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最長的一日--The Longest Day

最长的一天/碧血长天/最长的一日

7.7 / 59,025人    178分鐘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謝里登大道

2008-04-26 21:47:07

永遠的D日


D日
1944年6月6日
「無論對於盟軍還是我們,這都將會是最長的一天。」――德國陸軍元帥埃爾溫·隆美爾

15萬盟軍將士,在經過了兩年多的準備後,在這一天的清晨乘船抵達英國南部的懷特島海域集結。幾個小時後,一場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兩棲登陸行動拉開了序幕。
柯尼利厄斯·瑞恩這位敏銳的愛爾蘭記者,以其特有的眼光,利用各種資料,甚至親自訪問艾森豪、蒙哥馬利等親歷者,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戰爭畫卷。
1962年這部與同名紀實文學一樣永垂不朽的電影誕生在當今最著名的電影巨頭20 century Fox的攝影棚裡。在黑白片時代,如此宏大的場景令後人也嘆為觀止。
六七十年代是一個激情四射的年代。在經過近二十年的恢復建設後,歐美已經回到了甚至大大超過戰前發展水平。物質生活的豐富帶來精神生活的需求。而那場刻骨銘心的戰爭給人的記憶猶新,電影題材由此紛紛瞄準二戰。各國戰時的英雄主義氣氛尚未消去,為了表現英雄主義和宏大的戰爭場面,各大電影公司不遺餘力地動用最新的拍攝技術的效果製作。《最長的一天》就是在這種環境中誕生的blockbuster,大量的航拍鏡頭與5位數的群眾演員外加一 在當時的電影界恐怕也是luxury。因此它無可爭議地成為諾曼第登陸題材電影中的經典。
六七十年代的二戰電影,一般都有大牌加盟,如1965年的《坦克大戰》(the battle of bulge)請到了亨利·方達和羅伯特·蕭;1970年《中途島》(midway)則有亨利方達,查爾頓·赫斯登(主演《賓虛》),羅伯特·米切姆,三船敏郎(《羅生門》《山本五十六》)

1977年瑞恩的絕筆《遙遠的橋》(a bridge too far)請到了西恩·康納利和安東尼·霍普金斯。而作為這一系列電影的起點,《最長的一天》彙集了空前的整容。你能看見羅伯特米切姆飾演的美29步兵師副師長科塔准將在奧馬哈海灘上大喊:「留在海灘上的只有兩種人,死人和將死的人。現在讓我們離開這個鬼地方!」;亨利方達飾演的美第4步兵師副師長小西奧多羅斯福准將忍著病痛向師長雷蒙德巴頓少將請纓;理察伯頓飾演的RAF飛行員在酒吧里發牢騷;西恩康納利飾演的英國小兵在水裡栽跟頭…
這部與原著一樣史詩般的作品,閃動著那個時代激情的火花。 因為離二戰相去不到二十年,電影中不少細節都做的和原來一樣,一些道具也不難找到。這在後來那個動輒用現代武器硬充二戰武器的時代(《坦克大決戰》《巴頓將軍》)實在是難能可貴。即使是《大決戰》這樣應官方要求不計成本的「政治片」也做不到這一點。

現在我就內容談談這部片子。關於那場激動人心的戰役,迄今已有六十餘年了。當年的親歷者大都已不在人世。但是人們始終不會忘記這「改變世界的一天」。這一天敲響了納粹的喪鐘,「從這一天起,第三帝國的壽命只剩下不到一年了」;這一天開始了鐵幕的醞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第一名傘兵踏上歐洲大陸時,他已經濟為那道看不見的柏林圍牆——鐵幕——添上了第一塊磚;這一天開創了人類戰爭史上的新紀元,大規模兩棲登陸作戰不再是紙上談兵,海陸空三軍第一次並肩作戰(當時美軍在太平洋上的登陸戰的主力是海軍陸戰隊,不屬於陸軍編製)。

艾森豪,作為這一奇蹟的最高統帥,以他非凡的組織協調能力完成了他一生中最燦爛的戰爭作品;而隆美爾則不幸地當了這幕大戲的配角。儘管他預計攻擊點可能是諾曼第,卻寧願相信是在加來,並預計六月中旬以前盟軍不會登陸,於是在六月五日他風塵僕僕趕回家為妻子過生日(她的生日是六月六日)。這幾乎是他在埃及時的境況的重演(隆美爾預計蒙蒂十一月前不會發起進攻,而且進攻重點是北線,於是就安心回維也納度假去了。而在十月二十三日夜,蒙哥馬利先是在北線佯攻,隨後在南線發起全面進攻。德軍全線潰敗,這就是著名的阿拉曼戰役)。結果這一天他失算了。一個半月後,他丟掉了整個諾曼第。再過了三個月,他丟掉了性命。

D日的故事在不斷被傳誦,《六月六日》、《紅一縱隊》、《拯救大兵瑞恩》、《兄弟連》……但是《最長的一天》將與D日一樣成為永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