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珍珠港--Pearl Harbor

珍珠港/Tennessee

6.2 / 351,975人    183分鐘 | USA:184分鐘 (director's cut)

製片: 傑瑞貝肯利蒙 導演: 麥可貝
編劇: 道爾華利斯
演員: 班艾佛列克 喬許哈納特 凱特貝琴薩 小古巴古汀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黑血

2008-03-06 06:51:02

拒看《珍珠港》的理由


拒看《珍珠港》的理由

美國「大片」《珍珠港》的誕生是一場誤會,既誤會了美國人,也誤會了日本人。他們絕對沒有考慮別的民族的感情,腦子裡只有現今世界上這兩個錢袋子最鼓的國家。

《珍珠港》絕不敢把自己拍成真正的戰爭片。戰爭歷史片是要尊重歷史真實的,也是要尊重當時的民族情感的。比如史匹柏的《拯救大兵瑞恩》,其中的許多畫面我們都似曾相識,因為,他拍攝的分鏡頭都儘量根據當時的新聞照片設計的。雖然瑞恩這個人是虛構的,但貫穿其間的諾曼第登陸戰役是真實的。當時,美國人與德國兵的仇恨情緒也是真實的。

然而,在金錢和票房面前,60年前珍珠港的深深痛楚已被迫被編劇淡忘了。他們怎麼能得罪日本人呢?於是,偷襲者正義凜然,連普通飛行員都彷彿一直在思考著戰鬥和全局似的,而被炸得狼狽不堪的珍珠港駐軍倒顯得十分活該;於是,日本人的鏡頭都是特寫或起碼拍個胸部以上,是一副嚴謹得令人欽佩的忍者形象,好像即使錯誤,也該讓人佩服他們的武士道精神的樣子;於是,在日文字幕中,「小日本」的稱呼也給改成了「敵人」,台詞「一撮齷齪的日本佬」改成「一撮日本佬」。於是,為了迎合日本大市場,將它放在暑期黃金檔放映。總之,只要《珍珠港》能順利登陸日本,別說美國死了2403人,主力艦毀了3艘,就是太平洋艦隊全軍覆沒也不能對日本說「不」。

其實,日本歷史教科書里只有幾行字提到「珍珠港」事件,大多數東京人只知道是日本人的「一次偷襲」,發生在1941年12月8日(由於時差,當地時間是12月7日),僅此而已。年輕人對這段歷史根本不清楚。

這是否可以說,迪斯尼代表了一部份美國人——見利忘義,好了傷疤忘了疼?即使美日關係密切,但用一部電影否定歷史來討好日本人,是不是顯得一直大國沙文主義的美國太小家子氣了?

且不說美國有人給影片找出了鏡頭設計的28個漏洞,就是《珍珠港》中與歷史事實不符的情節也不在少數。據《舊金山紀事報》報導,太平洋戰爭權威蓋里指出,《珍珠港》中日本以魚雷轟炸機攻擊機場,這完全是匪夷所思。他還說,片中20世紀40年代戰機所使用的通訊技術是21世紀的最新科技,特別是一名女子在夏威夷能聽到1000海里以外進行的戰鬥更是荒唐。片中主角艾佛利克和哈奈特在攻擊下緊急起飛,而實際情況是,當時的兩位飛行員魏許及泰勒是從西邊一個比較小的機場起飛。

日本政府也真的沒有像對待謝晉的《南京大屠殺》等揭露日軍暴行的影片那樣禁演《珍珠港》,似乎也算是投桃報李,對迪斯尼的待遇確實是不一般。只可惜,該片在日本公映的結果卻並不理想,日本人也沒領他們的情。一些年輕觀眾甚至指出,愛情故事「沒有懸念」;描寫日本軍隊「老套刻板,有偏見」;片中主人公的舉動非常不現實。在他們眼裡,「這是一部從美國人的角度拍攝的美國電影」。由於美國的兩顆原子彈,多數日本人認為日本是戰爭的受害者。一家雜誌社的編輯在觀看完該片後特別指出,影片整整用了40分鐘描寫日軍轟炸珍珠港的情節,但是,對1942年4月美國對東京的報復性轟炸,只用了5分鐘來展現。

想在《珍珠港》這種歷史題材上作商業和利益的妥協,這恐怕是迪斯尼在本片中惟一的追求和創新。但這種追求卻碰了一鼻子灰:在日本以外的公映了該片的地方,《珍珠港》更是惡評如潮,美國人用「膚淺、愚蠢」這些詞來形容它。

嗚乎哀哉《珍珠港》,到現在已經不知糟蹋了多少人的胃口!一部討好日本人的影片,為什麼要花我們二戰受害國人的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