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艾小柯

2008-02-14 10:21:22

形式 vs. 內容


由Daniel Day-Lewis主演的眾望所歸的影片《血色將至》提前在舊金山點映,全城只有一個影院播放。為了避開洶湧的週末觀影大潮,我特意選了午夜場,可還是排了將近半個小時的隊才進入放映廳。

電影果然不負眾望,Daniel Day-Lewis的表現真可用無懈可擊來形容。他將一位石油大亨的悲喜人生與奮鬥之路展示得豐滿之至,層次分明。他的表情,語氣,肢體動作無一不是精心匠作,恰到好處,讓觀眾完全融入到對人物的感受中從而忘卻演員本人。可以說, Daniel Day-Lewis將憑此角色再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幾乎毫無疑問。

《血色將至》改編至美國作家Upton Sinclair於1927年發表的小說《石油》。影片取景於南德克薩斯州的荒蕪戈壁,描述了虛構的石油大亨Daniel Plainview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南部石油潮中一步步發跡的人生軌跡,同時也概括展現出貧窮落後的南加州小鎮風貌,並採取了平行對照的敘事手法詳細描繪了宗教勢力在美國南部擴張的過程。

除了Daniel Day-Lewis充滿了張力的表演,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拍攝的認真態度,佈景、攝影、表演真可叫兢兢業業一絲不苟,沒有半點打折扣之處。片中有「三次半」肢體衝突,一次是Daniel Plainview因為兒子受傷對前來要錢的年輕神父Eli拳打腳踢;第二次是Plainview為了順利修建石油管道被迫加入Eli領導的「第三啟發教(The Third Revelation)」,這位內心同樣充滿凌雲壯志做事辛辣幾乎不擇手段的神父公報私仇,在神台上將Plainview直搧得七葷八素,讓他敢怒不敢言;最後一次是影片的高調結尾,二人的矛盾最大程度的激化,以標準戲劇衝突的方式激盪的爆發出來。還有「半次」是Plainview的兒子H.W.從舊金山返回加州「小波士頓」鎮,一見到「遺棄」自己的父親,又愛又恨上來就一個響亮的耳光。這些令人過目難忘的細節真實得令人汗毛乍起,不僅充滿了力度,也讓觀眾不得不徹底融入影片的情節之中,投入得心甘情願。

人物刻畫的真實可信是一方面,但還不是故事的精髓。小說《石油》刻畫了世紀交接時石油怎樣改變了美國南部的地理人文風貌,電影在這一點上很是忠實於原著。石油與宗教兩條線的發展平行對照,一條主線以大亨Plainview為代表,另一條輔線圍繞年輕的野心家神父Eli展開。這兩個人物都在觀眾眼前慢慢演變著:一個從沉默寡言的礦工開始,發跡後成為一手遮天的石油富豪;另一個原本是貧苦農家的窮兒子,隨著世紀初宗教勢力的擴張,靠著卓越的口才一步步不斷向上攀升。Plainview最受不了別人對他指手畫腳,談生意的時候對方一句無心的指摘也能讓他長久的忌恨;對欺騙他的人Plainview絕不留情,沒有半點憐憫可言。他努力工作經營自己的石油生意,對未來充滿自信與渴望,而這種野心擴大到一定程度之後,原本為人服務的野心便超越了成功目標的自身,成為吞噬人性的主宰,任何擋在成功之路面前的障礙,甚至包括親情,都被毫不留情的粉碎掃空,換以無比深切的寂寞作為代價。甚至在成功到來之後,這種凌駕於萬物之上的野心本身也不會因此而滿足退卻,掠奪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成為了生活本身,就像一部剎車失靈了的超速戰車,碾碎一切,破壞一切。

而Eli,這位表面上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神父,在一次次驅魔的「表演」之下隱藏著的,何嘗不是想要掌控一切主宰一切的狼子野心呢?他充分利用了小鎮居民的善良無知,靠著卓越的口才與表演天賦將全鎮事物控於鼓掌,教堂越蓋越大,信徒也越來越多。可惜一山不容二虎,從Plainview第一次踏入「小波士頓」起,這二人的競爭關係就開始了。隨著局勢的發展與明朗化,二者的力量對比也在反覆交鋒,交鋒的高潮便是前面提到過的三次肢體衝突。如同任何政治勢力一樣,以石油為代表的大資本勢力與宗教勢力儘管相互競爭,但也同時彼此依存,在共同的經濟或者政治利益之前,前一秒鐘的死敵也可瞬間放下武器握手合作。影片對這兩種勢力的刻畫可謂辛辣之極,處處毫不留情,讓人一方面慨嘆成功的不易與犧牲的殘酷,另一方面,又深切體會到「一將功成萬古枯」的無奈與徹骨悲涼。

同樣取景於德克薩斯,這部2007年的力作《血色將至》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前一個月上映的《No Country for Old Men》。同樣的黑色、暴力、抑鬱,一個險象環生,描述人心的暗角,另一個如同史詩,描述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革的雙重殘酷。同樣的緊湊,高潮迭起,張力十足,一個大量使用隱喻,通過新穎的敘事結構與反戲劇高潮的手法開啟了電影敘事形式上的新篇章;另一個充分發揮了人物塑造的專長將相對單一直白的內容的潛力發揮到了極致。同樣是視覺盛宴,又如飲甘霖,不過一個是紅酒,入口渾厚,回味悠遠;另一個是烈酒,辛辣、豐富,氣貫長虹。

面對即將來臨的第80屆奧斯卡,這兩部巨作的較量正可謂形式與內容之爭,不管孰是孰非都會令人在為其一欣喜的同時為另一個扼腕嘆息。我個人向來偏好紅酒,所以更希望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花落科恩兄弟家,不過這麼精彩的2007年,還是讓我們屏氣凝神靜待未知答案的開啟吧。



部份內容髮表於《休閒》雜誌2008三月刊,轉載請註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