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投名狀--The Warlords

投名状//刺马

7.1 / 24,462人    126分鐘 | 113分鐘 (international version)

導演: 陳可辛
演員: 李連杰 金城武 劉德華 徐靜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艾小柯

2008-02-26 17:11:30

永遠的Dilemma


究竟,什麼是政治?

這個問題早在張藝謀的《英雄》階段就在我心中徘徊良久了,在看過陳可辛製作精良的《投名狀》之後,更要從胸中噴薄而出,一發不可收拾。

龐青雲,趙二虎與姜武陽結下投名狀,從此要同生共死。電影開始並沒有說這個從死人堆里回來的龐青雲究竟心懷什麼大業,只是演他處處比土匪出身字也不識的一根筋趙二虎要精明厲害得多。姜武陽似懂非懂,但是覺得龐青雲說的做的都很有道理,殘酷是殘酷了些,但,他們這種人,本來就是殺人不眨眼的匪盜出身,空講仁義道德也沒什麼意義。

隨著情節的展開,這個龐青雲,一路殺將下來,真可謂一將功成萬骨枯,他什麼都能拋棄,尊嚴、信義、情誼統統踩在腳下,他可以為兄弟的性命難過,卻絕不會臨陣手軟,說「殺」的時候毫不猶豫,成大事者果然凜冽無畏,風采蔚然!

從趙二虎的一根筋原則角度看來,龐是個背信棄義的小人,是個言行不一的虛偽分子,儘管他本身並不怕死,但前後種種變化對比以及他在朝廷上那卑躬屈膝的樣兒,趙若說龐是個偽君子大概沒人會有異議;姜的原則比趙要鬆散些,他在所謂「大事」、「百姓」、「天下安危」等等大詞大義當中本來就稀里糊塗暈頭轉向,他能夠理解並把握住的就只有那一個投名狀:亂我兄弟者,必殺之;殺我兄弟者,必殺之。他只要兄弟相安無事彼此向著共同目標邁進就萬事大吉了,所以對於龐究竟是偽君子還是真小人,究竟是深明大義還是吃裡扒外他並不太在意。我覺得在姜與趙共同跟隨龐的過程中,姜武陽過得更為清楚明了,也沒什麼太多的內心掙扎。

李連杰飾演的這個龐青雲才是真正有趣的主角。說他虛偽吧,確實,他一邊勸誡土匪出身的兄弟們不能任意殺戮百姓,轉過頭來只要阻礙了他的大業,不管是誰他殺起來卻眼皮都不眨;可在戰場上掙命的場合,他比誰都勇猛,他絕不貪生怕死,對兄弟甚至可說是肝膽相照!我們也可以評價龐心性暴虐,冷酷無情,為了他的一己私利視兄弟情於不顧,是個徹頭徹尾的反派奸角壞蛋;可龐榮任江南巡撫之後在金鑾殿裡為江南百姓向太后請願也是事實,在苦攻蘇州不下的時候,他與大家一起挨餓,半點沒少為士兵的飽暖操勞。這個龐青雲是個充滿矛盾的人物,他的大業絕對不僅僅是扶搖直上青雲那麼簡單。他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普通的榮華富貴想必並非他眼中之物。他冷血甚至殘暴,但這並非天性使然,他的殘暴都是計算過的,總是應對某種情況的最優對策,連姜武陽都總說:「我知道大哥是對的」。這樣一位人中豪傑,如若最終得勢,那身後評語應是「深切緬懷我們偉大的軍事家與政治家」。

造成這種矛盾的最根本原因,我覺得正是龐青雲的「大業」。誠然,他是有野心的人物,但他的野心並非謀一己私利。這個從死人堆裡面爬出來的鬥士,經歷了戰爭的血火洗禮,儘管影片並未明確點破,我認為他的大業應是天下,是真正的守一方平安,保百姓安居;就算退一萬步,也是要與他同生共死的兄弟們吃飽穿暖,再也不受欺壓。這樣的人生目標,用「野心」來評價有點不夠公允,至少也應該是個初級革命者,心繫百姓,情連八方,說高尚也毫不為過。

龐青雲不夠高尚的,是他實現高尚人生目標的手段與過程。

他為了拿下舒城,讓士兵們打人海戰,明知是送人上鬼門關也要咬緊牙關鼓勵將士們拼命;他為了攻克蘇州,可以向昔日死敵借糧,用城破後百姓安危作為交換籌碼;他為了節糧備戰,可以亂箭射死手無寸鐵的俘虜;他為了仕途通順,兄弟的性命也可雙手奉上。是的,我們可以責備他無情無義無原則,但假若自己處在龐青雲的位置上,「大哥做的是對的」,你的選擇會有不同嗎?

電影《劍魚行動》中問,倘若犧牲幾個人的性命能夠拯救一萬人,你有最後的決定權,你做不做?我把這個問題再極端花一些,犧牲幾百個無辜的兒童,拯救一百萬人,你做不做?

《英雄》中梁朝偉飾演的殺手殘劍的兩難抉擇正在於此。殺秦王,天下繼續大亂,百姓不定期困於水火;不殺秦王,短期內生靈塗炭,但可寄希望於戰後的和平重建。你若刺秦,怎麼選?

目的的神聖與過程的殘酷,究竟哪個才是為整體事件定性的最終要素?

回到《投命狀》,當然我們可以具體的分析龐青雲的所謂「大業」究竟是不是守天下保百姓那麼任重道遠,但這其實是在迴避問題。當一個真正神聖的目的需要人使用極端卑劣手段才能實現的時候,悲劇便是不可逆轉的,因為這是人根本無法合理回答的永遠Dilemma。

歸根結底,人畢竟不是上帝,對於人生,我們沒辦法看那麼遠。所謂的目的,不過是無盡的旅途中可以歇腳的中點而已,因為無法逾越,才變作了終點。過程的殘酷是可見的,是可以定性的必然;而目的的神聖在某種程度上只是一種美好的期望,它的達成除了人的努力還受其他許多因素的影響,比如,運氣。人力之外的這些不定因素有時會主導整個事態的進程,造成很多事與願違的遺憾,讓曾經的犧牲、殘忍、隱忍變得毫無意義。在這種情況下,分析當初行為的起點是否神聖就變得極不可靠,因為目的的神聖性只能用結果來衡量,結果沒有了,就只剩過程的殘酷。

《劍魚行動》的結尾演了一個中東恐怖份子的豪華遊輪在公海莫名爆炸的鏡頭,這是用可見的正面結果來證明目的的神聖性,證明過程的殘酷是可被容忍的,是值得犧牲的;《英雄》之所以敢用一個粗糙甚至拼湊的故事來呈現如此困難的問題,因為我們都知道歷史的進程,七國的命運不可更改;《投名狀》突出的是龐青雲行事的冷血殘酷,對應的是他經驗不足舉事失敗的結局,電影只給了這個反角有限的正面形象,依然最終迴避了矛盾的源頭:龐的天下大業倘若成功,他的是非功過又該怎麼評判?

在看不到結果的情況下,目的與過程,哪個更為重要?

要回答這個問題,只需看看現實世界中的極端例子答案便可一目瞭然。穆斯林極端分子的自殺式恐怖活動,全都打著神聖目的的幌子來為殘忍骯髒的手段文過飾非;美國入侵伊拉克,也是為了看不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來證實自己侵略行為的合理性。從本質上說,目的的神聖性合理性其實根本無法證明,至少並不存在一個合理的機制來系統性的有效證明,大多數情況下,運氣這個因素更是主導,用一個近乎隨機的結果來證明所謂的神聖目的,實在難逃無賴的嫌疑。從這個角度上說,手段,或者過程,才是可以為整個事件定性的最終標準。所謂的目的再高尚,也抵不過過程的血腥殘暴。除了上帝天神,世人誰有資格用別人的性命來作自己大業的籌碼?!

而一個政治家,職業的性質決定了他不可避免的要在目的與過程中進行兩難抉擇,因為無論多麼高尚的政治目的,實現它的手段卻從不清白。政壇是溫和化的戰場,硝煙滾滾瀰漫在笑語喧譁之中,觥籌交錯背後便是無色無聲的血雨腥風。真正為民請願的政治家們,儘管心繫高尚的原則,在執行中卻不得不使用卑劣的政治手段,有時要與敵為友,有時要犧牲同僚,這樣的心情必定是痛苦而壓抑的,這種隱忍等待咬碎牙齒往肚裡吞的堅毅必定是非常態而強烈的。所以,一個心存高尚目的的政治家不會快樂;一個快樂的政客也不可能高尚。

於是,政治,最好的狀況便是用卑劣的手段來實現所謂的高尚目的,如果這目的即時可見,並為結果所證實。除此之外,除了骯髒,政治別無其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