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4月3週又2天--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

四月三周两天/月周又天/堕胎日记

7.9 / 63,319人    113分鐘

導演: 克里斯汀穆基
編劇: 克里斯汀穆基
演員: 安娜瑪麗亞瑪琳卡 Laura Vasiliu Vlad Ivanov 亞力山卓‧波多遜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文西

2008-02-07 01:30:14

四月三週兩天--歐洲電影的延續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有圖版:http://rex0073.spaces.live.com/blog/cns!92BC660B8A6B2880!2632.entry

去年坎城60週年的金棕櫚,當然是在rip出來的第一時間看掉了,乍一看完覺得只是很好,然後在隨後的幾天它的魅力就開始體現,即便脫離了故事,剛剛就是它的鏡頭語言也讓我著迷了不久,記得上次類似的情景是看完了塔爾貝拉的《鯨魚馬戲團》。廢話少說,直接上截圖。

 

影片的開頭從一個窗口佈景開始,然後就是二元對稱的兩個女生,主角和配角的在桌上的對話,非常標準學院的構圖,光看這個片頭可能不是覺得很強大,不過當你有心能記下並且看到結尾的時候,發現這個設計實在是很巧妙。而且這兩個女性角色的設計,暗合著老卡的維羅尼卡雙重生命的味道。

  

  

  

 

女主角從女生宿舍門口走出來去搭車的一個長鏡頭,教科書一般的長鏡頭,從正面對她從樓道門口出來,到側面走過,到背後跟拍,到遠景上公車。而且和完全鏡頭靜止不同時,明顯當中有運動跟拍的節奏變化,更巧妙,也是當初第一眼看到就覺得很亮點的是,運動跟拍到女主角跨中圖中的拱門後,攝影機停住了,讓人物在靜止的框中走向遠方的公交車。整個長鏡頭一起呵成,動靜結合,非常養眼。

 

女主角賓館前台訂房間的場面,又是非常標準的對稱構圖,有用小細節,「香菸」,放在人物面部焦點的附近,和中間的菸灰缸形成不對稱分割。很簡潔很爽目的構圖

  

女主角打電話給文中聯繫她室友墮胎醫生的另一個女生的場景。對話設計沒有採用慣有的兩邊人物互相插播露面的傳統方法,先前一個鏡頭以半身男帶出電話事由。馬上切回到女主角的主線,沒有給那個女生露面的機會,看下去就知道這個設計也是有意為之。

 

女主角接頭上墮胎醫生後一個場面,景深設計得非常好,女主把車窗搖到這個部位,正好露出墮胎醫生的上半身和坐在牆角的他媽媽的小頭部,原本模糊的遠景中的人物就這樣有了視點。

  

  

 

三人在房間中關於墮胎的代價做了談話和爭吵,這段室內對話拍得很有戈達爾的風範,對話中鏡頭注意的往往只是其中一個人,而不是傳統的誰說話給誰臉的手法,畫面外的聲音和人物表情特寫形成非常好的畫聲間離的效果。在爭吵後,女主角終於主動答應甘願為了她室友的墮胎與醫生上床,甚至她這個時候正是大姨媽來了。上床前開始鏡頭改成了室友這一人稱視線,上圖一是她看到的兩人上床前的,然後鏡頭切換到她的第三人稱,她關了房間的門,非常貼心的設計。隨後觀眾將隨著她在房間外及廁所度過非常難熬和感慨的幾分鐘(插播煙這關鍵道具)。引用一個網友的話,這幾分鐘是他觀影生涯中最焦急,最難過的幾分鐘。

 

鏡子,又見鏡子。狹小的房間也可以有多層次的景深。

四月三週兩天的室內鏡頭拍得真是不錯,經常是景深非常有層次感,但又不是類似蔡明亮偷窺似的設計,而是能把觀眾代入式地主動用眼睛去追隨人物,事情的進展,身感同受

 

女主角隨後到她男友家參加他媽媽生日聚會的場景,在吃飯過程中,掛念著室友墮胎情況的女主角心不在焉的聽那些客人對政治對社會現狀的對話和調侃,這也是片子中唯一有政治味道的地方,但是出現地非常巧妙。這裡就挑這張餐桌談話的長鏡頭,構圖非常地棒,兩年說話對話的客人觀眾只能看到他們的手和隱約出現在邊緣的頭,而心不在焉的女主角卻放置在鏡頭的黃金焦點位置,桌子上的杯子和酒瓶的擺放突出她這個焦點的尷尬,而她摸不著頭腦的男友則在她身後的一層,她平行兩層各是男友的父母,而背景則是整個書架。寓意立馬出來了。

 

女主角匆匆離去前一段,在男友的迷糊和誤解中,她等電梯這段非常地真切又感人,她對男友說請不要這麼看著我等電梯,她無法忍受。影片感情的一個小高潮,當時看得時候就被狠狠煽了一把。

  

  

和開頭那個女主角走到公車上車長鏡頭一樣,又一個教科書搬的長鏡頭設計,而且還多了用燈光內容。女主角從黑暗天橋這邊走上來,到鏡頭前正好是燈光下,然後背對鏡頭消失天橋的那頭,同樣也有運動和靜止的節奏變化。

  

女主角回到賓館,室友告訴她胎兒已經出來了,這是她到廁所俯身看到胎兒後的表情,非常長的特寫,糅合著恐懼,驚訝,和母性的面部表情。比直接蹦出胎兒的場面要有味道的多,然後由畫面外的房間裡電話鈴聲,作為過度,女主角起身鏡頭往下急墜,接著才是胎兒特寫。

 

片尾,女主角丟棄胎兒後回到賓館,在餐桌邊找到她室友,又是無言的對坐,故事又從女主角的一線回到了二元對稱構圖。看到這個畫面,再回想一下開頭,非常好的一個暗合,連道具香菸的擺放位置都是一樣的。

  

 

正在我還在想影片要如何結尾的時候,導演給出了非常靈動的一比,兩人對坐後,攝影機位置這邊傳來街頭拐彎處過來的汽車,注意圖一右女這邊的玻璃處小光圈和圖二左女這邊的小光圈,室友平靜地看著報紙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女主卻轉過頭來望著攝影機的方向。然後就是黑屏影片介紹。非常棒的結尾,雖然前面影片很長時間都是以女主為線索,但是鏡頭設置她一直處於觀眾關注她的角度,到了結尾這個面向鏡頭讓她與觀眾有了心靈溝通,一下子原本我們處於旁觀者的觀眾覺得劇中的她就在我們身邊,是真真切切發生過的事情,她和我們一樣處在現實生活中。與之相比的是費里尼的卡比利亞之夜中經典的結尾,她向鏡頭走來,臉上展露中帶著淚水的微笑。還有達內兄弟的99年金棕櫚羅塞塔,結尾處也是從來沒有正視過觀眾的女主角突然側過臉來讓我們看到她含淚的笑容。

截圖到此結束。四月三週兩天即便只是導演的處女作,但是無論從敘事,還是鏡頭語言,演員指導,都顯示了他非常深厚的電影學院派的功底和歐洲藝術電影的傳統。在這個片中,我們看到戈達爾式的室內人物對話聲音和畫面的間離,看到了達內兄弟似紀實運動鏡頭跟拍對主人公真切的關懷,兩個女主角彷彿人性格的兩面的設計暗合著老K的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所以在60週年坎城牛人如雲的競賽單元,這個片子能脫穎而出摘得金棕櫚,我覺得從中看到的不僅僅是羅馬尼亞電影的復興,而是整個歐洲電影的延續。電影不死,在它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闡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