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鉛屑

2008-03-23 11:51:35

放風箏是個技術活兒


  其實長著麼大,沒有親手放起來過風箏。
  小時候家門前的湖濱廣場還是封閉的,從大門進去,學自行車,奔跑,跳井蓋兒。忘了哪次爸爸給我買了一個風箏,就是最普通的三角條紋狀,帶兩根兒飄帶。然後我們進去努力的放啊放啊,它就是頭朝下栽倒,嶄新的風箏一會兒就髒了。爸爸一會兒在飄帶上綁小石塊兒,一會兒又拿掉。折騰到天黑我也沒看見我們的風箏飛向天空。然後我就對這項活動徹底失去了興趣。媽媽說你爸又讓人騙了,總買劣質貨。我爸說,今天風不好。然後突然某個陽光燦爛的下午,他又叫我去放風箏,我理所當然的拒絕了當跟班兒的不停撿風箏的邀請。結果那次他自己一個人很晚回來,興緻勃勃的說今天風箏飛得特別高,連線都沒了,且還真的又拿著一些白白的新線說要接起來下次放得更高。於是他再叫我的時候我便按耐不住的跟著屁顛兒屁顛兒跑了,然後我就又撿了一下午風箏。幾次三番。後來風箏被擦乾淨塞到了櫃子的角落,有時候收拾東西還是會無意看到。每當春天,看到有人在放風箏,尤其是那種遙遠高空的一個小點兒,都會羨慕不已,因為根植於我腦中的理念就是,這是個很難的技術活兒。我常常會想,我的風箏,它到底有沒有真的飛上過天空。
  所以在《追風箏的人》中看到那些阿富汗兒童們散佈在喀布爾各個院落中,街道上,拉動手中的線,像遙控汽車一樣靈活的互相競爭,想要隔斷對方的風箏線,覺得那一切都泛著光似的美好如天堂。只是那幸福越深刻,失去時的痛苦也便越強烈。哈桑的胸懷包容了一切,卻未能等到阿米爾的到來。阿米爾自私的保護自己,卻無法守護記憶之河的侵襲。人生最大的歉疚和自責,應該就是對死去的人,因為那是一種沒有餘地的擲地有聲,敲痛你的心口。王小波的姐姐說,生前最後一次和小波見面,是全家人出來吃飯,在自選菜點的一個飯店,小波拿起冷櫃中的粉絲肉丸一類的一道菜說:「拿這個吧?」但是大家都特看不上眼那道菜,說不好。小波的眼神馬上像個做錯事的孩子,把東西放了回去。於是姐姐便痛苦自責,連最後一次,都沒能讓他隨意點自己喜歡的吃。而我小時候,大姥爺來家裡做客,隨手拿過一張紙便彈起菸灰,後來我發現那是我的考試卷,雖然不那麼重要,還是很氣憤,又不敢說什麼,就朝媽媽發脾氣。大姥爺也很難為情的不知所措。還有老姥姥從老家來,三寸金蓮,走路很慢很慢,媽媽交待讓她看著我放學後練琴,我放了羊似的回到家扔下書包跑到客廳拿起琴來撥拉的兩下,她剛艱難的從小屋挪到大屋坐在一邊饒有興緻的看我彈,我就撂下攤子說,彈完啦!然後飛奔出去跳皮筋兒了。後來他們相繼去世,都著實讓我難過。雖是一些小事,卻耿耿於懷每當想起都覺得自己太不懂事。而阿米爾,他對哈桑所做的,實在不是一些小事,是讓哈桑蒙辱甚至死去,我深信一生懦弱的他最後有勇氣去找回哈桑的孩子,為索拉博而挨打,是因為那種痛太深刻,以致於他需要尋找肉體上同樣的痛來平衡,他沒有變得勇敢,只是哈桑讓他不得不去勇敢。
   去年暑假看書的時候便哭過一回,電影看到後半部份,還是禁不住眼眶濕潤。幾乎知道這個故事的人都會被打動,去年暑假我實習時,辦公室每天死氣沉沉,那些中年職員們連看都懶的看我這個新來的學生,但是那天我突然說《追風箏的人》,對面那位高傲的大姐眼鏡片後面突然熠熠生輝,和我熱切討論起來。豆瓣上的朋友說,不知道應該先看書還是先看電影,我回答說先看書,這樣你的腦海中就會有一部自己的片子,先看電影,那你看書的時候就不會有屬於自己幻想的畫面,只會浮現電影裡的相關情節。我腦海中有兩部,且還是喜歡自己的那部。
   雖然片子選景在中國新疆,但是小演員都是真正的阿富汗兒童,年紀那麼小,卻對複雜的人物感情演繹到位。但是因為片子中涉及到的社會問題,他們卻在本國受到了威脅。影片顧問說:「孩子們被捲入這一切是非之後,我們欠他們一段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無辜的「哈桑」「阿米爾」「索拉博」……我強烈要求所有關注這部影片的人也關注他們的生活!別忘了,哈桑可以為你,千千萬萬遍!

這是我在網上看到的相關新聞:http://www.mtime.com/my/335587/blog/747053/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