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兒子--The Son

他人之子/儿子/TheSon

7.5 / 9,812人    99分鐘

導演: 尚皮耶達頓 盧克達頓
編劇: 尚皮耶達頓 盧克達頓
演員: 奧利維耶固賀梅 Morgan Marinne Isabella Soupart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ATS

2008-01-05 11:38:50

觀影手記之《le fils》


就Dardenne兄弟的作品寫東西很容易不知不覺寫成抒情詩,因為他們寥寥可數的幾部電影都具有神奇的魔力能夠讓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整部電影鏡頭幾乎寸步不離地對準男主角而且是大量的特寫大特寫鏡頭,任何稍稍沉重的呼吸都被這兩位已經拍了二十年記錄片的電影人忠實記錄下來,由此產生逼人的「窺視感」,觀眾根本不可能置身度外來冷靜看待人物的所作所為。儘管如此,人的心理活動仍然是不可顯見的,尤其是當一個角色同時表現著焦慮,挫敗,迷漫,痛苦等等等等複雜的情感時,場面簡單的鋪墊就被營造出極富張力的緊張懸念。這種一貫的攝影風格固然缺乏美感,但對於心理描寫沒有什麼比之更顯得真實,事實上是已經真實到一種冷酷無情的地步。號稱以記錄片手法拍攝的劇情片很多,但只有DARDENNE兄弟的作品真正做到了取長補短,其深度幾乎可以與白先勇先生的短文相媲美(可能是個很不恰當的比較),在此之前電影的「心理描寫」向來流於表面。
其心理描寫效果奇佳的另一因素仍然源於記錄片:多方位地表現角色使其豐滿。類似《TRUEMAN SHOW》這樣類型的電視節目必定會大受歡迎哪怕觀眾只在看他花一個小時吃飯,因為完整地窺視一個人物人前人後的不同表現能更強烈地表達人物,當然還有滿足人們普遍的偷窺心理。在《LE FILS》中這種對比被加強到極限,人們一直能夠貼身地感覺到男主角一內一外的鮮明對比,儘管並不知道為什麼。好萊塢的任何電影都不會去刻意表現一個正面角色在自慰,但法國電影會給他不管什麼形狀的陽具來幾個不痛不癢的大特寫,跟劇情沒關係,但卻顯得真實。這大概是為什麼法國電影塑造的人物永遠比美國人顯得栩栩如生的緣故。

反角在明處正角反倒在暗處,以此左右觀眾的取捨。片中處心積慮的細節讓人難於釋懷。男主角車開過了頭只好倒一段路,一來表現其情緒激動二則強調「人後」的嘴臉:一雙簡直要噴出火來的怒眼讓人不寒而慄;不斷縮小的場景令人無所循形;小男孩突然提出要男主角當他的監護人一來表現了他完全的信任同時也強調了他的「可被害性」;甚至男主角左手大拇指能看見一塊木匠常有的淤血。看似漫不經心,散漫的電影內裡卻因此富含懸機。

敘事結構是典型的懸念片,十五分鐘後才第一次看見小男孩的臉,二十分鐘才第輕輕佻明兩位主角之間的關係(只用了一句話而且只有三秒鐘,一不留神就錯過了)。「他要幹什嗎?」「他會像對付路邊的流浪狗一樣殺了他嗎?」觀眾被「一直提出問題」的電影栓得緊緊地向結局狂奔而去,舊的問題被解答新的問題又立刻產生而且更為嚴重。希氏電影的懸念營造也無法與之相比因為希氏電影中角色的慾望是明確的,但《LE FILS》中男主角卻無法了解自己的慾望,它鮮明地存在但當事人自己卻不知道是什麼。事實上有多少人能夠總是清楚的了解自己為什麼要去做一件事情?同樣的,這仍然是影片扣人心弦的緣故:未知和逼人的真實。新浪潮電影中充滿了這種曖昧的角色,但在懸念和曖昧之間,Dardenne兄弟確實找到了一個極好的平衡點。

《LE FILS》關懷的是人性。「DARDENNE兄弟向來拒絕任何煽動觀眾情緒的意圖也不對主人公的意識形態進行評價」。幾年前的作品《ROSETTA》揭起軒然大波甚至引發比利時政府修改勞工法,雖然這確是電影人的無上榮耀,但《ROSETTA》關懷的仍然只是人性————平凡的個體面臨生存問題時在道德底線上的苦苦掙扎。《LE FILS》表現的是兩個本應對立的人各自試圖「自我救贖」的旅程。和其舊作一樣,《LE FILS》的故事並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結局,但「充滿希望的人生與心理的共同重建」卻是肯定的。

在這一點上,DARDENNE兄弟其實並非永遠那麼客觀,那麼冷酷無情。

PS:《LE FILS》的演員極其出色:被譽為「連頸背都會演戲」的古爾梅自然不在話下,扮演FRANCIS的小男孩雖不英俊卻長著一張象獅子一樣的臉,偶爾一個眼神瞥過集恐懼,不屑,孤獨,邪惡與天真一大成,十分耐人尋味。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