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

莎翁情史/恋爱中的莎士比亚/写我深情

7.1 / 234,464人    123分鐘

導演: 約翰麥登
編劇: Marc Norman 湯姆‧史都帕
演員: 葛妮絲派特洛 傑佛瑞洛許 約瑟夫范恩斯 湯姆威金森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hris Tang

2008-04-13 03:39:27

愛情是一種信仰


愛是沒有階級之分的,皇后與可憐的流浪漢之間也會擦出火花。
                       ——莎士比亞

愛情是什麼?這個似乎簡單的問題,卻越來越令人難以回答。當人們在原本脆弱的感情天平上押上金錢押上階級押上世俗觀點的時候,愛情早已如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般銷聲匿跡,成為世人無比渴求卻難得目睹的美妙風景。
所以才需要藉助電影,電影的存在就是為了每個人未完成的夢想。於是在那些流轉升騰的光影間,我們終於驚鴻一窺愛情的全貌。它比你想像中的還要美麗。

《莎翁情史》並不是一部傳記性的電影,主人公除了姓名職業和英國大戲劇家威廉·莎士比亞雷同,還順帶寫了部永垂不朽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以外,基本上沒有其它相似之處。電影裡的莎士比亞更年輕英俊、更反叛不羈、更執著堅定,他與貴族女子維奧拉·迪雷塞的愛情如乾柴烈火,在歷史上卻永遠無跡可循。導演以想像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的誕生過程為線索,向觀眾講述了一個真正的愛情故事,它如此完美,足以抵擋一切世俗的阻隔、強權的壓迫。真正的莎翁在這裡反倒成為了一個符號,成為故事發生的背景。
好在我們期望看到的,從來都不是一個生活在大螢幕上的,十六世紀的戲劇家。

好吧,讓我們說回愛情本身。
莎士比亞與維奧拉的愛情,起源於一場漫長的追逐。當維奧拉假扮成一個男子前來應徵演員的時候,莎士比亞似乎有所察覺,他試圖攔住這個化名湯瑪士·肯德的「男子」,但心中早已暗藏的仰慕之情卻使得「他」如同受驚的鳥兒一般落荒而逃。
他們追逐著路過人群路過街市,路過繁花似錦,路過碧水藍天。那些急促的腳步與心跳一同起伏,飛翔的海鳥成為這場愛情最好的見證人。
深夜狂歡,他們跳過一場圓舞。燈火輝煌音符燦爛,洶湧入潮迂迴輾轉。彼時你情我願,那些突如其來交匯的眼神,在愛情的記憶中定格,從此永恆。
《羅密歐與茱麗葉》中最經典的場景也演變成莎士比亞的真實經歷,對懲罰的恐懼終於抵不過內心潮水般巨大的思念。當他站在紫藤花的陰影里,對著心中的女神傾訴衷腸的時候,她在陽台上默默含笑,美麗不可方物。那些傾慕的句子聽起來絲毫不覺矯揉造作,反倒像是早已在睡夢中演繹了千百回。這是獨屬於愛情的奇蹟,即使此前他們只見過一次面。

當然,像任何一部以此為主題的影片那樣,男女主人公的愛情註定了將要經歷種種波折,而無法一帆風順。
由於父親的貪婪,維奧拉被迫下嫁韋塞男爵。她在給莎士比亞的書信中悲苦地寫道:「請你忘記我。這是女皇的旨意,是身為女皇子女應盡的義務。」的確,在那個女性連表演的權利都缺失了的時代,貴族女子與底層劇作者間的愛情是如此難以為世俗所容忍,何況還有女王的命令在。於是,這對戀人之間終於有了一條看似無法逾越的鴻溝。
導演試圖在電影中著力探討的話題在此也表露無疑。那就是,真正的愛情是否強大到足以戰勝階級和權利。
在父母出遊的三個星期里,維奧拉一如既往地前往劇院進行排練,愛情在隱秘的角落裡繼續滋長。而後她的身份被拆穿,劇院面臨被查封的命運,由此進入影片最後一場長達三十分鐘的戲,講述《羅密歐與茱麗葉》初次上演的情境。鏡頭始終在劇院內部與迫近的軍隊間快速跳轉,壓抑音樂與高亢念白共同營造出步步危機。導演看似不經意刻畫劇場裡部份人們誠惶誠恐的反應,以此暗示女王的到來。他始終是仁慈的,毋寧說依然懷抱夢想,因而他最終交給所有人一個肯定的回答。

接下來發生的一切讓人愉悅:《羅密歐與茱麗葉》獲得空前成功,維奧拉如願以嘗與男爵解除婚約,莎士比亞得到女皇的另眼相看……。唯一的遺憾是,維奧拉最終離去,他們終於沒能走到一起。
作為一部劇情片,也許這樣才是最合理的結尾——不悲傷,依舊有希望。只是當這場純粹得義無返顧的愛情終於上升為每個觀眾內心的信仰時,即使我們大可不必思量這段一見鍾情的愛情是否真實,不必懷疑一個美麗女子何以混跡於大堆男人之中而不被發現,甚至不必在意女主人公的髮型為什麼總是能夠完美地換來換去,卻無法不感嘆,一場愛情何以無法完美無缺。
  
影片《莎翁情史》在1999年獲得十三項奧斯卡提名,並最終斬獲「最佳影片」在內的六項大獎,約翰·麥頓居功至偉,一眾優秀演員也功不可沒。
約瑟夫·范恩斯曾是英國莎士比亞皇家劇院的著名演員,幾乎演遍了所有莎翁名劇,被譽為「渾身充滿了莎劇氣質」的演員,正是因此,他在影片中的塑造的莎士比亞才具有了那種充滿魅力而又真實可信的氣質。
奧斯卡影帝傑弗里·拉什的人物塑造功力再次令人嘆為觀止,他飾演的滑稽可笑的劇院擁有者看似無關緊要,實質上卻對整部影片的風格定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憑藉女皇一角得到「最佳女配角」的老戲骨朱迪·丹奇,她實在不需要任何一座獎項的肯定,她的表演就是一切,而這個影視上少見的,有些飛揚跋扈卻又不怒自威的英國女皇形象,也將由此載入影史。
甚至連大花瓶本·阿弗萊克都貢獻出了自己有史以來最具感染力的一次表演。
至於憑藉此片封后的格溫妮絲·帕特洛,雖然一貫被認為是奧斯卡歷史上學院派最大失水準的選擇,但我寧願相信,這並不是由於評委們「老眼昏花」,而僅僅出於某種嘉獎。當維奧拉第一次前往劇院,與台上演員一同吟頌著讚美愛情的美好詞句時,你可以看見她的眼睛裡,有瞬間迸發的奪目光芒。她可以立場堅定地拒絕男爵的求婚,她可以為了信仰當面頂撞女皇。你知道你終將愛上這女子,這視愛情為一切的純白靈魂。
值得一提的是,格溫妮絲·帕特洛於數年前嫁給了酷玩樂隊的主唱克里斯·馬丁,一個真正才華橫溢的英國詩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