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太極旗生死兄弟--Tae Guk Gi: The Brotherhood of War

太极旗飘扬/太极旗

8.1 / 34,879人    140分鐘 | 148分鐘 (director's cut)

導演: 姜帝圭
演員: 張東健 元斌 李銀珠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ilyinfield

2008-08-20 18:35:50

轉影評:為什麼堅決讚美《太極旗飄揚》


下為轉貼

為什麼堅決讚美《太極旗飄揚》

  《太極旗飄揚》讓我有一種被摧毀的感覺,第一個念頭是:這下完了,香港電影、國產電影永無出頭之日了!追攆好萊塢已經成為遙遠的夢想,要想達到今天韓國電影這樣的成績,香港和國產電影一樣力所不及!至少在現階段來看,兩國電影的差距已經大到超乎想像,如果國內電影產業政策、審查機制依然故我,這種差距還會以可怕的速度拉大,那樣,振興中國電影就不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可以做到的了……

  以我個人的觀影經驗來看,該片是韓國民族電影的一個里程碑,可以想像在韓國放映這樣的電影,影院中必將滿堂驚呼、一地眼淚。

  我覺得在導演姜帝圭的領導之下,整個創作團隊在瘋狂吸收世界優秀電影文化精華,所有包藏野心、欲與好萊塢電影爭雌雄的亞洲電影中,《太極旗飄揚》的表現無疑是最好的,甚至在某些方面,韓國電影給好萊塢電影上了一課。

  從影片的整體來看,《太極旗飄揚》確實和很多久負盛名的大片有著相似之處,首先,影片劇本構架明顯概念先行,基本按照橫掃全球的好萊塢巨片模式打造,以人性化的筆觸描繪戰爭中的人物,私慾第一、親情至上,政治利益、意識形態之類似乎全然視若狗屁--其實這種讓人性充分釋放的做法很好地宣傳了一種更為優越的政治形態和意識形態:尊重個人自由、個人情感的國度最令人嚮往。所以,今人看到「現代文明」、「現代精神」等字眼時腦子裡聯想更多的往往是西方社會乃至殖民社會圖畫--這就說明真正懂得「寓教於樂」西方電影會讓人做了服服貼貼的俘虜。

  國產片中的英雄們的心靈往往是封閉的,萬萬不可以像《太極旗飄揚》中的李鎮泰這樣來塑造:當弟弟李鎮錫質問他「表現英勇是為什麼」的時候,他沉默無語,只是用行動證明為了親人的生命安全他可以做任何事!甚至包括放棄軍人榮譽和國家利益,把槍口對準交戰中的任何一方--他無所謂叛徒的罵名,更重視哥哥的責任!所以觀眾看到他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的畫面很難不眼角濕潤,影片結尾英雄壯烈犧牲的鏡頭令我醒悟,姜帝圭才是有資格說「看了電影不哭你來找我」的人!

  導演姜帝圭說:「在《太極旗飄揚》裡面,你可能看到更多的是,戰爭會怎樣改變人的生活,怎樣改變人本身。」鎮泰、鎮錫兄弟倆從平民百姓變成軍人,其間的性格變化可以用天翻地覆來形容,而戰爭場面並沒有被電影作者當作感官刺激來製造--現在很多人一提好萊塢就是什麼感官刺激,我一直覺得在電影中製造有意義的感官刺激是極其必要的--戰爭慘烈讓人心變化,強烈的寫實主義風格使得觀眾對戰爭場面不忍逼視,和主人公一起經歷巨變,人物性格的扭轉在觀眾看來便毫不突兀而合乎情理。

  國產電影中的英雄形象塑造工作向來不已引領觀眾進行心靈之旅為責任,甚至不用等人來質問「為什麼這樣做」,他們就有許多關於「追求」和「主義」的深情傾訴,他們不說人話不辦人事,他們的任務僅僅是用效忠利益集團的語言教育引導群眾接受思想統治,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不近人情、違背常理的怪事:

  電影頻道的一部國產老片,半截看的,不知道叫什麼名字,有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情節,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和老爺爺躲在樹林裡扔手榴彈,小孩邊給爺爺遞手榴彈邊拍手歡叫敵人被炸死了幾個,這就是我們的戰爭片:為了主義革命無罪殺人有理。都說《小兵張嘎》好,從小我就不喜歡這部電影,雖然長大了我知道這部電影的形式貢獻不可抹殺,但,我覺得這部電影的本質就是宣揚一個孩子如何為獲取殺人權而努力奮鬥,毫無思想價值。

  戰爭帶給人類的更多是恐怖,人的本性懼怕戰爭。真奇怪在報導戰亂時有遵照國家意志發言的水均益們聲明「中國人熱愛和平」的國度沒有生產多少「我們熱愛和平」的電影,相反卻熱衷於開動宣傳機器「培養革命接班人」,這是不是一種「武士道」?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領導開會加前線衝鋒的「時空濛太奇」手法導演敢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地玩,反正他們知道自己拍的電影享受政策保護不愁虧本。至於那些 「偉光正」的領袖形象,後人尊敬他們是因為教科書中的「歷史功績」而不是因為他們在電影中有「人性內涵」,所以《大決戰》中的林彪因為歷史定論而不得不表現出氣色陰險的時候會大出意識形態製造者意料地博得好評如潮:觀眾當然永遠對人性內容感興趣的。

  一部史詩般的《宋家王朝》(1997)中有了「蔣介石評論共產主義」的幾句話,便遭到了封禁--我們的電影審查機制就這樣常常因為某些「無關痛癢」的東西將一部電影的整體無理推翻,而和處理「敏感問題」時的苛刻、審慎、果斷採取措施相比較,「審片大員們」面對國產偽劣電影時的寬容、放縱、優柔寡斷又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再難看的電影他們也敢發紅頭文件勒令全國人民集體消化,本來佳作寥寥,他們竟然會推出什麼「並列獲獎」……從這審查者態度上的180度大轉變,我們感到了電影被權力者玩弄掌股視若兒戲的悲哀。

  現有荒誕體制下,我們絕對拍不出《太極旗飄揚》!影片中,李鎮泰和家人因突如其來的戰爭改變了命運,作為生命個體,他們在精神上是反對這場戰爭的,弟弟鎮錫批判哥哥的英勇行為,哥哥為給弟弟復仇不惜殺死長官、投敵叛變,這些真性情的行為塑造中體現出電影作者尊重天賦人權的現代觀念。而在我們的國產片中,反對獻身精神的聲音一定要打倒,因個人得失而轉變階級立場的人不可能成為英雄--國家需要那些為維護統治者利益而甘願閹割俠義精神的無名們,所以張藝謀的《英雄》會享受到國家優待。

  影片在形式方面的向先進文化看齊也是顯然的,幾乎每個鏡頭都使我們想起《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連》,一些戰爭場面中對前述影片經典攝影手法的模仿照抄簡直惟妙惟肖。不過這些成就包括那些略顯CG製作痕跡的空戰鏡頭,都可能讓某些資深影迷指摘韓國人照抄經典。但是我覺得,雖然這部影片在電影表現技巧方面廣泛借鑑西方先進電影製作理念、外觀上給人全盤好萊塢化的感覺,但這部電影的精神核心是韓國性質的,影片具有不同於好萊塢作品的更深層次的思考空間,比如,《太極旗飄揚》沒有《拯救大兵瑞恩》、《兄弟連》中陣線分明的敵我鬥爭,當作者從俯視民族悲劇的角度看待這場內戰,觀眾便沒有了懲惡揚善正義伸張的快感,當子彈傾瀉炮火連天生命被屠殺的時候,觀眾只會感到這是南北韓人的悲壯演出,而萬惡之首,正是導演這場戰爭的權力者!因此,政治成為遭詛咒的對象,影片有著總結歷史、警醒世人的思想力度。

  這就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學習好萊塢,應該吸收什麼、保留什麼。

  我想,《太極旗飄揚》之後必將出現一個新的詞彙:韓國大片,這四個字的份量比中國大片的稱謂要貴重許多倍,該片製作費高達130億韓元,劇組工作人員 200多名,臨時演員25000多名,在韓國可謂陣容空前。電影上映時在本國觀眾超千萬並刷新了票房紀錄,海外發行一路看好,去年坎城電影節被歐美各國片商虎視眈眈,專家預計海外銷售額將達1000億韓元,極有可能創造韓國電影海外銷售額之最。

  這一切要感謝誰呢?要感謝韓國政府的電影政策,要感謝韓國電影人的創新精神。

  我們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本來也是不缺錢不缺人的,如果把部隊人力、政策支持算為成本的話,製作一部影片的花費可能和好萊塢巨片不相上下,但這種沒有現代電影藝術觀念做創作支撐的「國家行為」,只是在製造愚蠢而已:生產的東西除了用來教育本國民眾,沒有哪個國家的片商會樂於購買,也不要指望這樣的國產電影可能一邊賺著外國人的鈔票一邊弘揚了本國文化--不學習好萊塢,這樣的美事兒永遠輪不到咱!也難怪,國產電影本來就是拒絕到世界電影市場參與流通的,不僅國家電影政策導向如此,連以拍攝商業片著稱的馮小剛都極力鼓吹「中國電影目前應放棄海外市場」的歪理邪說了,我們還能期待什麼?!

  絕望而可憐的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也就是決不支持、決不讚美了。

  不過還是想到,張藝謀和陸川雖然電影拍得很次,但他們走的路子是對的,用名望和劇本換來奸商或者域外投資,在幾乎不需要國家支付成本的情況下大賺一筆,雖然挨了罵,但他們賺到了,不僅賺到錢,因為作品弘揚主旋律,還會得到國家的賞識和重視--他們在為後來者鋪路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