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克拉瑪對克拉瑪--Kramer Vs. Kramer

克莱默夫妇/克拉玛对克拉玛/克蓝玛对克蓝玛

7.8 / 155,230人    105分鐘

導演: 羅伯班頓
編劇: Avery Corman 羅伯班頓
演員: 達斯汀霍夫曼 梅莉史翠普 珍亞歷山大 Justin Henry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胤祥

2008-01-01 13:24:21

[影評]克萊默夫婦:美國市民生活的完勝


1979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一部大明星小製作的《克萊默夫婦》取得了完勝,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四座沉甸甸的小金人把如日中天的弗朗西斯·科波拉大導演拉下了馬。當之無愧的越戰電影No.1《現代啟示錄》僅以兩個技術獎項草草收場。同年法國人頗具深意地把金棕櫚頒給了科波拉,然而這也絲毫無益於《現代啟示錄》的票房慘敗。儘管科波拉由此被與第一位電影大師格里菲斯相提並論,但《現代啟示錄》的失敗並非如當年《黨同伐異》那般過於超前,而是完全輸給了不願再次正視越戰傷痛的美國人民。《克萊默夫婦》在這個時候挺身而出,說一句它「撫慰了美國人民受傷的心靈」也不為過。

這部片子除了演技真的乏善可陳。在我看來,《克萊默夫婦》為鼓吹女權主義運動所做的的工作甚至更加重要。影片講述的故事很普通,一心撲在工作上的達斯汀·霍夫曼對家庭婦女梅麗爾·斯特里普關心不夠,導致她拋夫棄子憤而出走。霍夫曼只能一個人帶兒子,在經歷了種種混亂生活之後兩人的生活剛剛步上正軌,而霍夫曼因為要帶孩子經常耽誤工作,被公司炒了魷魚。此時經歷了心理治療並找到了工作的斯特里普突然出現,並為了要回孩子的監護權而將霍夫曼告上法庭。雖然霍夫曼敗訴,但斯特里普終於意識到父子情深,決定不再硬把孩子帶走。影片正面刻畫的是以霍夫曼為代表的中產階級男人的問題:婚姻的七年之癢、工作和家庭的關係、父子關係等等,而隱含的敘述則是以斯特里普為代表的千千萬萬美國家庭婦女們在女權主義感召下,走出家庭而去尋找自我的意義。兩段敘事在最後的法庭合二為一。分離之後的舊情復燃使得對簿公堂的夫妻倆的對手戲各種精彩,劇本設計的不錯,然而表演絕對一流。這一段的剪輯尚可圈可點,避免了二十分鐘法庭戲的冗長。諸多細節的前後對應上上也達到了好萊塢的編劇技術標準。

然而說這些並無益於這部影片折射的社會心理意義。1978年越戰反思電影一統天下之後,科波拉不幸地被擠到了1979年。這個時候美國人民真的太需要心靈的撫慰了。於是這種標準的中產階級價值觀念的家庭情節劇作為療傷的良藥應運而生。正如劇中人物,雖然曾經犯下錯誤,雖然曾經迷失自我,然而家庭和愛是化解這一切的良藥。所以我絲毫不意外最後的Happy Ending,美國大城市的街頭依舊繁忙,這種迴避毋寧說是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於是吵架或者離家出走,以及淘氣的孩子變成了生活的主角,因為戰爭畢竟在半個地球以外,真實的還是自己的小日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