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心的方向--About Schmidt

关于施密特/心的方向/薯唛先生

7.2 / 133,531人    125分鐘

導演: 亞歷山大潘恩
編劇: 亞歷山大潘恩
演員: 傑克尼柯遜 琥珀戴維絲 德莫麥隆尼 凱西貝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飛凡|missing you

2008-06-06 20:30:50

你能活多少歲?——練習生存&練習死亡


   《心的方向》是很久以前看的電影了,當時看的時候就疑惑,一部電影沒有美女沒有帥哥沒有動人的愛情故事,竟然只有以白髮老頭撐起整部電影,這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呢?
    一個半小時後,電影在瘋狂的史密特先生顫抖著流著淚水讀著非洲小朋友的來信中結束。很普通的一個電影,老了,退休了,老伴掛了,女兒出嫁了,最後找到個寄託。我一直很為斯密特先生擔心,看電影的過程一直很壓抑。我是一個嚴肅的人,即便是片中搞笑頻繁,我也覺得沉重。我還是一個敏感的人,我擔心有一天我會不會也遇到類似斯密特先生的遭遇,而我沒他老人家的活力與幽默。
    
    一部電影就這樣擱置了,直到約一年後我誤打誤撞的看到一句話:所謂哲學,就是練習如何死亡。那個片刻我突然記憶起了這部電影。也許,冥冥之中就是這部電影讓我接觸到了這句話。

    讓我們來回答這個問題:你練習死亡了嗎?
    上小學時就知道長大後一定要上大學才行。為什麼上大學?當你看到鋪天蓋地的宣講會資訊你就會知道,上大學是為了找個好工作。而那些讀研的人,是為了找一個更好的工作。初入職場的我進入一家製造型企業,在轟鳴機器旁邊的是一個個稚嫩的臉龐,隨意找幾個人聊天,當知道你是大學生時,說的最多的就是:大學生一年不到就可以轉正成為幹部了,工資高!無言,辛苦四年換來的學歷,僅僅值兩千多塊,還換來無數羨慕的目光。如果僅是這個現象還可以理解,但另一種現象卻可怕,同是大學生的一聯繫認為都大學還不如下海,如果不是因為讀大學可以找個穩定的工作,他是根本不會讀的。不說大學教育的失敗,這一切也許就是一個隱喻——你要學會生存。
     我們終期一生都在學習生存,但是很少人學習死亡。於是,就有了無數個「斯密特」先生,更有甚者不知道死亡,這裡不是說他們不知道死亡,而是他們根本不去想死亡意味著什麼。
    丹麥的克爾凱郭爾發明了「憂懼」(Angst)這個詞來形容每當我們面對自身的「不存在」的可能性時(例如,當我們反思最終的死亡時),就會有一種自然的「生存性反應」,它包含了一種非常特殊的恐懼。為了逃避這種威脅。我們最常見的做法就是沉浸在「存在」中,假裝「不存在」不在場。所以,我們從事業餘愛好,看電視,成為熱情的FANs,甚至成為學者是自己沉浸在書本里。斯密特先生很不幸,生命的偶然讓他被「存在」擠出來了,遭遇了「不存在」。
    高中語文課上學過一篇文章《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課後有一個假如我失明三天的話題,老師讓我們發表意見。很多同學非常不嚴肅,於是老師就改了一下,永遠失明。原來很多嬉笑的同學突然之間變的嚴肅起來,氣氛頓時凝重起來。一次在《大學生》雜誌中,看到關於子尤的介紹,頓時被感動起來,面對絕症,他的坦然與樂觀深深打動了周圍的人。更多時候,類似的「不存在」偶然出現在你的生活之中,悄悄叩問你的心靈。
    
    大地震之後參加了一次心理輔導,心理治療師在最後要每個人想一個問題:你能活多少歲?她解釋到估計自己能活多少歲的意義不在於自己能活多少歲,更大的意義在於把你從「存在」中提出來,讓你在驚訝中一瞥「不存在」,從而過上更有意義的生活。
    
    練習死亡,哲學太艱深濃縮,我想換一種做法,也許個人成長會更好聽一些。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