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沐瓏秋刀

2008-06-09 06:40:26

平等無關性傾向


之前《愛在暹羅》已經讓我否定了同志電影的標籤,看了此片之後更是懷疑,電影把同志作為賣點是否真是無奈之舉。所謂投其所好,若沒有觀眾對同志的非常興趣,又何必什麼如此特別說明或宣傳,以致可能最後完全偏離電影原意呢?就好像床戲那樣,「某和某激情演繹」、「某某大膽突破尺度」之類的宣傳語,是不是就特別有吸引力呢?對很多人而言,是的,即使自己不願承認。
首先,我想我得先糾正一下到底什麼是同志電影,之前一直都很狹隘的認為所謂的同志電影講的就是同志之愛,也就是把「性」和「愛」當作是同志電影的唯一主題了。我現在的理解要寬泛許多,認為以同志為主角或題材的就是同志電影,可以涉及這一特殊人群的方方面面,生活、學習、工作、家庭、交際等,當然也包括愛慾。
顯然,作為非同志,我們對同志電影的理解遠比對同志的理解更寬容、更人性。或許在人前,我們可以毫不猶豫的指責別人歧視同志,表露對同志的理解和支持,然而一旦發現身邊的人是同志時,還會像不曾知道那樣嗎?會不與他保持距離,不避免與他接觸,不留意他的打扮舉止、看同性的眼神,不苛刻、否定他的人品、思想和工作表現嗎?表面上悲天憫人、有容乃大的我們,不少人的內心仍是一副高高在上的醜惡嘴臉,當那些為同志的不公遭遇而萌生出的同情轉為鄙夷、懷疑、戒備和害怕時,對我們自己、對同志電影其實都是莫大的諷刺。
很早以前,同志被當作精神病的一種,雖然後來在病理上被排除在外,但在心理上,仍與「異類」、「變態」、「怪胎」之類的詞殊途同歸。本片的故事就基於這樣一個環境和背景下,Andrew的這場官司之所以廣受關注,正是因為它撕開了人們的最後一絲偽裝,挑起了人們心中對同志的真實想法並使之暴露於人前。
影片有一個很有趣的地方,Andrew是一個白人,卻是被歧視陷害的同志,而Miller雖是一個是黑人,卻是功成名就的律師,似乎是刻意呼應片中法官的那句話,意思是《獨立宣言》告訴我們任何人都是平等的,無論種族、性別、膚色、貧富、國籍、性傾向。另一個有趣之處就是費城本身,若是了解費城不僅見證了《獨立宣言》的發表也有「city of brotherly love」之義的話,就不難理解為何故事非得以費城為發生地了。還有一點很容易忽視,就是Andrew的律師身份,如果查一下英文字典,就會發現費城 lawyer是個特定稱謂,指的是能幹善辯、善於發現並利用合法專業手段的精明的律師,也可貶義為訟棍,至此,相信都會對片尾那個笑話明白一二了吧。律師雖然薪酬高,社會地位卻不見得也高,正因為不公是國家的毒瘤,律師才有賴以生存的空間,但法律和律師卻不能保證阻止和避免不公的發生。
回到影片本身,當Miller一步步揭開Andrew被陷害真相的背後針對的並非愛滋病而是同志時,一切明朗了,卻也更困惑了。正如Miller對愛滋病的誤解,人們對同志也存在著很深的誤解,一夜情發生在異性戀身上並不稀奇,對未婚媽媽也是司空見慣的包容,為什麼同志在劇院與陌生人發生關係就得受到譴責,甚至不幸染上愛滋病還要被說成罪有應得?因為人們認為同志的生活方式是濫交、荒唐、不知檢點而有悖道德的,從而更深層次的,認為同志是不正常,是傳播愛滋的幫兇,結論就是同志是社會的敗類,不配享有與異性戀者相同的權利,甚至應該被排斥剷除。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一方面,媒體、報刊、輿論、文藝作品對同志的一些負面資訊給人們灌輸了具有導向性的思想觀念,另一方面,可悲的是,同志有時連他們自己都歧視自己,主動將自己與他人隔離開來,又過於積極的搜尋「組織」依靠,還有那麼一部份同志(比如Miller在超市碰上的那位)好似死豬不怕開水燙,總是做出某些令人討厭的行為,如此一來,也就怪不得別人一竿子打翻一條船了。也正因為如此,Andrew積極向上、堅定執著的形象才更令人難忘,家人朋友的支持和愛也才更幸運、更難能可貴。
Miller忍不住破口大罵那個法律系學生,當然有被人當作同志的羞辱感,卻也有怒其不爭的成份。從為正義感接這個案子,到慢慢接納Andrew的同志身份,被Andrew的堅強毅力和執著於愛所感動,甚至最後還產生了欽佩之情,Miller的轉變顯然易見,他意識到之前自己把同志妖魔化是多麼錯誤。法律是平等的,愛也是平等的,無論愛的是同性還是異性,人都有愛與被愛的權利,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這才是所謂的人權。
話雖如此,要徹底轉變根深蒂固的看法與觀念,不是一兩件事就能促成的。當Andrew在法庭上深情並茂的描繪自己是多麼熱愛法律又是多麼尊敬和崇拜合夥人時,他不僅打動的是家人、朋友、Miller甚至陪審團,還有那位合夥人,要知道,合夥人並非十惡不赦之徒,他不過是跟我們中的很多人一樣虛偽的衛道士,最錯誤的就是用了卑劣的手段誣陷Andrew。只是,那一絲的感動或愧疚不代表他就此認為自己錯了,他更不明白為何Andrew那麼堅持自找麻煩、自取其辱。是的,這的確是一場異常激烈而意義非凡的戰鬥,而且幸運的是,公平獲得了勝利,但是人們對同志的尊重、認同和接納卻任重而道遠。
從一開始就可以預言,這將是一場來之不易的勝利,因而我在觀看時將重點放在法庭上,期待雙方針鋒相對的唇槍舌戰,期待精彩絕倫的詰問和辯詞,期待充滿火藥味的緊張氣氛和眾人陰晴不定的神態。事實上,影片在大部份時間都做到了,女律師的鎮定自若、語氣舒緩卻步步緊逼與Miller時而幽默機智、時而咄咄逼人、時而慷慨激昂的風格呈鮮明對比,而當Andrew拖著病體接受嚴酷的盤問,並不得不在眾人面前解開襯衫,將身上觸目驚心的傷痕暴露出來時,我們震撼於他的勇敢和痛苦,同時內心還歡呼雀躍著「有戲」。
然而,當我再將庭審過程從頭至尾回顧一次,以一個理科生的思維分析判斷卻發現,這個勝利似乎是導演一廂情願的安排。除了律師行同事的證詞,兩位律師都沒有收集關於Andrew工作表現的確實證據;除了Andrew的證詞,誰也無法證明合夥人解僱他是出於對同志的厭惡歧視;如果說讓因輸血而染愛滋的女人作證可以排除Andrew被解僱的原因是愛滋病本身,而引導陪審團相信原因是同志身份是有可能的,那麼為什麼要找那個非裔美國女人呢,就算合夥人有種族歧視之嫌,也不能推斷他們同樣歧視同志。因此,最後其實也就只有一點最值得懷疑,就是律師行合夥人說Andrew工作表現不好,同時卻將大官司交給他,並將此決定解釋為考驗,顯然是牽強而不合情理的。雖然僅憑這一疑點證據依然單薄,卻最終證明是最至關重要的。既然如此,被告及其律師似乎並沒有針對這點好好研究一下如何應對,或是乾脆換一個解釋甚至換一個解僱理由,實在令人費解。
除此以外,我想很多人跟我都注意到了鏡頭裡特別的兩個人,一個是在醫院Andrew打電話時看到他後脖子傷痕的女病人,另一個就是
合夥人們在樓道討論官司起爭執的時候經過他們身邊的男人。這兩個人後來都沒有出現在法庭的證人席上,除非我看的是刪減版。我實在不理解導演的用意,為什麼讓觀眾注意到這些細節,以為是下文的伏筆,從而產生有利官司發展的聯想,結果反而是自己將其忽略掉。在這裡,我只能自以為是的猜測,那個女人是合夥人派去監視Andrew和刺探他病情的間諜,而男人的出現使產生爭執的他們有了喘息、整理和明確統一戰線的空間,也可能根本就沒有特別的意思。
雖然有些小失望,最後還是要贊一下影片的新穎角度和張弛有度的節奏,自然,演技超群的湯姆·漢克斯與丹澤爾·華盛頓也功不可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