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美國X檔案--American History X

美国档案/野兽良民/美国历史档案

8.5 / 1,184,965人    119分鐘 | USA:101分鐘 (workprint version)

導演: 東尼凱
編劇: 大衛麥肯南
演員: 艾德華諾頓 艾德華福隆 貝佛莉狄安姬洛 Jennifer Lien 伊森索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bluejudy

2008-06-23 03:39:12

要警醒,要悔改,而且心裡常存愛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作為一個信仰基督的人,對悔改的關注度應該會比不信的人更甚,當然這並不代表我就是一個真正懂得悔改的人,只能說明我是一個願意悔改的人。在別人評American History X的文章裡面,我讀到了楊威利的話:「凡是人類,均無法忍受自己是邪惡的認知。唯有在確信自己的正確性的時候,才可能變成是最為緊張、最為殘酷、最沒有慈悲心腸的人。」 末尾這個評論還應用王小波的話:「時隔十年,再來考慮信仰問題,我忽然發現,任何一種信仰,包括我的信仰在內,如果被濫用,都可以成為打人的棍子、迫害別人的工具。瀆神是罪名,反民族反傳統、目無祖宗都是罪名。只要你能舉出一種可以狂信而無喪失理智危險的信仰,無須再說它有其他的好處,我馬上就皈依它——這種好處比其他所有好處加起來,都要大得多啊。」 這兩段話似乎比反基督的人更加能夠動搖基督徒的信仰。然而但凡不帶偏見地深入閱讀過《聖經》得人,就可以發現這樣的話其實並不會對我們的信仰構成什麼威脅,因為聖經裡面有很多防止信仰極端的話。

      首先是教導基督徒要謙卑的話隨處可見:

      「登山八福」裡面說,謙虛的人有福了。

       腓2:3「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
       箴11:2「驕傲來,羞恥也來。」 16:18「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

       弗 4:2「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其次,耶穌對於基督徒有要服侍人的教導:

       可10∶43-45: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耶穌在被捕的前一夜還給門徒洗腳,並且教導他們說要「彼此洗腳」。
       路10∶25-37記載了好撒馬利亞人救助鄰居並且服侍到底的故事。
       太25:31-46揭示了服侍弱小的人和永生的關係,耶穌用比喻告訴門徒服侍有需要的人就是服侍神。

       甚至對於逼迫基督徒的仇敵,耶穌也說:

        羅12:20-21: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 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最後,這些行為如果沒有愛心的話,耶穌認為,也還是不夠的:

        林前13:1-3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嗚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我若將所有的周濟窮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

        如果是出於人的信仰,總是會走向極端,脫離聖經的基本原則按照人的意思隨意解釋聖經也會走向極端。耶穌本人是一個溫柔的人,在傳道的過程當中,很少斥責人,即便是對法利賽人的嚴厲斥責裡面都包含著「造就」的意思。這裡的啟示就很明顯了,即便對意見不同而且明顯觀點和邏輯不正確的人,也不能隨心所欲地打擊。舊約聖經裡面許多武力爭戰都是在被敵人逼迫得沒有辦法才有的,新約裡面對愛和寬容的強調次數多的不可勝數。所以按照聖經的這些原則,十字軍東征的合法性很值得一再推敲。宗教的狂熱有多少是耶穌在聖經裡面批評的彼得式的血氣,神學上是有很多爭議的。在耶穌的啟示還沒完全的時候,彼得曾經盲目地相信自己的血氣,對於耶穌的「雞叫之前三次不認主」的預言不當回事,等到耶穌受難死去了才明白。很多時候,的確有許多自稱基督徒的人不知道自己信的是什麼,靈性上沒有追求,所以認識自然也是在這個彎曲悖謬的世代裡面變得越來越模糊。

      American History X的故事背景就發生在一個彎曲悖謬的時代。美國社會種族之間的衝突時有存在,信仰不清楚的基督徒很容易從自己出發(比如片中的胖子)和Derek的爸爸,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美國社會的變遷,把這個國家當作白人的國家。於是年紀輕輕的Derek心中,白人種族主義的種子就落地生根了,父親的死使這個觀念的偏差擴大。加上Cameron這樣別有用心的人的煽動,Derek變成一個冷酷的納粹主義者。好在他心裡還有一些愛,於是在入獄之後經歷同志的背叛和打擊的切膚之痛之後,在體驗到不同種族的黑人兄弟的友愛之後,他痛定思痛,徹底轉變過來了。只不過我覺得電影當中對這個轉變的著墨太少,和前面對偏見的刻畫在篇幅上有一點不成比例。當然,那個黑人教授的啟發還是很不錯的,他說,你在做那些殘酷的事情的時候你有沒有高興過?哥哥回答說沒有,這個情節的設置非常的到位,合情合理,如果發揮一下會更加好。弟弟在寫American History X的時候其實已經開始反思了,所以我不覺得他的態度轉變會突然,他本來也就是哥哥的盲從者。哥哥的徹底想通一切我覺得應該放到弟弟被殺之後比較順。可是影片結尾並沒有交待哥哥的後續反應,似乎有一些虎頭蛇尾。

      至於弟弟死去的這個結局,安排的還算巧妙,而且頗出乎意料之外。其實很多情況下,單純的一報還一報其實對犯罪的人真的還不夠震撼,反倒是無罪的人擔當有罪的人的過失或者承擔不良的後果才叫人能夠好好的反思。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耶穌為人類代贖的意義。有人說,和中國的文學作品相比,為什麼西方能夠震撼人新的文學作品相對比較多而且比較深刻,正是因為很多作品的主題當中都包括了代贖,比如《雙城記》,比如《悲慘世界》,比如《九三年》。

     弟弟死於盲目仇恨白人的黑人少年手中。殺人的時候,黑人青年眼裡充滿了困惑,弟弟卻很坦然,眼神很純淨。仇恨的苦毒沒有把弟弟吞噬,他沒有幹出什麼傷害人的事情,可是殺害他的人卻和走上了他哥哥曾經走過的路。是啊,愛著的人才是快樂的,恨著的人是痛苦糾結的。只有從仇恨當中釋放自己,才能輕鬆坦然地面對生活,面對死亡。是的,愛能拯救人,對仇敵都必須有愛,恨使人消亡。

讓我們再回到聖經《哥林多前書》13章接著往下看吧:

4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5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6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8 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
9 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講的也有限。
10 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了。
11 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
12 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饃糊不清。(饃糊不清原文作如同謎)到那時,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
13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因著愛,我們才能夠得以完全地享受耶穌帶來的恩典。

關於本片敘事倫理的個人解讀和疑問

      再回到本文最初的兩段引文來,怎麼樣才能擁有一種不偏執的信仰呢,就是要心裡有愛,而且常常反思,懂得悔改。愛德華諾頓扮演的哥哥的仇恨來源於狹隘的結出了惡之花,苦果卻最終由無辜的弟弟來承擔,這也算是愛的一門功課,到底什麼樣的愛才是能夠結出好的果子,什麼樣的信仰才能不偏執影片雖然不能完全揭示,所以我只能給4顆星。忽然想起狄更斯的Our mutal friend裡面那個愛偏執最後葬送了自己的小學校長。忽然想起我們要警醒的其實也許不是什麼偏執的信仰,而是冒用神聖的信仰之名,愛或者正義之名滿足可鄙的私慾。

        再接著談談敘事結構的問題。American History X這個電影的名字很有意思,對於片中的黑人教師來說,這其實是一個記錄歷史/社會性事件的很有代表性的個案,作為一個同時教授歷史的兼職社會工作者,他具備敏銳的觸角,知道如何啟發自己迷途的學生發現真相併且得到教育。其實相對於熱血Derek來說,Danny是一個憂鬱而沉靜的孩子,他所需要的認清事實的臨門一腳其實正是要撇清對Derek的過度的仰慕,拿掉影響自己客觀判斷的情感因素,而對於設計這個故事的導演和編劇來講,要講清楚這個有道德教育意義的故事,如果藉助Danny這條線的話就會顯得更加有空間感。坐在電腦螢幕前打字的Danny在螢幕前面抽菸,思量,把玩有納粹印記的十字徽章,然後打下幾行字,第一行是拼寫正確的analyze and interpret,接下去就開始了這幾個字拼寫錯誤的變體,最後一行居然變成了anal sex and interrrrrpetgyu, 這個細節體現了他思緒萬千,心亂如麻的狀態,然後他就開始回憶Derek在Cameron的授意下乾的蠢事。Dereck是一個有思考能力的極端主義者,人很聰明,有理想,也不算自私。Cameron這隻老狐狸鼓動哥哥去衝鋒陷陣,自己躲在幕後的卑鄙做法,Danny其實未見得沒有察覺,但是做弟弟的對哥哥的崇拜和信賴使他全然拒絕了理智,加上他那滿不在乎的個性和青春的叛逆,他成了哥哥的尾隨者,他沒有做什麼大的壞事,然而卻有著無法推諉的負罪心理,心裡深深知道自己的不作為是有罪的。為了幫襯哥哥的「偉大」事業,墮落得徹底一點,他寫了一個《我的奮鬥》的讀書報告,對希特勒進行心理分析,把他說成是一個維護民權的英雄,孩子惡作劇的心理隱約在他俊秀的面容上顯現出來。用這樣的一幕接著充滿色情、暴力和流血的開場白,為後面兩兄弟性格和病態思維方式的剖析作了非常到位的鋪墊。接下來的抽絲剝繭以Danny的反思為主軸,Derek的經歷為實際的主線,形成一張縱橫交錯的記憶網和精神分析網,事件和事件之間充滿著有機的聯繫,在情節上產生了偵探小說一般的吸引力,把觀眾們擄獲,到了接近尾聲的時刻,那種山雨欲來的感覺夾雜著懸念隨著謎底的揭曉,產生了出人意料,也把影片的現實意義又推進了一層。敘事倫理故事的結尾常常是開放的,原因就在於故事的創作者並沒有把讀者或者觀眾看作被動接受道德宣講的對象,而是要引發他們對某個道德難題多個角度的深入思考,最終達到更為深刻的教育效果。雖然這種思考的啟發對像有限,必須是願意思考的人,但是這樣的作品有助於打開思路。

        在影片當中,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細節,就是基本沒有出場的Derek的父親的完美形像在Danny的回憶中被打破,他對正在積極進取的Derek進行的「教育」是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扼殺了Dereck正面積極的思維,當時這個孩子正在熱烈研究Native Son(土生子)這本書,腦子裡剛剛形成一點對不同種族的理解,父親就把一大堆對社會的不滿和對外來種族的錯誤歸咎都灌輸到兒子的腦子裡,學校教育的積極作用一下子被不當的家庭教育所抹煞。懵懂而又早熟的Danny在多年後意識到了這一點,非常的憂傷。不過耐人尋味的是,Derek父親所反對的Affirmative Action(平權方案)的確是一個有爭議性的政策。為了大踏步改善黑人的不平等地位,美國政府曾經採取過這樣的措施。有興趣的可以看這個地方:

http://www.2000888.com/hudong/can/opennews.asp?id=622

至於英文的解釋就多了去了。從前美國大選的時候,我上的一個暑期培訓班的老師有講過,當時他的態度是積極肯定,但是現在看來也許有些偏頗,一般看來,民主黨傾向於支持這個議案,而共和黨傾向反對這個議案。

        影片的寫實主義風格也令人印象深刻。有很多細節值得玩味。Derek和Danny前後髮型的變化,他們有頭髮的時候顯得很俊朗,光頭黨的造型不僅冷酷而且怪異。Derek的光頭造型顯得很冷酷,Danny的光頭造型顯得更加陰柔和憂鬱,走向極端的人從思想到外表都會有變化,髮型和穿著是內心狀態的外化。這就是為什麼父母和師長都要適當關注青少年穿著打扮風格的改變的原因。劇終演員表出來,Derek,Danny, Doris(媽媽), Devina(老二)這四個名字都是D開頭。不知道有什麼特別的含義沒有。

       查了一下,影片結尾以Danny的畫外音給他的關於哥哥的報告American History X做總結而收尾,Danny說,My conclusion is :hate is bagage,life is too short to be pissed off all the time. It's just not worth it.還引用了林肯總統第一次就職演說當中的句子:

  We are not enemies, but friends. We must not be enemies. Though passion may have strained it must not break our bonds of affection. The mystic chords of memory... ...will yet swell the chorus of the Union, when again touched, as surely they will be, by 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自此,個案的敘事和歷史事件敘事的統一完成了。於是電影成功地以點帶面,見微知著。

         片名翻譯成《美國X檔案》算作一絕,《野獸良民》從內容上看也算尚佳,只是不知內容的咋一看還是會有一點莫名其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