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

低俗小说/黑色追緝令(台)/危险人物(港)

8.9 / 2,221,546人    154分鐘 | 178分鐘 (original cut)

導演: 昆丁塔倫提諾
編劇: 昆丁塔倫提諾 羅傑艾佛瑞
演員: 約翰屈伏塔 山繆傑克森 烏瑪舒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多餘

2008-01-12 18:57:10

為何《黑色追緝令》在西方被奉為經典?


 說句老實話,看時感覺一般,不覺得好到這個地步,看了一些評論,也沒有打動我。當讀了《認識電影》中的段落,明白些東西,原文如下:

 「——比如,黑幫片通常是對美國資本主義的批判,他們通常是探索反叛神話的工具,也往往在社會崩潰時期特別受歡迎。電影的主角多半由矮小的男子扮演不擇手段的商人,他們獲得權利的過程,是對羅馬詩人霍雷肖.艾傑神話的譏諷。在爵士樂的年代,像《黑社會》(1927)這種黑幫電影,會以非政治的角度來處理禁酒時代的暴力和迷人魅力。但在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恐慌」的早期艱苦時代,這個類型就在意義形態上具有顛覆性了。像《小凱撒》(1930)這種電影反映了美國對權威和社會機制動搖的信心。到了經濟大恐慌末期,像《死路》(1937)這種黑幫片便表達了對改革的期待,認為犯罪是家庭破碎、欠缺機會和貧苦生活的結果。黑幫電影傳統上也不知如何處理女性,但在20世紀40年代如《白熱》(1949)裡的電影主角,便是不折不扣的性精神病患。在20世紀50年代,因為「參議院犯罪調查小組」在媒體上大量曝光,黑幫電影如《鳳凰城故事》(1955)則宛如揭發犯罪組織的報導片。科波拉的《教父》(1972)和《教父2》(1974)則總括了這個類型的歷史,用三代角色來反映美國經歷越戰的情感理智騙局及水門事件後麻痹的心靈。列奧尼也用宛如寓言的片名《美國往事》(1984),對這種類型傳統崛起隕落的結構作了儀式性的神話描繪。昆丁.塔侖蒂諾的《黑色追緝令》(1994)更以仿諷傳統的方式再做聰明的類型重複。。。。。。。」

 電影沒有那麼簡單,文化背景差異就是一道鴻溝,壓韻有意境的唐詩如何翻譯成英文?歐美人如何解讀《瘋狂的石頭》經典橋斷,都是一道難題。

 脫離了文化背景,我們能看到的就只是一些次要的東西,中國觀眾對《美國往事》體會最深的是人生無常往事如煙,西方觀眾更能意識到傳統老大角色的沒落,從而引發更多的情感共鳴。

 到了昆丁的年代,黑幫類型片該說的都說完了,連總結性的陳詞都被別人做了,如何標新?《黑色追緝令》立意反諷,第一個故事中,文森是米亞的保護者,兩人演了一段非常精彩的情感對手戲,但是到了「拳擊手的故事」中,文森變成了一個只露了一面就被射殺的無名之輩。老大是一個如教父般恐怖令人景仰的角色,在後一個故事中先被誤撞翻,後被雞姦(注意!尊敬黑社會老大被雞姦!昆丁這個諷刺真是夠狠的),被奸後為保全面子和他人達成秘密協定。黑人朱利斯第一齣戲中就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流氓,到了最後,變成了一個高尚的救世者(開了聖經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虔誠的基督徒看到這裡不知作何感想)。本以為搶劫餐廳的男女是一對天生雌雄殺人狂,最後女的被嚇得要尿褲子。其它各種電影手法的應用,在本片更多是起了配菜的作用,讓這場視覺大餐看起來豐富些。如音樂的配合,動作暗示心理等等技巧,對於昆丁這個大導演來說,更是信手拈來(個人覺得,還有些開影迷玩笑的味道,以為撿到一塊璞玉,打開看卻發現沒有了玉,但還有金鐵銅其它玩意)。明白這些,這部電影才變得鮮活靈動起來,才不會一遍又一遍的被誤讀(如環形結構暗示暴力循環不止的講法,個人認為就是一廂情願的流行誤讀),為何電影取這個名,自然水落石出了。

 當電影最後「咚,咚,咚。。。。」強烈歡快的節奏再次響起,我開始大笑,為昆丁鼓掌叫好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