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苦咖啡

2008-09-30 02:53:25

阿瑟·克拉克如是說


阿瑟·克拉克如是說

這不是一部商業片,也不是什麼驚悚科幻片,更不是所謂哲學大片。
片名的翻譯《2001太空漫遊》是不準確的,「2001:A SPACE ODYSSEY」,忠實的翻譯是「2001:太空奧德賽」。
與其說庫布里克十分忠實原著,不如說他真正理解阿瑟·克拉克。
是的,這不是別的什麼,這是一部史詩。
後世因此而產生一個科幻作品類別:太空歌劇。
阿瑟·克拉克這部史詩橫跨三百萬年,「但是請記住:這僅僅是個虛構的故事。(摘自原著)」
這不重要,特洛伊木馬也只是虛構的故事。
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這部史詩是要抒發他們心中的一種感情,並邀請讀者和觀眾一同去感受。
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呢?
他們發現了一種東西,或者說他們感受到一種東西。
這種東西是如此的宏大,如此的優美,以致我們只能久久地仰視,說不出話來。
相比之下,張藝謀式的「天下情懷」和所謂的「大氣」顯得如此渺小,你就是垂下眼睛看也會被自己的鼻子擋住。
如果你能感受這種美,如果你擁有這種情懷,你就不會抱怨庫布里克不會剪接,不會懷疑是不是劇場音響壞了,更不會解讀出一堆八桿子打不著的「象徵意義」來。

黑場:

三分鐘的黑場,的確是世界電影史上聞所未聞的。
庫布里克的想法是好的,可惜觀眾未必都是知音。
要感受這三分鐘黑場,最好是看看原著。(當然你還得在電影院,真正坐在黑暗中,看碟片或者電腦下載的話乾脆跳過去算了。)
「每一個現在活著的人,身後都站著三十個鬼,因為自有人類以來,死去的人恰好是在世的人的三十倍。自從洪荒初開,大約已有一千億人出沒在地球這顆行星上。」
這是原著的開場白。
再牛X的人,你能想像出淹沒在這一千億人中的情景嗎?
即便如此,這一千億人出沒的時間,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你能想像有多麼短暫嗎?
我自己用EXECL做過一張年表,一百萬年一格地記錄宇宙大爆炸以來的重大事件,整個人類的歷史只能佔一格,而這張表列印出來有兩層樓那麼高。
一個人有數十萬億個細胞,每個細胞又有數十萬億個原子。
你能想像數十萬億乘以數十萬億這個量嗎?
10的80次方,我們這個宇宙的原子總數,這個數量你能想像嗎?
可這所有的一切居然是有秩序的!
這數十萬億乘以數十萬億個原子構成的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居然能夠理解這些秩序!
還有比這更偉大的事物嗎?
如果你在那黑暗的三分鐘這樣放飛自己的思想,那麼,當「澤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莊嚴奏響時,你就能體會那種沸騰的激動。
不過,即便沒在電影院體會這段黑場也不必遺憾,這種體驗很容易獲得,只要你在夜深入靜時仰望星空,只要你具有這樣的情懷。
因此,我理解阿姆斯特朗為什麼能說出那句「全人類」的名言。
(我想不起來楊利偉翟志剛他們在那種環境下說過什麼來著。)

硬科幻:

無論是失重還是真空,影片的表現無懈可擊,這些大家都留意到了。
太空站以及「發現號」的人工重力是靠自轉產生的,要產生接近地球的人工重力,專家計算自轉直徑應該有90米,影片也嚴格按這個尺寸做。
沒有了飛船的呼嘯聲,影片並不因此失色。

哈爾:

哈爾的命名的確跟IBM有關係,阿瑟·克拉克的太空奧德賽系列第二部《2010:太空救援》提到了這一點。
所以準確的名稱是HAL而不是HELL。
原著《2001:太空奧德賽》是1968年的作品,智能機器人發狂這個創意一直被好萊烏反覆採用,如著名的《異型》系列。

獨石:

《2001:太空奧德賽》是這樣一個虛構的故事:人類的進化是某些先進的外星種族加以「點撥」的結果。
「獨石」第一次出現在洪荒初開的三百萬年前,在類人猿的身上輕輕地推一把,人類從此和野獸分道揚鑣。
「獨石」第二次出現在月球上,小說中描寫到它深埋在月球背面,卻以明顯的磁場特性刻意地讓人發現,當第一道陽光照射到重見天日的「獨石」上時,它就發出一道強大的脈衝信號。作用很明顯,如果有什麼在守侯人類的話,這個信號就是告訴它人類已經蹣跚地走出自己的搖籃。
「獨石」第三次是出現在土星軌道上,它在等候太空人鮑曼,這是先進種族留下的太空中轉站,是「星際之門」。
順便說一句,影片對原著的表現非常出色,小說中「獨石」幾乎是完全的黑體,在影片鏡頭中,「獨石」在遙遠的陽光和土星的黯淡光影中若隱若現,廣漠的虛空中響起安魂彌撒,讓觀眾強烈感受到人類面對神秘和未知時的激動和恐懼。
「獨石」最後出現「在一家不知名旅館裡一間雅緻套房的光漆地板上(摘自原著)」,在這裡,先進種族在太空人鮑曼睡著後引領他「飛昇」到另一個存在狀態,就是影片中的「太空嬰兒」。
「獨石」從頭到尾就是這個先進種族的象徵和工具,並沒有什麼深刻的哲學含義。
「它的長寬高的數學比例——平方序列1:4:9——多麼不言自明,多麼必要!以為這序列就到此為止,就只有三度空間,這種設想又是多麼天真!-- 摘自原著」


阿瑟·克拉克和庫布里克的這部作品,表達的是作者對自然、宇宙的一種宗教式情感,是對人類從何而來,將往何處去這些宏大問題的思想感受。注意,我說的是感受,不是答案。這部史詩沒有結局,也沒有答案,它喚起的是人類這一種族最可寶貴的一種情懷。

「真實的情況必然更為驚心動魄。」--阿瑟·克拉克如是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