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巴頓將軍--Patton

巴顿将军/铁血将军巴顿/Patton:ASalutetoaRebel

7.9 / 109,501人    172分鐘

導演: 法蘭克林沙夫納
編劇: 法蘭西斯柯波拉 Edmund H. North
演員: 喬治史考特 卡爾馬登 Stephen Young (Ⅰ) Michael Strong (Ⅰ)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龍笑

2008-09-03 01:11:59

《巴頓將軍》:永遠的血膽老爹



這部1970年的戰爭題材傳記片在今天看來依然味道十足,電影處處透著氣勢和張力,最值得稱道的是喬治•司各特將四星上將巴頓這一螢幕形象塑造成了永恆的經典,這位血膽老爹的形象就好像馬龍白蘭度塑造的教父一樣令人回味無窮。
古典英雄
巴頓將軍相信輪迴,認為自己生生世世都在經歷著榮耀的大戰,他看著迦太基文明的殘壁斷牆,無限感慨,吟詩讚頌當年迦太基人對抗羅馬軍團的那場悲壯戰役。一股子古典英雄主義情懷的巴頓將軍此時的表情陶醉、眼中含著深情,「歷經生生世世、在星光下無數次奮戰、隕滅」,這是巴頓自己堅信的光榮宿命。這種尚武精神下的存在即戰鬥的人生觀將這個現代戰場上的古典英雄形象完美地襯托出來。正如納粹軍官所說的,巴頓是個活在16世紀的人,其實一腔熱血與激情的血膽老爹更像是活在古希臘時代的英雄,他的身上閃爍著阿基里斯的光芒。
無畏戰士
印象最深的是巴頓正在辦公室和倆名盟友研究空戰,此時德國飛機來轟炸,激動的巴頓拔出手槍跳出窗戶迎著敵機就開槍,始終沒有後退一步。這位老將的氣魄和膽量可見一斑。中國古語道:「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衰」,電影中的處理方法很巧妙,用一種很冷靜的視角來表現已頓的冷靜和無所畏懼。在一條大河的對面,巴頓嘲諷小軍官不敢過河,然後上車,此時一顆炸彈掉進水中爆炸,而河對岸的巴頓流暢的完成了上車這個動作,沒有絲毫的停滯。雖然沒有什麼詩意的慢鏡頭、雄壯的背景音樂、面部特寫鏡頭等等,但這種冷靜的視點給人的張力遠勝於那些炫目的煽情手段。
和平時代的悲哀人物
電影中巴頓的知音恐怕就是納粹的那名軍官了,連巴頓的老友都不能理解巴頓但是他理解,在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候,那名軍官看著手中巴頓的照片說道:「他也到了了結的時候了,戰爭結束他就謝幕了,為戰爭而存在,再不適合這個時代。」一語道破巴頓的悲哀之處,這個不可一世、戰無不勝的傳奇將軍在和平年代就失去了他存在的意義,在巴頓的人生哲學當中戰士就該死於戰場上的最後一顆子彈,他的人生舞台應該是戰場而不是宴會廳,為了戰鬥他可以閉嘴不說話,也可以在大雪天氣下讓士兵不吃不睡連夜行軍,為了戰鬥一向強勢的巴頓可以謙卑真誠地求老友給他軍隊。像巴頓這樣為戰鬥而生,為戰鬥而亡的將領,在和平年代只能孤獨的牽著愛犬散佈在空曠的原野上,等待他的是人生的孤寂和沉悶。
永遠的血膽老爹
雖然巴頓的年代已經過去,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和平而不是戰爭,況且一部好的戰爭片應該是反思戰爭而不是讚揚戰爭。但那個生動的有著一腔古典英雄主義情懷的戰神般的血膽老爹經典形象必將成為觀眾記憶中永恆的經典。

PS:本片拍攝的年代正是美國的黑暗時代,甘迺迪、馬丁路德金相繼遇刺,當時國內反對越戰情緒也十分高漲、水門事件等醜聞使得民眾對政府失去了信心,這部《巴頓將軍》究其實質而言就是一部宣染戰爭情緒的主旋律電影,將當時美國政府醜惡的窮兵黷武政策暴露了出來。這部電影在當時的確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巴頓成了很多美國青少年的偶像,他們以三軍服役為榮,這樣也將一批又一批本應擁有美好青春的美國青年送去越南當炮灰。一些敏感的反戰人士更是高呼本片帶有濃厚的軍國主義色彩(在現在看來更能感受到這一點),所以這部電影非正義的社會影響力要遠高於它的藝術價值。只能說這是一部成功的人物傳記片,是一部經典的藝術作品,但不是一部好電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