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點燃生命之海--The Sea Inside

深海长眠/长眠地中海/情流心海

8 / 85,279人    125分鐘

導演: 亞歷山卓亞曼納巴
編劇: 亞歷山卓亞曼納巴
演員: 哈維爾巴登 貝琳洛達 蘿拉杜納斯 克萊拉西庫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已註銷]

2008-02-14 18:04:14

Let me die


2007.7

    他開始飛翔,穿過平原與山川,穿過麥田與小溪,掠過車輛與人群,掠過回憶與等待,站在高處俯視那片他神往已久並唯一能體現他生命價值的大海,直至一頭紮進其中。
    多麼想再跳次水啊,雷蒙無數次幻想。曾經年輕的他在一次海邊跳水折傷頸部,永遠高位截癱,還好他仍會笑著說話。二十多年,他一直致力於為自己獲得安樂死的權利而與社會,宗教,法律鬥爭,從不間斷。面對太多質疑與勸告,他一直笑著說,愛我,就讓我去死,眼神裡永遠不變的堅定。「死就像在海里游泳。」他是一直想回歸那片朝聖的大海,那片本真與靈魂寄存的地方,回歸心的出處,正如影片英文名《The Sea Inside》。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就發生在地中海旁。
    自殺是個太過沉重的話題,所以即使電影描繪得再怎麼美麗也無法溫暖觀者低沉冰冷的心。明明生活是那麼窘迫,他住在貧窮的哥哥家,他的家人都為他的掙扎而痛苦,他在無數個病痛發作的夜晚呼喚死神的名字。可是電影就是如此唯美還帶著雷蒙的微笑。他在托斯卡詠嘆調中飛翔;他爬起身挪開床鋪一飛而去的超現實鏡頭;他離開家路上掠過十字架,老人,交配的動物,孩子等生命的美好階段;他寫那些美麗而富有哲理的詩給他的侄子;他讓那個本來勸他繼續存活的孤獨女人找到自我,並與其相愛。愛我,就讓我去死,無法迴避的悲傷。死亡是人生最後一場期待,當去直面它,接受它的時候,生命總是顯得那麼安祥。一切都已結束,不再有思維的折騰,不再有詩歌,不再有軀體,不再嚎叫,不再哭泣,不再迷亂。
    我們的主人公如此期待死亡,或許正常人無法理解一個長年臥床病人的想法。一切都需要別人幫助,包括死,他覺得這樣的生命沒有尊嚴。他忍受太多,他更懂得生命的存在意義,28年中對於生命的不斷追求已上升到旁人無法體會的境界。死亡是生存最本已的可能,既然沒有了上帝,沒有了宇宙精神,沒有了歷史理性,那麼切身於生存的死亡就使生存顯得尤為珍貴。雷蒙太懂這些,他用珍視的生去追求神聖的死,去正視死,他向死而生,因而寧靜超然,異於常人。而我們呢,還在逃避什麼?
    我一直認為自殺的理由不可能是精神的,我也想對他說「扼殺生命的自由還是自由嗎?」而他的回答是「扼殺自由的生命還叫生命嗎?」我不禁落淚。
    我本是抱著要寫什麼的態度看電影的,沒想到被它戳到了痛處,我的一個親人也有類似的經歷,但他還能自己選擇去生去死,只可惜理解他太遲。我們總是說會好起來好起來的,可是事實呢,我們只會說善意的謊言。
    《百萬寶貝》裡的麥琪全身癱瘓,他的教練幫助她安樂。
    《英國病人》里艾馬殊決定去死,漢娜深深地理解他,協助他離開了這個世界,追隨他的愛人去了。
     就連我們平時也會時不時冒出幾句死不死的。
     自殺的陰影總會不經意掠過我們明朗的天空,兒時的我總不理解,為什麼他們總是這麼倔強不願卑劣地活著?現在明白,他們不是自傲,而是為了殘存的尊嚴。一頭牛不去死是因為它不會思考,但是我們忍不住要讓上帝發笑。自殺並非他們情緒化的產物。
     同病相憐相約一起赴死的女子爽約了。法庭再此宣判安樂死的請求被駁回。他出自傳將自己的痛苦公佈於世,卻還是換來所謂的哲學家,心理學家似乎善意的勸阻。他的哥哥終於爆發了「你知道你一直去尋死,我們活著有多痛苦。」雷蒙還是平靜的,一無反顧地奔赴死亡。你們可曾知道,當雷蒙在夜裡與病魔無止境地搏鬥,卻無法用死亡終結時,那種永劫不復才是他最深層的恐懼!
    還記得他最後離開家的時候,他的哥哥呆呆地坐著,他的嫂子躲進屋子痛哭,他的侄子一直追他那遠去的車,那條蜿蜒小道好長好明亮。不同性格人的出彩描寫。他是幸運的,他的家人那麼愛他,而這種關心無法動搖他的赴死決定;他是幸運的,終於有了個愛他的女人,成全了他的死。
     他微笑著喝完藥,終於跳入嚮往的「大海」。海是我們的故鄉,海包容了一切,包括生死,在無盡的翻騰里回歸了自我,回歸了一生追求的寧靜。
     The Sea Inside,曾榮獲2004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大獎、男主角獎。運用大量蒙太奇手法,還有精彩的轉場,出色的配樂,讓我們走進一個堅強男子的內心。如果你錯過了該片,錯過的不是對生死的思考,而是對自我審視和對愛的深層拷問。我們透過生死去看人生。
     無力去評價雷蒙的做法,不支持也不反對。因為:
    「死亡是種權利,而非強制的責任。」
    「Let me die if u love m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