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剃刀邊緣--Dressed To Kill

剃刀边缘/着装杀人

7.1 / 28,654人    105分鐘 | USA:104分鐘 (R-rated version)

導演: 布萊恩狄帕瑪
編劇: 布萊恩狄帕瑪
演員: 米高肯恩 安姬逖金遜 南茜艾倫 凱斯高登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半輩子

2008-03-31 20:27:20

《剃刀邊緣》:向希區柯克致敬


今年68歲的布萊恩-德-帕爾瑪(Brian De Palma)從1968年第一個在影院上映的片子《Murder a la Mod》起,拍片四十餘年,幾番起伏,讚譽和爭議不斷。我看的他的片子並不多,少數的幾部印像極佳,一則是相對比較成熟時期的作品,再則多是質量上乘評論良好的佳作,像《疤面人》和《情梟的黎明》,都是我的那杯茶。令則《不可能的任務》是票房無敵,而《蛇眼》,雖然批評較多,但是影片開始長達20分鐘長鏡的調度功力還是令人眼前一亮的。

《剃刀邊緣》是布萊恩的代表作之一,上映於1980年,是「當代的希區柯克」向希區柯克致敬的比較露骨的一部,首尾兩番「浴室謀殺」,向《精神病患者》大拋媚眼。

看下來的感受與《蛇眼》相似,開篇都精彩絕倫,後段卻落入俗筆,掉高了的胃口,免不了有些失望。當然《剃刀邊緣》的程度還是遠高於《蛇眼》的,畢竟後者不過是個「英雄拯救世界」的俗套商業動作片而已。

本片最經典的博物館調情一段,十餘分鐘沒有一句對白,卻拍的一波三折,全是導演調度的功力。與我的印象倒合,布萊恩是比較技術流的,《蛇眼》中開篇長鏡是玩的意思多些,而《情梟的黎明》片末的一番追逐戲,至今印象深刻,調度之強,以我的淺見,怕是好萊塢數一數二的,無怪乎電影手冊總是鍾情於他,像特呂弗鍾情於希區柯克一樣。

我估摸布萊恩恐怕是深信希區柯克於鏡語和劇本的見解的,希式以為,第一流的導演是靠鏡語講故事的,不到萬不得已,是不用對白的,靠對白講故事那是末流導演的做法,因此上,默片是最能考驗導演的功力了。

希區柯克自己是此番理論的實踐者,布萊恩亦在本片中多有體現,除去影評人津津樂道的博物館一段,我來再舉一例。

安吉飾演的不能得到性滿足的中年婦女與麥可-凱恩飾演的雙重人格心理醫生在醫所的會面一段,安吉向麥可訴說自己的處境和煩躁的心情。麥可勸說安吉要她將實情告訴自己的丈夫以緩解自己的心理壓力,於是便有了這樣個場面。

Kate Miller:Maybe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me.
Doctor Robert Elliott: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you。
Kate Miller:Do you find me attraction?
Doctor Robert Elliott:Of course。
Kate Miller:Do you want to sleep with me?
Doctor Robert Elliott:Yes.
Kate Miller:Then why don't you?

話至此處,正反打的鏡頭轉到醫生,而艾略特醫生卻轉開了目光,去看安吉身後的鏡子,鏡頭於是轉為艾略特醫生的主觀鏡頭,拍鏡子中的醫生。醫生做出回答:因為我愛我的妻子,不值得冒我的婚姻解體的危險而跟你睡覺。

在此,實際上即是在暗示艾略特醫生的雙重人格了,鏡中的醫生道自己不願意出軌,而鏡子外的另個身份卻開始策劃充滿殺機的溫柔陷阱了。

拍鏡子中的人,往往意味著人的另個身份,而這個身份往往是虛假的,隱匿在紛亂的真實之後的。此處便是醫生事實上的謀殺者身份對外的一個假像,一個有理智,有原則,也有妻室的心理醫生形象。

後來利茲色誘醫生一段,其中也有照鏡子的鏡頭夾雜其中。

這樣精心處理的鏡頭,在片中為數不少,布萊恩向希區柯克的致敬是全方面的,不只來番浴室謀殺而已。舉例言,隨處可見的攝影機的精確運動,細節處小道具所起到的作用,埋下的伏筆照應等等,往大了,人物是類型性的,劇情刻意地追求出人意料,就連希區柯克為人詬病的有故事,沒人物,也學到八九不離十。

希區柯克的片子常給我的印像是你能時刻意識到他是虛幻的電影而已,他的匠氣,他的痕跡太重,但還是會被他的情節引去注意,那種工巧,那種跌宕起伏,出人意料,都能教你不自覺的沉浸到其中去,而不會跳出劇情,布萊恩-德-帕爾瑪在向希氏致敬的《剃刀邊緣》中做到了。

附送八卦一則:
布萊恩在拍電影前,鍾愛物理,是個理科天才,讀高中時曾經贏得當地科技博覽會的大獎,其設計的項目是「應用模擬電腦解決微積分方程」。《剃刀邊緣》中因為母親被害而展開自己調查的理科小子,即是以布萊恩自己作為原型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