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先婚後友--Wedding Daze

先婚后友/ThePleasureofYourCompany/TheNextGirlISee

5.6 / 17,448人    Netherlands:90分鐘 (DVD) | Canada:90分鐘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USA:90分鐘

導演: 麥可伊恩布萊克
編劇: 麥可伊恩布萊克
演員: Dennis Albanese 傑森畢格斯 Audra Blaser Mark Consuelos 勞伯柯德瑞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不繫舟

2008-01-26 09:01:49

婚否?婚否?


中譯名有時候非常搞怪,八桿子打不到一塊兒的名字竟然是同一部電影的兩種譯法,比如說這部《先婚後友》。
一直在關注婚姻究竟在愛情中所佔的份額,並且琢磨著「產生愛情」和「結為夫妻」之間的先後順序,同時也涉及到了「先成家後立業」還是「先創事業後成家」的交鋒,這個片名顯然足以能夠吸引我。
事實上不是,從某種意義上說還是失望了。影片只不過一開始就把婚姻提上了日程作為一個目標開展罷了,實際上和慣常的情形沒有分別,與閃電結婚也沒有關係,最後男女兩人還是在互相了解了的情況下才步入了婚姻殿堂,影片也隨之結束。
除去一開始愛神丘比特式的求婚以及前任女友竟然暴死兩段有點出乎人意料外,要說,最大的噱頭也只能算是在餐廳裡男人掃視周圍後對陌生女人的直白求婚,而女人竟然也答應了他。如果我是導演,就讓他們立馬去教堂舉行儀式,然後再在夫妻的名義下去交往去磨合,至少這樣會比較符合中文名的邏輯,也好讓我們通過螢幕體驗一下不同於一般流程的婚戀模式。而真正的劇情卻流於了俗套,至少是大眾化了。男女中間夾了一個身份特殊的女鬼,在關鍵時刻動搖了本身就沒做好足夠思想準備的男人,雙方父母各持有的乖戾脾氣作為添加劑,使得兩人的正式結合一波三折,到最後這個「友」也沒有體現,僅僅是延續了童話中「王子公主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的老套路而已。當然了,如我一開始所說,這個翻譯並不恰當,The Pleasure of Your Company,可能原本故事就沒想要談婚姻,充其量也只是伴侶間的搞笑事件罷了。
看來還是中國人比較會聯想,因為男人的一句毫無原由純粹突發其想或者說是敷衍友人的求婚之言便找到這四個精闢的詞來概括影片並作為片名。究竟閃電結婚的成功率有多大,婚姻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有沒有過時,現代的婚姻觀是怎麼對待的?
最近有一句話很流行,得益於《色戒》。張愛玲說,男人通過女人的陰道到達她的心。男人們如獲至寶,引經據典,以此為尚方寶劍「要挾」女人滿足他的性幻想,以為得到了她的人自然也得到了她的心,把性當作是穩定愛情的良藥甚至是基礎。他她季的兩性觀裡,男人已經被賦予「用下半身思考的動物」,很悲哀也很無奈。他們可以對女人沒感覺,卻仍可以接受和她上床結婚,無愛婚姻早已經不是稀罕之物。又是歲末,隨處可見的又多了很多求租臨時女友的資訊。愛情,在這個快餐年代顯得微不足道,就像影片裡的男人和女人,從沒見過,更談不上了解,就可以互相承諾婚姻。詫異嗎?如果意識達到了當婚姻的定義已經偏離了「一生一世」時,作出如此輕率的決定倒是可以不那麼難堪。如果說閃電婚姻能夠長久,那麼多半靠的是緣份,要是一見鍾情還存在的話。
這期的《上海一週》上連岳叔叔說了,女人要尊從於自己的快樂,真正健康的應該是「男人通過女人的心到達陰道」。扯遠了些,無論是「先婚後友」還是「先友後婚」,感情始終是基礎。我有時候在想,如果這樣,那婚姻又是什麼又算的了什麼呢?一紙證書?可是真正有感情的人還需要薄薄的一張紙來證明來提攜嗎?所以港台許多藝人明明在一起很久卻遲遲不見結婚,對他們而言,結婚僅僅是一種形式罷了,真正的愛情不該流於符號化。
而另一方面,更多傳統的中國人還是把婚姻作為一種必須和一種保障。婚姻是家的前提,而往往有了家,人心才能安定,開創事業才有強大的後盾支持。身邊也有不少年輕人開始諳於此道,大學一畢業先結婚,期待等到功成名那一刻家庭合美,兒孫滿堂。這在很多人看來不能理解,對他們來說卻是天經地義。
無意間我自導自演了一部請君入甕——我也是中國人,也慣於聯想,一部輕鬆的搞笑影片被分解地支離破碎,還頭頭是道,破壞了原劇應有的喜劇色彩,辜負了導演想逗人一樂的良苦用心,實在有愧。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