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殺手沒有假期--In Bruges

杀手没有假期/在布鲁日

7.9 / 461,842人    107分鐘

導演: 馬丁麥多納
編劇: 馬丁麥多納
演員: 柯林法洛 雷夫范恩斯 布蘭頓葛利森 克蕾曼絲波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森林的火焰

2008-06-06 17:43:13

冰炭置我腸


齣戲看過很久了,一直向人推薦說好說好。除了幾個英國來的人心領神會以外,別處好像都沉了大海。於是我決定很沒眼色地,痛說一說怎麼個好法兒。順手推廣一下我頂喜歡的英國電影。

像所有其它的英國電影一樣,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電影裡露的甭管大臉小臉,總是那些英國的臉。半部哈里波特都出現了:主角之一的老殺手是瘋眼漢 Brendan Gleeson,黑幫老闆是伏地魔洛夫 Fiennes,年輕殺手闖下大禍的project,被殺的神父是斯內普Alan Rickman。

全世界的人都有偏見,或者說,叫stereotypes。英國人也不例外。可是英國人的stereotype編派得特別生動。白像一樣龐大的美國一家三口,極度環保的加拿大人,比利時旅遊景點的售票員不可理喻的無禮,阿姆斯特丹出名的滿街都是妓女。老人熱愛中世紀藝術,年輕人只對美女感興趣。這些陳腐舊套如果放到好萊塢,也不過是多發一遍霉而已;在英國人手裡就全都不同了。英國人不講扼殺創意的極度政治正確。一點都不奇怪:從維多利亞時代風氣倖存下來的文化,還有什麼偽善沒見過,不敢嘲笑的?

喜劇片看得多,黑色幽默也看得多,但是像In Bruges這樣,一秒鐘讓人哭一秒鐘讓人笑的喜劇片還真的不多見。到電影漸漸進入緊張的時候,肝腸胃肺都擰到了一起。老殺手死去的一刻我真的馬上要哭出來,一分鐘以後黑幫老闆詛咒一聲掏出地圖,我又要笑噴了。如是幾次三番,從開頭笑到最後。可是燈光明亮走出電影院,如果剛好有記者問我:你認為這是喜劇片嗎?我可能答不出,揉揉紅腫的眼睛。

很多美國電影為了抓人眼球,總是弄一個聳人聽聞的開頭,外星人都思不來的故事結構,再在電影的後半部份匆匆把所有情節和人物從四面八方收攏來,生硬地用鋼絲擰在一起,讓人在電影結束時生出咒罵「How dare you..."的衝動。In Bruges完全不是。每個人都個性鮮明,從開頭到場結尾絲毫未變。混黑社會的幾個男人,開旅館的正懷著孕的老闆娘,打心眼裡討厭外國人外地人的售票員,陰柔有錢的比利時槍販子和他不爭氣混街頭的蠢兒子。然而寫電影的人把他們象七巧板一樣拼成一出縱橫來去的電影,處處用榫頭嚴密地銜接起來。比起來,好萊塢電影根本是沒揉開的,夾著生麵疙瘩的麵團。

我尤其喜歡的是劇中人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不一定非是高大全人物才有,劉慧芳那就不能算人格魅力,那是「神格」,用現代網路語言來講,恐怕要叫「雷格」。人格魅力就是,某個人身上那一點讓人心生感動或欣賞的東西,就是人有時候不會放棄的一點堅持、固執或者寬容。現在流行的是分斤撥兩世界觀,理直氣壯聲稱自己平生至愛是真金白銀,把一切都折算成現金現美金(最近風頭不好,可能要換現歐元),是相當時髦的人格。並不是我清高,而是人們普遍高估了經濟砝碼在自己和他人心目中的重量,尤其是在大部份人的生活早已免於凍餓之苦的年代。中國古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其實現實中錢甚至不能使活人不慪氣。年輕殺手誤傷男孩以後的懊悔,老殺手對年輕殺手的愛護,冷血且有情緒控制問題的黑幫老闆的堅持原則,懷孕的女旅館老闆的勇敢,都讓人覺得他們活生生的能隨時走近來。年輕殺手第一晚去和漂亮女孩約會,一粒扣子解開又繫上,繫上又解開,如是三番。老殺手看在肚裡,又好笑又體諒。黑幫老闆和老殺手決鬥前在街頭酒館對酌,背後笑話賣槍的比利時人是在家裡練瑜珈的。那輕鬆的朋友一刻稍縱即逝,然而沒了它就完全不能解釋後面的情節發展。

當然所有的英國電影裡我百看不厭的是那些人都穿得那麼齊整。他們的西服和大衣完美合身,不像美國人的褲子總垮著,肩膀總聳著,領子總張著。電影結束以後,我唸唸不忘的是旅店女老闆美麗的奶油白色大衣和桃紅圍巾,想著自己什麼時候也一定要買一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