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就像在天堂--As It Is in Heaven

其实在天堂/就像在天堂(台)/像在天堂一样

7.5 / 16,524人    133分鐘

導演: 凱波拉克
演員: 麥克恩奎斯特 芙烈達霍爾葛籣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jidian(基甸)

2008-06-12 07:48:36

私奔離教堂,疑似在天堂



渾身散發藝術家魅力、特別討女性喜歡、單純天真卻似乎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大牌音樂指揮丹尼爾突然心臟病爆發,不得不終止輝煌的藝術生涯。他決定回到自己從小就離開的故鄉休養、隱居。那是個偏僻、安靜而保守的瑞典小鄉村。村民的生活跟村裡的小教堂息息相關,教堂的牧師就是村子的「村牧」。鬼使神差,丹尼爾後來竟當上了鄉村小教堂的唱詩班指揮。這個城裡來的大牌藝術家給小村莊居民的生活帶來一波又一波的「文化革命」,而與此同時,藝術家自己也在愛情體驗和信仰昇華中得到心靈的拯救。。。

週末看了這部北歐電影《其實在天堂》的碟子(英文字幕比中文字幕要好得多)。就電影本身而言,我覺得非常精彩,藝術感染力很強。無論是飽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嘉百莉的激情高歌,還是丹尼爾被暴打、然後講出自己的身世後詩班(用英文)唱起的《奇異恩典》,還是最後詩班在比賽中那一曲無伴奏、無指揮、無歌詞而引發全場共鳴齊歌的天籟絕唱,畫面與音樂合力打造出的氛圍震撼人心,催人淚下。

而整部電影更貫穿一種強烈的「宗教情懷」——儘管電影明顯是「反教會」的。反教會(「建制教會」),但有宗教式的情懷,這在後現代的今天,幾乎已經是「正統」。所以在歐美電影裡面藝術性比較高的一些作品裡面,這樣的思想有比較多的反映,也就不足為怪了。

這部電影對這種宗教觀的表現非常清楚。小鎮教堂詩班的基督徒們,都是一些現實生活充滿矛盾、問題和痛苦,但心靈卻時有人性善良的閃光的普通人。小店售貨員列娜屢屢愛上不該愛的人,內心傷痕纍纍,而且被教會裡的保守人士視為「生活作風有問題」的不良女孩。但她卻對殘障少年有天使般的愛心,更對愛情有真摯、執著的追求(「你如何知道你愛上了一個人」,是經典的浪漫台詞,也是她教給對愛情充滿懼怕的丹尼爾的「功課」)。家庭主婦卡百莉在生活中飽受苦難,抑鬱、膽怯、自卑,但在歌唱中她重新找到自我,重新拾回生活的勇氣。就連她那個忌妒、粗暴、常常醉酒打老婆的老公,也有其愛孩子、眷戀妻子的溫柔的一面。。。

很諷刺的,電影裡似乎只有那位村牧形象最負面、最沒有人性——或者說最壓抑人性。而且他非常虛偽。在教會他是極端保守的律法主義者,當他知道師母(他的太太)在教堂跳舞(比較「奔放」的那種舞)的時候,他怒不可遏,指責師母「在上帝的殿中犯罪」。師母回家兩人激烈爭吵,師母在講了一通有強烈「神學宣告」意味的話以後,從牧師的書架上那些聖經和神學書籍背後摸出幾本色情雜誌,說「你以為我不知道你一直在偷看這些嗎。。。」後來師母離家出走,痛苦不堪的牧師竟然動了要殺死丹尼爾(這個在他眼裡腐蝕引誘良家婦女違背上帝的壞蛋)的念頭。而師母很清楚地指出,這一切,都不過是因為牧師感覺藝術家不光是奪走了自己妻子的心,更威脅了自己在村子裡的「精神領袖」的地位。

所以在這部電影裡,牧師和教會被描畫成性壓抑、保守、落後、貪戀權力、狹隘、不寬容、偽善、甚至邪惡的化身。詩班(其成員占教會信徒的多數)後來奮起反抗教會保守人士,集體「私奔」脫離了教會,自立「山頭」為出國參加比賽努力練習。但他們並沒有棄絕信仰。他們在室外聚會,一起喝茶、唱詩,其樂融融,溫情感人,讓人覺得他們當中有信仰、有愛心、有盼望,彷彿是人間天堂。——這簡直就是一幅經典的後現代、「後教會」的「心靈提升」和「宗教追求」的圖景。

「反教會」本身,並不一定是「反基(督信仰)」。這樣的電影對基督徒來說,也應該給我們一種提醒和警惕(比如很多時候我們可能真的變成一個「說得做不得」的虛偽的道德主義者)。但是師母的「神學」,則明顯以對基督教信仰的「罪性論」的批判與拒斥為基礎。她對牧師說,世上本沒有罪(sin),罪是教會製造出來牢籠人心、販賣救贖、壓迫人性的。你愛看「艷照」,本來並沒有問題,性也是上帝造的。但是你卻當了虛偽的道德家,這才是你的問題。。。這部電影的言說其實也基於這樣的神學,所以電影裡面不是沒有救贖,而是其救贖的進路不但不是基督教的,而且(至少從某種角度)可以說是恰恰與基督教相反的。當男女情愛、性愛和人性本善的閃光成為救贖的時候,「世人皆有罪性」的人性論反而成為萬惡的束縛人性解放的教條。

在我看來,這恰恰是這部相當好看的電影的一個敗筆。本來這部電影對人性軟弱和幽暗的刻畫是相當有深度的。欺騙列娜的男人、打嘉百莉的「牛仔」、欺負小丹尼爾的小孩、冷漠、沒有愛心的詩班成員。。。無一不印證人的罪性的真實和人性無力自我超越的困境。而影片所言說的救贖卻以否定「罪性論」為基礎,這不能不說是自相矛盾的。就好像有人說共產主義的光輝圖景,聽起來很美好,也讓人心裡熱乎乎的,但有一個問題,就是It doesn』t work——「不工作」,因為它無視罪性的真實,而對建設「人間天堂」盲目樂觀。

這部電影的名字,英文翻譯是As It is in Heaven,「如同在天上」,我猜可能是典出聖經耶穌的「主禱文」(「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不知為何中文會翻譯成「其實在天堂」。也許這顯示國人的信仰更加「先進」,「其實」已經在天堂,連救贖都不需要了?但如果天堂里也有欺騙、暴力、歧視、痛苦和眼淚,其實在不在,又有什麼關係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