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推手--pushing hands

推手/PushingHands

7.3 / 3,055人    105分鐘

導演: 李安
編劇: 李安
演員: 郎雄 王萊 王伯昭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貝塔先生

2008-08-13 01:52:50

進退


因為受夠那些俗爛的內容
我想用心做好一個自媒體

它叫{{溫卵人間}}
它的微信公眾號:wenluanrenjian

=這是我的微信公眾訂閱號=
=在被資訊狂轟濫炸的日常=
=放心這裡拒絕貼心的雞湯=
=我只想讓生活有些真營養=
===希望你能夠喜歡===


---------廣告結束,我讓路-----------

  第一次看《推手》是在朋友家裡和四五個人一起看的。當郎雄和王萊的臉映在金燦燦的日光里,之後忽而黑屏刷字幕時,滿屋子的人久久沉默。我起身將碟取出來。而另外兩三個人走到房間的各個角落裡,往在外地的祖父母家打電話。
  昨天下午重新看過一遍。也是想到了許多東西。
  朋友的舅舅在去年歸國。帶著妻子和兒子。雖說都是中國人,可小男孩說起中文還是吞吞吐吐,鬧了不少笑話。朋友問他舅舅,為什麼都在國外呆了那麼多年,最後反而回來了。舅舅告訴他,在那邊無論你怎麼成功,自己固有的傳統文化屬性,躋身於巨大的對立環境裡,仍然顯得格格不入,「大概也是自己太固執了」。
  這只是特例,另外的許多人,自年輕出國留學,之後工作娶妻生子,而後在異土終老。
  這是李安家庭三部曲的第一部,拍攝於1991年,去今已有十七年之久。
  無奈的是,雖說已過了近二十年,片裡的許多矛盾仍然長期的一如既往存在著。

 一、中西文化的矛盾

  不同於後兩部《喜宴》和《飲食男女》,《推手》選取的角度是像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太極拳。老頭子是太極拳教授,一身的功夫力道,打得一手好拳,在生活里卻似乎無力如同太極一般幻化自由。
  「拳譜上說練精還氣,練氣還神,練神還虛。這練神還虛就難了。」老頭子一句話的確意味深長。
  文化棲身於人身,當這個載體來到另一個龐大的對立環境裡,格格不入似乎成為必然。文化的矛盾與衝突在中西兩個各具代表性格的環境裡顯得尤為突出。
  西方崇尚個人主義,而中國人自古看重家庭和環境整體。既然側重點不同,那麼當一些客觀條件要求兩個對立面需要在同一個背景下共處時,矛盾自然突顯出來。《推手》的入題極快,開頭幾分鐘雖然幾乎沒有台詞,但一中一西,一老一少,在同一個房間裡,通過鏡頭的搖擺切換,或者乾脆在一條線內,已然把全局的背景環境及表述方向交代清楚。
  如同前面所說,老爺子是長年生活在大陸的太極拳教授,憑藉這幾個簡單的信號,可以把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在片中的代表人物(二號代表人物是老太太王萊,人物的表達絲絲入扣)。瑪莎是美國女人,作家,素食主義者,她是西方現代文化的代表。不過全片最有意思的角色是兒子曉生(Alex)。矛盾的交叉點以及激化的過程全部體現在這個人身上,他的心理矛盾可以看作為兩種文化衝突的交點。那麼暫且放一放,說說另外一個矛盾。

二、上輩與下輩,丈夫與妻子的交叉矛盾。
  以前一個朋友告訴我說,理性的看待一個問題是分析事物的關鍵。當時我立即表示不敢苟同,對於人文上的理解,如果失去了感性的注入,那麼必定顯得空洞無聊沒有任何的說服力。所以對於《推手》,這部令人十分有感觸的電影,第二個矛盾用更多感性的理解較為合適。
  說白了,我的感性理解第一就是:老子真想衝進去抽他那傻X兒子。從我個人的生活原則來看,無論現實如何,對於無依無靠的老人,絕對不會讓他在異國孤獨受辱。老頭子在中國城洗盤子那段,看的人心酸難耐。當然,人的生存要領之一便是要學會自圓其說。如果更加客觀的看待,基於矛盾的激化點,兒子可以說是全片最為可憐的人。矛盾雙方的緩和,唯一一棵救命稻草就在於這個男人。一邊是深愛的妻兒,一邊是對自己有著養育之恩的父親。李安的確夠殘酷。末了末了,還不忘加一段父子的床前談話。告訴我們老頭子在文革百般受辱,為了保護自己的兒子,妻子在當時被亂棍打死。老頭子說:我對不起你媽,我對得起的只有你。

  將一二兩個角度的矛盾交合在一起,就是全片整個戲劇衝突的來源。李安的目的有兩個:其一,是通過展現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倫理道德在當今社會的生存現狀(這其實是不用考慮地域性的),既而警示人們一些並不應該丟掉的東西;其二,提出了一個問題,即當這樣的複雜且現實的矛盾出現時,我們究竟應該以何種方式和態度去面對,進而解決。
  看後不禁會想,矛盾的雙方(父親及妻子)以及矛盾的交叉點(兒子)在這樣的過程中,需要採取怎樣的態度和方式才能儘量減少相關本質性的情感損失。而我所能想到的只是一點:理解。雖然出於個人情感,最後必定會將天平傾斜在老人這一邊,從而藉由同情心的作用,對老人感到惋惜。但是客觀的講,作為妻子和媳婦的瑪莎,今後與丈夫的婚姻生涯里,必定也會由此產生一個陰影。所以犧牲者也註定有這個人。既然需要產生戲劇衝突,那麼很重要的一點便在於代表不同文化和家庭身份的兩個人,必需要各執己見。如果用「頑固不化」來形容兩個人,似乎太過言重,但也不無道理。他們會率先並且在潛意識裡儘可能的從自己本身出發,以自我的價值獲取作為評判一切事物的標準。這也是問題所在,我們身處於社會中的每個人的問題所在。
  如若設想一下,矛盾的雙方假使可以努力的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待問題,那麼許多的麻煩自然迎刃而解。話說到這裡,作為兒子的曉生(Alex)這個角色,所代表的其實是最大的犧牲者。父親和妻子其實所有情感缺失的對像隻有一個,即身兼兒子和丈夫兩個家庭屬性的曉生。但是曉生所缺失的卻在兩個方向,即對於父親的愧疚和對於妻子的無奈。一個家庭的兩道裂痕既而產生。
  有人會說。故事的結尾,老人在單身公寓裡獨自生活,在中國城的社區學校里找到一事可做,並且兩個老人根據導演所給出的信號,日後可能會生活在一起。兒女定期前來探望。這不是已經找到解決的方法了嗎?
  而我看,這是對於無奈的悲哀的加分。兩人率先對兒女妥協,以自我的逃離作為問題的最後出口,但是此時的出口卻不能帶故事的各位參與者走進光明。還記得春遊爬山那段嗎?老太太王萊坐在石梯上突然哭泣,不斷重複的說:「嫌我老了,沒用了。」那段看的人心酸。與其說片尾已經找到了解決的辦法,還不如說是各號人物「期待」以逃避的形式遠離矛盾紛爭,進而以和平的表象作為麻木的前提,讓一切裂紋在平緩的偽裝下維持現狀。
  如果雙方可以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對於個人價值的固執,那麼這個無奈的結尾必定不會出現。其實可以清晰了解到的是,對我們的心理及情感產生影響的並不是生活的表象和形式。結合本片傳達的東西,也可以說,當各種我們認為重要的包括親情友情愛情聯繫的社會關係,如果可以處理得當,那麼找到一個平衡點並不困難,而這並不在於任何一方以妥協和逃避的姿態出現,而這三種情感,無疑是我們生存下去的絕大動力來源。
  當你自怨自艾時,為什麼不能讓心胸變得更為寬廣;當你憤恨於自己萬般投入情感的人(也是你認為該對自己投入同等量情感的人)讓自己失望之時,為什麼不能設身處地的用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來看待一切。這其實只在於個人,並且其實並不難。
  老頭子送與老太太的那副字,是當年王維贈給張九齡的詩——《酬張少府》: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但凡愛讀古詩的就會發現,往往能寫出這樣超脫意境的人,要嘛是當時已然處於超脫狀態(即化神為虛),要嘛就是正處於矛盾的激化點上,對自己表示更多的期待,提出更好的希望。
  事實是,王維是處於後者的,他一面厭倦當時的官場,但另一面又戀棧懷祿,無法做到坦然的棄官。於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官隱參半的生活,也甚至一度依靠佛教的信仰來逃避一切。
  放在這部片子裡,到底也算是另一種警示。當無法權衡和控制自己合理處理矛盾時,結局往往並不會好。
  所以,何苦呢,糟踐他人,糟踐自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