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珍奧斯汀的戀愛教室--The Jane Austen Book Club

奥斯汀书会/简奥斯丁书友会/我们都是奥斯汀迷

6.8 / 23,756人    106分鐘

導演: 羅賓席維卡
編劇: 羅賓席維卡 Karen Joy Fowler
演員: 瑪莉亞貝蘿 愛蜜莉布朗 凱西柏克 艾米布倫尼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丁卡

2008-04-10 03:27:58

高中永不畢業 [火星評論,慎入]


    看《簡•奧斯汀書友會》,裡面中學女教師Prudie積鬱許久,在一次出軌機會的關鍵時刻懸崖勒馬,驚恐之餘魂飛魄散地跟丈夫哭訴自己心底的傷痛——高中時遭遇的挫折。

    末了,丈夫輕聲安慰她,別難過了,高中已經過去了。
她眼淚汪汪的看著丈夫,抽泣著說,不,高中永遠不會過去。(High school’s never over.)

    正巧,看《實習醫生格蕾》,其中有一期主題也切合高中。 Miranda Baily醫生某日接到的病人是的高中時候學校的體育明星,她的暗戀對象,他輕喚她Mandy,已為人母、冷靜敏銳、被實習生偷偷稱作「納粹」的Baily醫生一時丟棄了權威和原則,說笑舉止羞赧溫柔,讓旁人瞠目結舌。

    在美國文化中,高中似乎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時期。美劇中經常會出現以下這些關鍵詞彙:(cheer leader),畢業舞會皇后(prom queen)高中甜心(highschool sweetheart)……與高中相聯繫的這一系列夢幻的名詞甚至成為了他們文化中重要的一部份,不僅僅是青少年醉心於溫床期的歡樂之中,許多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也都時時沉浸在高中時光的回憶裡,時時提及,不忍放下。每一次歡樂的震顫都恍如昨日,而同樣的,被忽略或是被傷害的痛楚也在高中這個大稜鏡下被極大放大,伴隨一生。

    高中畢業快要六年,我嘗試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我們這一代的心中,高中時代是否也如國外一樣,是悲喜參半、銘心刻骨的回憶,於是問一個朋友,高中是否對她影響深刻,一個問句換來了一個長長的故事:班級裡的小團體與局外人,少年之間的愛戀與背叛,打小報告與偽造情書,紙條傳送的緋聞與情話……換一個朋友,他提及高中時愛戀的那個女孩子前日從國外歸來,經歷了許多人和事這消息仍然讓他失魂落魄,下一分鐘就走出門去買火車票奔赴她所在的城市;再問媽媽,她有些不好意思講起現在的那些叔叔阿姨們當年的貓膩……再換一個,那一場風花雪月的事劇情永遠不變,更改的只是主角的姓名和時間地點。

    我愛看美劇,Grey’s Anatomy中,Webber醫生給自己罹患癌症晚期的侄女在醫院中舉辦一個銀色主題的畢業舞會,Gossip Gril中,一襲華服的Serena在成人禮上和渾身濕透匆匆趕來的男友相擁而舞,百看不厭的Friends里,Rachel看到自己畢業舞會時的錄像中Ross失落的眼神,十年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就此開始……這樣的場面輕易的就會把我擊倒,也許所謂資本主義腐朽生活方式的糖衣炮彈的危害力就在於此吧。

    考新託福,口語測試中一道出現頻率很高的題目是:描述你參加過的最重要的一次儀式(慶典)。第一次看這道題時,除了大學畢業時穿著悶死人的學士服努力的統一微笑的照相典禮和捏著拳頭人云亦云的政治宣誓之外,我的大腦一片空白。真可惜我們在高中時沒有任何認識自我、展示自我的儀式,也許屬於我的重要一日,只能等到婚禮了。據說現在有人提倡民族傳統成人禮,沒有男生的黑領帶、女生的長禮服,漢服飄飄祭天吟詩倒也不遜風雅,但要使傳統禮節成為能夠延續下的傳統,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還真是一件難事。

    好在我們的少年們,那些校籃球隊隊長,長頭髮的舞蹈特長生,那些暗戀班花的書獃子,多嘴的雀斑女孩……在16歲到18歲之間的三年里一樣的茁壯成長。他們奮戰在課本與試卷之間,游弋於老師和家長的視野盲點中,放學的路上三兩成群,想說的話總是比回家的路長;他們緊盯著分數,默算著排名,關注著重點難點和題型變化,一邊期盼著畢業後的無限自由,一邊抓緊的時間愛戀和傷害著對方。

    只是高中不會畢業,永遠都不,在漫長的生活之旅中,我們一次又一次的想起那年的一篇作文,想起一個模糊的背影,想起一滴爭吵時激動的淚水,想起一個飄著細雨或是陽光明媚的下午,想起自己那顆年輕的,敏感的,永不滿足的心。

    我的高中也永不畢業,那年冬天橙色燈光下漫天大雪瑟縮著跳躍的那幾個人,他們永不畢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