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蝴蝶夢--Rebecca

蝴蝶梦/丽贝卡/蝴蝶春梦

8.1 / 146,882人    130分鐘

導演: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
編劇: Philip MacDonald (Ⅰ) Michael Hogan
演員: 勞倫斯‧奧利佛 瓊芳登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安東

2008-08-30 08:55:48

1938年,希區柯克來到好萊塢


1938年,在結束了他在英國的最後一部影片《牙買加客棧》(Jamaica Inn)的拍攝工作後,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受好萊塢製片商大衛·薩茲尼克(David Selznick)之邀,偕妻子阿爾瑪和女兒帕特來到美國,準備拍攝取材自同名海難的電影《鐵達尼號》(Titanic)。雖然該片的拍攝計劃最終因故流產,希區柯克卻從此定居洛杉磯並最終成為美國公民。

    在離開英國之前,希區柯克已經執導了包括《騙局》(The Skin Game)、《維也納的華爾茲》(Waltzes from Vienna)、《擒凶記》(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三十九級臺階》(The Thirty-nine Steps)、《貴婦失蹤案》(The Lady Vanishes)等二十幾部影片,其中拍攝於1934年的《擒凶記》和1935年的《三十九級臺階》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希區柯克不但在英國電影界地位尊崇,同時開始享有國際聲譽。

    大衛·薩茲尼克與希區柯克取得聯繫時,後者正在拍攝根據英國女作家達夫妮·杜穆里埃(Daphne Du Maurier)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牙買加客棧》,而薩茲尼克本人也在忙於《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的製作。謹慎起見,二人初步商定,只簽訂一部電影的合作計劃。但是在同期公映的希區柯克作品《貴婦失蹤記》取得全球性的轟動效應,甚至先他一步在美國獲得了「紐約影評人獎」,精明的薩茲尼克隨之改變提議,建議希區柯克與他旗下的薩茲尼克國際電影公司簽訂一份長期的合同。

    希區柯克本人則一直對進好萊塢大製片廠工作滿懷憧憬,認為「就電影而言,他們(好萊塢)拍片的方法與技術是真正具有專業水平的,而且遠遠超過其他國家」,於是二人一拍即合,好萊塢也從此擁有了一位難得一遇的電影大師——雖然他們從來沒有把代表美國電影最高水平的奧斯卡獎頒給過他。

    按照計劃,希區柯克抵達好萊塢之後的第一部電影,本應是根據1912年4月14日發生在北大西洋的那起著名的沉船事件改編的《鐵達尼號》,但是大衛·薩茲尼克隨後通知希區柯克說,他改變了主意,已經買下英國女作家達夫妮·杜穆里埃的另一本小說《蝴蝶夢》(Rebecca)的版權。出於對杜穆里埃的喜愛(前文講過,他在英國的最後一部電影《牙買加客棧》正是改編自杜穆里埃的小說,而據希區柯克自己所說:「當我在拍攝《貴婦失蹤案》時,就有可能買下《蝴蝶夢》的版權,可是對我來說,它太昂貴了。」),希區柯克同意了薩茲尼克的拍攝計劃。

    擱淺於1938的《鐵達尼號》拍攝計劃,直到1953年才得以實施,那一年,簡·尼古拉斯科將這個故事搬上螢幕,這就是為我們所熟知的第一版「鐵達尼號」——《冰海沉船》。1997年,詹姆斯·卡梅倫重新演繹了《鐵達尼號》,並在次年的第70屆奧斯卡獎評選中拿下11個小金人,與《賓虛》(Ben-Hur)一道成為奧斯卡歷史上得獎最多的影片。雖然這兩部電影也足夠好看,但是作為希區柯克的影迷,還是免不了要遺憾,沒能看到大師鏡頭下的世紀海難,而我們所能想像的,只是希區柯克曾經的一段描述:「如果我來拍攝《鐵達尼號》,開頭會給一個鉚釘的特寫,然後鏡頭向後拉,直到整艘鐵達尼號都拉得進入鏡頭了為止。」

    作為希區柯克在好萊塢的處女作,《蝴蝶夢》其實並不是一部典型的希區柯克式電影。在《希區柯克與特呂弗對話錄》中,二人談到這部電影時,特呂弗(Francois Truffaut)便說:「《蝴蝶夢》是一個與您的風格相距甚遠的故事,它不是一部驚險片,裡面沒有懸念,只是一個心理故事。」希區柯克本人也認為「這不是一部希區柯克式的影片……內容相當老套、相當過時……《蝴蝶夢》確實是一個缺乏幽默感的故事」。當然,考慮到他本人對達夫妮·杜穆里埃的喜愛,以致於曾經一度想自己買下《蝴蝶夢》的版權,我們有理由認為希區柯克抨擊《蝴蝶夢》的這些說辭,其實是氣話——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在拍攝過程中與製片人大衛·薩茲尼克的衝突有關。

    1935年的《三十九級臺階》之後,希區柯克憑藉其取得的巨大成功,在英國電影界已然享有絕對的自由,在片場享有絕對的控制權。而在希區柯克的整個創作生涯中,他一直覺得他需要提防演員、製片人、技師,因為他認為,只要他們之中的「任何一個人只要有任何細小的疏忽,或者任何細微的任性,都會損害影片的完整性」。他不允許人有任何人質疑他的權威,他有句著名的論斷——演員都是牲口。曾經有演員問他:「我演這角色有什麼動機啊?」希區柯克回答說:「動機就是我會付給你薪水。」

    有一個故事可以說明他的這種性格:1951年,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在與好萊塢斷絕關係五年之後重新出山,為希區柯克改編劇本《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無論對於錢德勒還是希區柯克,這都是最糟糕的一次合作。兩個人都才華橫溢並且都習慣專權獨斷,這也造成二人在討論劇本時壓根聽不進去對方的任何意見,彷彿他們談的根本就不是一部電影,錢德勒抱怨說:「既然你什麼都行,還把我找來幹嘛呢?」這段關係惡化的速度很快,以致於希區柯克每次上門找錢德勒時,只要車一停下來,錢德勒就開始詛咒他:「這肥胖的混蛋滾下車來了!」兩個月後,錢德勒被炒了魷魚,而他也堅決不允許自己的名字出現在《火車怪客》的編劇署名中。

    這樁故事發生在1951年,而在1939年拍攝《蝴蝶夢》時,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希區柯克與薩茲尼克之間。與希區柯克一樣,薩茲尼克也是一個控制欲極強的人,雖然是一個獨立製片人,他卻希望自己對《蝴蝶夢》有著絕對的藝術掌控權。1939年6月,他給希區柯克拍了一封電報,表達了對希區柯克改編的《蝴蝶夢》劇本的失望之情,並逐點指出他的不滿之處。兩個人在合作之初,便出現了創作理念背道而馳的情形。

    鬥爭的結果是,薩茲尼克基本同意希區柯克來掌控電影,但是他希望這部電影能和《亂世佳人》同年推出,因此要求希區柯克簽字同意將後期製作的時間壓短。應該說,最終拍攝出來的《蝴蝶夢》一片還是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準,希區柯克也展現出了自己風格與特色,在純粹的人物衝突中添加了許多極具個性的懸念叢生的細節,並在第13屆奧斯卡獎中勇奪最佳影片獎。但是很明顯,希區柯克對於自己在拍片過程中受到的制約感到憤懣,並對自己未能獲得當年的最佳導演獎耿耿於懷。「這個奧斯卡獎是給製片人薩茲尼克的。那一年是1940年,是約翰·福特(John Ford)以《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他對特呂弗說:「我從來沒有獲得過奧斯卡獎。」

    如此看來,也就不難理解他因何對《蝴蝶夢》這樣一部極為成功的電影抱以如此大的成見了。雖然他自己的觀點是:「我覺得拍失敗了的片子竟然成了經典,而且很賺錢。」但是無論怎樣,不可否認的是,作為希區柯克闖蕩好萊塢的處女作,《蝴蝶夢》無論在藝術上還是票房上都是成功的,這也為此後他在好萊塢數十年的統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