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衝破黑暗谷--Tommy

冲破黑暗谷/冲破黑暗谷/巨星汤美

6.6 / 22,638人    111分鐘

導演: 肯羅素
編劇: 肯羅素
演員: 奧利弗瑞德 Ann-Margret Roger Daltrey 艾爾頓約翰 艾瑞克克萊普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菜刀暗夜獨行

2008-06-18 03:59:14

關於專輯「tommy」的兩個番外篇


番外篇之一:電影與音樂的差別比較

專輯「tommy」在當時的意義可是劃時代的,它讓大夥兒看到了搖滾發展的一個新領域:宏大、敘事、史詩等這些以前似乎只屬於小說、電影和戲劇等藝術形式的專利。從這一點上來說:「tommy」的意義是革命性的。同時,令人遺憾的是,這革命性的意義遠大於「tommy」音樂本身的意義。也就是說,在宏大、敘事、史詩等詞彙已在搖滾樂界氾濫的時候,現在去聽「tommy」,就不會再像當年那麼激動了。雖然,平心而論,「tommy」的音樂還是非常出色的;可是,當我們想到「tommy」時,我們會先想到它革命性的創作手法、完整的故事情節、隱晦的政治暗示,然後才是它的音樂本身的精彩,不是嗎?

同時,與專輯相比,其同名電影的水平實在令人遺憾。「tommy」的情節是比較單一的,故事色彩相對單調,它更適合被改編成一部歌劇,而非對故事性要求更高的電影。電影似乎只滿足於把這個故事講出來,實在敷衍了事。勉強加進去的幾個新情節,如tommy母親對兒子的深厚感情、tommy面對鏡子發揮想像,都顯得十分小兒科。如果沒有專輯的珠玉在前,電影的可看性,幾乎就剩不下什麼了。

電影還有一個敗筆,就是請了太多的明星助陣。請明星倒沒什麼,問題是這些明星都太愛搶戲,弄得原本還算流暢的故事情節橫生枝節無數,幸好還不到一盤散沙的地步。比如扮演醫生的jack nicholson,這傢伙是好萊塢第一花花公子沒錯,但也沒必要在片中繼續發揮自己這一「特長」罷。電影中描繪他是惑於tommy母親的美貌、才把tommy醫治好的。這麼改編實在沒必要。再如roger daltrey,他是個出色的舞台表演藝術家,身材也瘦削性感,不過在影片中他有太多時候都光著上身了,這表明他只顧展示自己,而忘了自己是在演別人。

多年以後,當人們聽著「tommy」、懷念起the who的時候,只會有很少人在同時還懷念著這部電影。


番外篇之二:「tommy」與「the wall」的比較


從個人經歷上來看,pete townshend和「the wall」的主創roger waters都非常坎坷,「tommy」和「the wall」都可以看作是他們對童年不幸遭遇的一次大的發洩。只是townshend在樂隊中雖然是主要的詞曲創作者,但絕非唯一領袖。The who的四位成員都個性非凡,為了不使個性影響到共同的合作,townshend必須適當壓抑一些自己,同時遷就一下其他三位成員。「tommy」的器樂風格對於the who以前的作品來說已經是個相當大的轉變了,但從歌詞上來說風格還是和以前的差不多,依然直白、銳利。所以可以說,townshend在創作中壓抑了對自己痛苦的表達,以致於看起來他像是在講別人的故事。

而在pink floyd樂隊,roger waters是當仁不讓的一把手、樂隊的代言人。這使他可以隨心所欲的按自己意願進行創作,所以我們可以感覺到「the wall」聽起來是那麼私人化,一切情節、感受都只有一個視角,而不像「tommy」那樣具有多個視角。同時,由於這種極端私人化,使得「the wall」的故事顯得比「tommy」要隱晦的多,很多情節都不是直接講述、而是通過上下文的對照看出來的。

「tommy」講故事的手法中規中矩,而「the wall」由於上文所述原因,顯得富於意識流。它在對人性深層次的挖掘上,要比「tommy」更為深入,因而也更為好看、更為震撼。畢竟,「the wall」離「tommy」發行已有十年,沒有大的進步是說不過去的。

「the wall」幸運的地方還在於它的同名電影非常優秀,其視覺手法給人帶來的震撼,遠遠衝破了音樂的束縛,讓人感受到了新的思想、新的恐懼。比如「goodbye blue sky」中飛上藍天的白鴿變成黑鷹、然後座落在地上變成建築,再如「don』t leave me」中用兩朵花模擬男女性交……這些場面的構思都可以稱得上是傑出,遠非電影「tommy」可比。聽過「the wall」專輯後再看同名電影,依然會被強烈吸引住。而「tommy」的電影相對於專輯而言,幾乎沒有帶來什麼有價值的新東西。

最後扯點別的。自戀型藝人一向是我的最愛,這當然包括此中的極端分子roger waters,但是這傢伙的牢騷未免太多、太單一了點。從專輯「dark side of the moon」中的單曲「us and them」開始他就在反戰,到了專輯「the wall」,他的反戰呼聲到達了最高。然而在隨後的專輯「the final cut」中,這小樣的還在舉著胳膊蒼白無力的號召和平,這就未免讓人反胃了。在搖滾史上諸多偉大的藝術家中,我發現,其實roger waters的才能相當的平庸。

而pete townshend看起來就要比waters堅強的多。受了這麼多磨難,townshend的發洩也沒像waters那樣沒完沒了,永無休止。事實上,作為他那個年代最出色的詞曲作者之一,townshend的作品內容各式各樣,遠比waters的怨婦之作豐富的多。
 

節選自我的文章:amazing journey--the who樂隊在「tommy」中的奇幻之旅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