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十二怒漢--12 Angry Men

十二怒汉/怒汉/十二怒汉

9 / 863,954人    96分鐘

導演: 薛尼‧盧梅
編劇: 雷金納德羅斯
演員: Martin Balsam 約翰弗德勒 Lee J. Cobb E.G. Marshall 傑克克盧格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時雨

2008-08-07 15:46:38

12怒漢,誰的勝利?


12 Angry Men,一部獲得極高評價的電影,聽名字,本以為會是部像是《11/12/13羅漢》那樣的動作片中,卻不曾想到這是一部法庭戲,而且是罕見的陪審團戲:一個簡單的房間,12個老男人組成的陪審團,就構成了這麼一部偉大的電影。

陪審團

在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中,這樣描述:所謂陪審團制度,就是隨時請來幾位公民,組成一個陪審團,暫時給予他們已參加審判的權利。 說起來這是一個異常奇怪團體,一個由12個完全外行的人組成的團體竟然要來決定被告是否有罪,而且根本不需要提供任何理由,只需要這12個人形成統一意見就成。按理來說,這種是否有罪的專業的問題自然是應該由專業人士來裁定,滿可以找些法官,法學博士,法學教授來幹這些工作,但陪審團恰恰就是挑那些外行人來,讓普通公民有機會參與到審判中去。

美國人堅持陪審團制度,自然是有他們的道理,按照林達在《歷史深處的憂慮》中的話說,陪審員是最不受任何人操縱控制的。 要去賄賂12個處於隔離狀態的陪審員總比賄賂某個人來的困難一些,陪審團制度肯定不是一個完美的制度,只是找不到一個比它更好的制度罷了,如同美國司法部長在O.J辛普森一案後所說:「我並未發現任何認定他們(陪審團)需要改革的理論基礎。我們有陪審團已經有好多年了,在考慮改變此一制度時,我們應該非常、非常小心。」

少數派

對於少數派的描述,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這麼一句話:「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諸多例子,教會時期的哥白尼是少數派, 18世紀的美國是少數派,20世紀50年代的馬丁·路德·金博士也是少數派……如果少數派的觀點永遠不會成功,那麼歷史就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社會心理學的實驗表明,當少數派具有一致性並自信地堅持自己觀點時,當多數派中開始有人叛離時,少數派是最具影響力的。即使這些因素不能使多數派採納少數派的觀點,它們也會使多數派自我懷疑並促使多數派考慮其他可能性的選擇,通常可以誕生更好的,更具創造性的決策。

影片中,對於作為少數派的8號陪審員,幾乎是憑一己之力說服其餘11人,扭轉了整個案件。在一個群體中,堅持己見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兒,需要極強的自信以及決心,而往往我們會在群體中迷失自我,服從大眾,做出我們平時不會做出的決定,會更加冒險,因為並非個人去承擔責任,而最後我們不得不為之付出代價,而對於這個陪審團而言,代價就是可能會致男孩被處於死刑。

合理疑點

合理疑點,翻譯自英文的Reasonable Doubt,在普通法國家,要證明一個人有罪,必須是Beyond reasonable doubt,即排除合理疑點。在美劇的法律劇像Shark,Boston Legal,Justice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辯方律師利用合理疑點來做辯護,大概就是說檢方的指控沒有排除所有的合理疑點,所以不應該判處「有罪」,這是一個慣用的套路。

對於普通法國家的法律制度來說,採取的是「無罪推定」原則,在被判處有罪之前,嫌疑人是無罪的,而要證明嫌疑人有罪,這個責任是在檢察官也就是控方一邊,而對於辯方律師來說,只需要證明控方提出的證據有瑕疵,證明被告有罪尚存疑點即可,無需證明被告是無罪的。這樣說來,被告其實是處於一個相對有利的位置,控方為了將被告繩之以法,必須想方設法提出證據,證明有罪,而辯方只需對於這些證據提出辯駁即可。當然這也只是理論上的,實際審判控辯雙方都會是絞盡腦汁,竭盡全力。

12 Angry Men中,利用合理疑點的成了8號陪審員,而這往往應該是律師該做的工作,研究利用合理疑點是任何一個律師的必修課,是刑事辯護的基礎。而此片中合理疑點由陪審員提出,不能不說是律師的重大失職。

Life is in their hands-Death is on their minds
——12 Angry Men海報

BLOG: http://shiyuhang.org/blog/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