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太行山上--On the Mountain of Tai Hang

太行山上/OntheMountainofTaiHang

5.6 / 98人    China:117分鐘 (DVD version)

導演: 韋廉 沈東
演員: 王伍福 宗利群 梁家輝 劉德凱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

2008-06-01 22:06:14

[轉帖] 跛腳的大片



  我本來對《太行山上》這樣的片子是不太感興趣的,因為意識形態的味道太濃,基本上偏離了電影固有的軌道,還有一個原因,作為一種中國獨有的類型片,類似的電影看一部就夠了,因為全部都大同小異。不過經不起路過影院的幾張大海報的誘惑,幾經猶豫還是進去看了,看完後出來,無所謂失望也無所謂不失望,基本和我的預測一樣,一句話,就那麼回事。
  
  買票的時候我注意了一下放映時間,一天放兩場,都在五樓的一個廳,時間是早上十點半一場,下午三點半一場——夠少的,這個影院大約有二十個左右的放映廳。我看的是下午場,很冷清,加上我約有不到十個人,由此我基本上也算理解了影院的安排。應該說影院的宣傳還是比較到位的,有海報,還有片花,還隨票贈送飲料,看《七劍》和《史密斯夫婦》都沒這待遇。票十五元一張,估計電影院提前計算虧本了。
  
  言歸正傳,還是說電影吧。這個電影拍得相當一般。
    人物塑造——沒有,朱德還是那個老總,八路還是那些八路,國軍還是那些國軍,鬼子還是那些鬼子,都是老一套,都是在中國電影裡展現了很多年的現成東西。唯一的微調,可能是表現了國軍抗戰的一面,不過早在八六年就有《血戰台兒莊》了。
    故事情節——沒有,還是老一套,流水帳,敵人來,我軍打,敵人凶,我軍狠,唯一的微調,可能是更多地表現了我軍的犧牲,還有,鬼子也不那麼愚蠢了。
  特技——飛機飛來飛去,炸藥炸來炸去,人跑來跑去,刀砍來砍去。說實話,戰爭場面單調而血腥,而且更強調血腥的一面,在這方面比好萊塢做的要更加徹底,但卻只是一味地表現血腥,根本缺乏意境,導演對戰爭理解的誤區在戰爭場面上表現得非常明顯,缺乏必要的含蓄,根本不理解真正的戰爭與電影上的戰爭的差異,根本不懂得用電影語言來表現戰爭。
  
  不說意識形態問題了。就事論事,假的東西太多,朱德完全是一個高大全的形象,其實在《大決戰》及一系列的主旋律影片裡,對領袖人物的表現就已經沒有了這種庸俗的完美主義,在這一點上,這個電影退步十分明顯。除朱德外我軍的其他人物蒼白無力,根本不成其為人物,僅僅是一些符號。日軍方面更是乏善可陳,而且借日軍將領之口說什麼「太行山是中國的脊樑」,「得太行者得天下」,顯得十分滑稽。倒是國軍的幾個人物有些出彩的地方,比如朱懷冰,雖然很明顯是一個被醜化的角色,但表演上還是有些特點的。至於郝夢齡,出來太短,根本還來不及形成性格。衛立煌完全是個擺設,沒有任何的特點,和八路談判的時候,居然說「我知道我方是毫無道理的。」可能嗎?一個國軍上將和八路軍談判,一上來先承認自己毫無道理,假得太沒有邏輯性了吧?他是來談判的還是來認錯的?
  
  這個電影對於主旋律電影來說是一個相當大的退步,戰爭場面的處理上遠遠不及《大決戰》,儘管十年前沒有現在的電腦特技,但《大決戰》單就戰爭場面來說,幾乎是無懈可擊的,而就人物塑造來說,上百個形象,從領袖到士兵,無不栩栩如生,令人過目難忘,對國民黨的將領的表現十分到位。更早一些,《血戰台兒莊》,雖然那時候沒有巨大資金的投入,但整個電影拍得氣勢磅礴,同樣是抗戰題材,《血戰台兒莊》對戰爭的處理就比《太行山上》含蓄得多,細節也豐富得多。比如孫連仲把銀元發到敢死隊手上,敢死隊員面面相覷,一個隊員說「長官,我們命都不要了,要大洋幹什麼。」說完,默默地走向前線。還有當台兒莊危機到來的時候,電影沒有直接表現日軍的兇狠和戰事的殘酷,而是表現了師長池峰城為了表明白己決死抵抗的決心,命令炸掉河上唯一的浮橋以斷絕撤退之路。最後的屍山血海,是用相對靜態的一個長鏡頭來展示的,而不是直接地表現血腥的屠殺過程,而一個日軍軍官撿起一個死去的日軍士兵緊握在手裡的妻子的照片沉思不語,也從反面體現了戰爭的非理性。尤其令人難忘的,是一個國軍老兵在戰鬥間隙用樹葉吹響《繡荷包》,悠揚的音樂伴隨著硝煙瀰漫的戰場,其意象的反差有非常強的震撼效果。
  
  而《太行山上》呢?細節粗糙,情節簡陋,只是滿足於用特技和人海戰術來追求視覺效果,中間出來不過三分鐘左右的梁家輝,更是莫名其妙,無頭無尾,這個過程也假得可以,在和日軍肉博的時候,居然通信員好整以暇地來報告上級的命令,旁邊兩三米處就在拼刺刀,梁家輝居然和通信員幾問幾答還感慨一番。另外說一句,梁家輝的出現實在是大敗筆,完全是武俠電影的套路,和情節的發展根本無關,多此一舉。
  
  看完的感覺,用韋小寶的話說,叫這個電影「敗筆太多,勝筆幾乎沒有」,不但遠不如《大決戰》和《血戰台兒莊》,也不如幾年前的《七七事變》,甚至也不如同類題材的《浴血太行》,在意識形態上的導向我可以理解,但導演實在沒有明白地體會抗戰這段歷史,也不懂該如何將這段歷史用電影語言加以描述,我只能說,可惜了這個好題材。中國要真正用文化的語言來緬懷抗戰,還需假以時日。
  
  這個電影如果說真是大片,那也是一個跛腳的大片,不看也罷。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