態度嚴肅的後現代電影而失敗了呢,還是這就是他們心裡追求的效果——我承認這種效果在營造我內心的間離感這一點上做的異常成功。與其說這是一部荒誕電影,不如說,這是一部荒誕的荒誕電影。

黑色幽默嗎?也許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