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在波蘭戰火時--Katyn

卡廷惨案/爱在波兰战火时(台)/卡廷森林大屠杀

7 / 17,432人    122分鐘 | Germany:118分鐘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Argentina:118分鐘 (Mar del Plata Film Fe

導演: 安德烈華依達
編劇: Andrzej Mularczyk Przemyslaw Nowakowski
演員: Artur Zmijewski 瑪雅奧斯塔夏絲嘉 安德烈切拉 妲努塔史丹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思考的貓

2008-04-22 15:41:27

被利用的真相


    卡廷森林,一個我過去一直不知曉得地理位置,更不知曉曾經發生在那裡的一場人間慘劇,直到安傑依瓦依達將那裡發生的故事告訴我們,歷史常常是這樣,人間的慘禍無數,但是真正為世人知曉得只有極少數,常常要靠瓦依達這樣的導演去揭示。片子一直到最後並沒有給我「震撼」之感,更多的是壓抑,整部電影大部份時間都是壓抑的,投降的波蘭士兵們前途未卜,那種氣氛令人壓抑;妻子不知丈夫死活,那種急迫令人壓抑;還有平凡人的生活,在兩種勢力間掙扎,令人壓抑。
    將壓抑推向高潮的還是本片的最後的那幕屠殺,瓦依達的鏡頭那樣的冷酷,不像很多類似電影,總要將屠殺場景渲染的無比悲情,讓多少人同時倒地,嚎哭,給人視覺衝擊。而本片中,我沒有目睹這樣的場景,而是一種平靜、肅殺中的肉體毀滅,高級軍官被帶到地下室,簡單的驗明正身後被從腦後用槍擊斃,之後屍體被運到屋外的卡車上,地上的血跡被簡單沖刷,緊接著是下一個。那時還沒有日後的奧斯維新集中營的毒氣室,但是這樣流水作業般的過程已經讓人不寒而慄,讓我想起了鮑曼在《現代性與大屠殺》中的諸多敘述,這樣的屠殺不再是一次人性暴虐的突然發作,而是顯的早有安排的工業流程,已經有人在殘酷的思考如何讓屠殺變得「高效」,絕對現代性的產物。而相對低級的軍官和士兵們則更為悲慘,他們甚至被拖出後,就眼睜睜的看見了坑中的戰友屍體,他是下一個,下一個亡魂,下一個給接下來的士兵帶來死前恐懼的符號。這個工程同樣的是殘酷的一絲不苟的「高效」,腦後槍擊確保致命,最後的填埋跟將受害人倖存的可能降為0。這是令人恐懼的鏡頭,瓦依達的鏡頭彷彿那一刻與一個歷史時間脫離,只是在記錄,只看到受害人死前的恐懼,之後是「砰!」的槍聲,下一個,再下一個,接下來繼續下一個,讓觀眾的心隨著恐懼的波蘭士兵顫抖,直到他們一個個倒下,我的心陷入一種壓抑的冰洞,看著真相被推土機掩埋,當然,是暫時的。
    本片更令人感到壓抑的是,真相不只被掩埋,真相被扭曲,被利用。有些諷刺的是,卡廷森林的慘劇最先被納粹德國發現,真相的揭示並沒有帶來死者的昭雪,而是被利用,被納粹的宣傳機器當作爭取波蘭人的工具。這是殘酷的現實,我們常常認為真相的揭示總是好的,但是這裡我們看到了真相正如它本身的特性一樣,它是一種客觀存在,本身並不帶情感,而是要被不同的人去「加工」。納粹如獲至寶般的將其作為反蘇的彈藥,可憐地下的冤魂,再次成為炮灰。而二戰後,蘇聯人更加令人髮指的將真相徹底扭曲,將卡廷慘案宣傳做納粹所為,也是為了宣傳,為了贏得波蘭人的支持。可憐當時的波蘭人,他們在列強的猙獰中掙扎,他們不得不依靠一方,但是選擇時卻不得不被強大的宣傳機器所影響,納粹和蘇聯就這樣用波蘭人的屍體去贏得波蘭人的支持,波蘭民族的悲劇性也在這裡得以展現。
    然而,畢竟有人抗爭,就如那位堅持在日記中記錄被俘波蘭軍隊中正在發生的事件的軍官一樣。此時,記錄本身就是一種抗爭,一種責任的體現,記錄,不斷的記錄,用筆,用紙,用一切可以留下痕跡的物品,直到最後用帶著彈孔的頭骨。妻子們在抗爭,她們對丈夫的思念和不斷的找尋便是一種抗爭,不得知真相誓不罷休,這樣的意志不只是一種女性情懷,更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絕不放棄對親人生存的期待。倔強的年輕人在抗爭,不知沉浮世故的他們表達著自己的質疑,就如那個男孩,他抗爭,他與少女邂逅,他帶著微笑被追逐的車輛撞死,嘴上帶著殘留的吻香。還有知曉真相的倖存者,他目睹真相正在被扭曲,他的心靈無法忍受現實的瘋狂,於是拔槍自殺,成為最壯烈的抗爭。
    總體看,這是瓦依達近來的一部佳作,取材上是民族傷痛,但是展現上卻又無比犀利而冷靜,讓片子在冷靜到冷酷的氛圍中表現導演的激情,使得其足以在無數類似影片中脫穎而出。當然,片子也不是完美無比,比如片子大部份時間都是表現受害人家屬探詢真相的努力,但是最後突然轉向回憶的真相場景有些突兀之感。得承認,這部電影的受人矚目多少也與其題材敏感有關,但是確實表現手法很見導演功力。而作為以波蘭人角度看一段慘痛歷史,片中也更多針對悲劇本身,並沒有過多筆墨去渲染納粹和蘇聯的殘暴,它直指一個長期在夾縫中生存的民族的悲劇。片子沒有過多表現蘇軍屠殺波蘭士官的原因,或許是因為要「斬草除根」,兩萬多人的隊伍不好處置,釋放又擔心他們將來可能與德軍合作,所以被殘忍的殺害;或許是出於仇恨,波蘭軍隊隨著白軍與紅軍血戰的仇恨,相信此時仍然縈繞在蘇聯人心頭。導演沒有過多在這方面著力,而是真正在反思,以發生在卡廷森林的悲劇表現更高層次的對民族的思考,這很不容易,往往此類作品都是打出「反思歷史」大旗,實際上不行反思之實,而作為八十多歲的導演,安傑依瓦依達的犀利和冷靜令人尊敬!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c2c999ef332d85eacf1b3eac.html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