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吉屋出租電影版--Rent

吉屋出租/吉屋出租

7 / 45,231人    135分鐘 | Philippines:138分鐘

導演: 克里斯哥倫布
演員: 安東尼瑞普 蘿莎莉道森 泰迪哥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思陽

2007-12-31 16:19:51

九十年代的名垂千古!


這是我最喜歡的電影/音樂劇。當然,我沒有那麼多錢反反覆覆的去百老匯看音樂劇,就只有反反覆覆的看這部片子。可以說,Jonathan Larson的這一部《Rent》,從某種程度上幾乎改變了我一生。

電影基本上用的百老匯的原班人馬,在看完這部電影兩遍以後,我才去紐約的百老匯看了現場演出。我自己的翻譯是「租憑人生」,在尼德蘭劇院裡我感動得熱淚盈眶,為了曾經逝去的理想與執著,No Day But Today,隨波逐流的生存八十年,和活出真我的曇花一現,究竟,哪一個才是最值得?

下面,是我因為這一部音樂劇,專門寫的原作者Jonanthan Larson的帖子:


我的正版DVD不多,惟有這部《Rent》(吉屋出租)卻是名副其實的百看不厭。有一個願望,希望能夠再去百老匯看一次舞台上的《Rent》。當然也許,再看一次也是不夠的。1996年《Rent》搬上舞台後,演員們說她們甚至能夠認出台下的許多觀眾。鍾愛《Rent》的扇子們戲稱自己為「租頭」(Renthead)。在演出剛剛搬上百老匯時,根據作者願望,劇院前兩排的售價僅僅為20美元(一般要一兩百美元)。於是一票難求,租頭們經常要從頭一天起就在售票處的街頭打著臥鋪排隊買票。電視台採訪的記者們經常看到,在頭一天的表演完畢後,觀眾們從戲院中魚貫而出,繞了一個圈子又直接走回售票處,打著臥鋪排隊買第二天的票。

這一帖要寫的並不是《Rent》,而是它的作者Jonathan Larson(喬納森 納森)。

Jonathan Larson 1960年2月7日出生於紐約市外的一個小鎮。從小就極具戲劇才華和表演天賦的他,高中畢業那年拿到Adelphi University表演系的四年全額獎學金。然而當周邊的所有朋友和家人都認為他將成為一個出人頭地的男演員時,他毅然放棄了表演,他說,他要寫音樂。

Jonathan畢業後來到夢寐以求的紐約市闖蕩。在學校裡面出類拔萃的他,是否能在現實社會中依然成功呢?

與所有落魄的街頭藝人一樣,Jonathan好不容易與人合租了一個位於Greewich Village(格林威治村)的破爛公寓。他的大學好友造訪他時,必須在街頭拐角處跟他打電話,然後讓他從樓上把鑰匙丟到街上,才能這樣開門進去。這樣的一個真實細節,後來,也被納入了《Rent》的故事情節。

進入他的公寓後,朋友們說那樣惡劣的環境,往往讓人難以忍受。那一個小小的房間,浴缸竟然座落在廚房旁邊,馬桶在天窗下面。於是他們必需要習慣吃飯時有人在旁邊洗澡,並且儘量避免讓洗澡水濺到食物上去。同時,在那樣嚴寒的紐約,這個房間是完全沒有暖氣的。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Jonathan和他的室友們必須在房間裡非法的燒木頭來取暖。

而Jonathan Larson對這一切,似乎並不引以為意。

Jonathan沒日沒夜的寫歌,雖然沒有一個人要付錢製作他的音樂。為了維持生計,他在SoHo一個名叫Moondance Diner的小餐館當服務生。這一份擦桌收盤子的工作,是他維持生命的收入來源。他特意將自己的日程安排為週末打工,週一到週四就整天寫音樂。他的音樂不能給他帶來分文的收入,於是他基本上過著有一頓沒一頓的生活。他在餐館打這份工維持生計,將近十年。

值得一提的是,Jonathan在Moondance Diner打工的時候,認識了另一個以收盤子而維持生計的演員/歌手Jesse 馬丁。Jesse 馬丁後來在《Rent》原班人馬(也是電影版)裡面飾演名叫Tom 科林斯的同性戀,並一炮而紅。Jesse 馬丁成名前在無數餐館打工,他給客人帳單時會說:「你好好收著,因為我以後會非常有名。」事實上,當Jesse 馬丁出演的電視劇在CBS上播出時,他正在給客人上披薩。

Jonathan在餐館打工時,曾與一個跳艷舞的女孩子交往四年。在這四年裡面,他的女朋友頻頻背叛他,與別的男人有染。最終,這個女孩子徹底拋棄了Jonathan,與另一個女人走到了一起。此戲劇化的人生經歷,正是《Rent》裡面Mark和Maureen關係的故事原版。

Jonathan最好的朋友是同性戀,他眼睜睜的看著三四個好友死於愛滋病。當時的社會輿論對愛滋病頗不以為然,這讓他感觸良多。他曾跟隨好朋友參加了愛滋病人的分享聚會,他說他印象很深的是,有一個愛滋病患者站起來,說醫生告訴他還有兩年時光可活。「這並不可怕」,愛滋病人說:「可怕的是,我是否會因此失去尊嚴?」Jonathan將這一番心情寫入了《Rent》。

在那個年代,所有的舞台劇都還是比較傳統古典的,沒有反映八十年代美國搖滾文化衝擊的現代生活,更沒有吸引年輕一輩的音樂作品。Jonathan的很多朋友,儘管都算音樂達人,卻都不願意去觀看音樂舞台劇。他們說幾十年不變的作品模式,實在太與時代脫節。Jonathan決心改變這一切。自信的他說,他要帶來舞台劇的革命。

在《Rent》之前,他寫了很多的音樂劇。沒有一部被成功製作上演。耗時最長的是一部叫做《Superbia》的科幻劇。他和朋友在這一部作品上費盡心血七年。這部作品雖然得了獎,並公開表演了一次,卻最終沒有得到被製作發行的機會。這一次失敗,對Jonathan的打擊巨大。

1988年,另一個劇作家比利 Aronson產生了將普契尼的著名歌劇《波希米亞人》搬上現代舞台的想法。他與Jonathan Larson討論後,熱切的Jonathan將這一計劃攬到了自己身上,並把這部戲命名為《Rent》。1993年,《Rent》的初稿終於得到紐約一個工作室(紐約 Theatre Workshop)的賞識,並招聘演員,打算進行長達三個星期的演出。

經過長達七年的雕琢和修改,1996年1月25日,《Rent》終於在紐約 Threatre Workshop公開了第一場試演(Preview,並非正式演出)。那一天全場座無虛席,票很早就被賣完,甚至《紐約時報》的記者也悄悄來到了現場。表演結束後全場歡聲雷動,記者只有把Jonathan拉到售票處採訪,這樣才能聽到彼此的談話。記者跟他說,這是一部相當震撼的音樂劇。

Jonathan為這第一天的試演而感到無比興奮。為了以後的正式演出,也許還有很多東西可以提高改進。更重要的是,他感覺自己,終於可以脫離三餐不飽的日子,成為一個真正的音樂劇作人了。當天的凌晨三點,他燒開一壺水,準備泡杯茶。也許他的手上還抱著大衣,他倒在了廚房冰冷的地上。第二天早上,他的室友發現了他的屍體。

他死於主動脈夾層,享年35歲。

Jonathan Larson沒有親眼看到他的夢想變成現實。他甚至沒有看到第二天《Rent》的正式演出。那一天,演出並沒有取消。每個人都靜靜的,靜靜的坐在舞台上唱他寫的這二十幾首經典之作。演出完畢後,觀眾席鴉雀無聲。大約一分鐘後,每一個人異口同聲的說了一句話:

「謝謝你,Jonanthan Larson」

Jonathan沒有看到《Rent》的演出時期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延長,最終走上了百老匯的舞台。他沒有看到售票處長長的人龍,甚至柯林頓總統也帶著女兒前來觀看。他沒有看到就在幾個月以後,《Rent》贏得六項Drama Desk Award,三項Obie Award,四項Tony Award,甚至全球媒介的至高獎項——普利茲最佳戲劇獎(Pulitzer Drama Prize)。

十年後,全世界各地的人們跑到紐約來看百老匯的經典之作《Rent》。它的主題曲《Seasons of Love》被世界各地的眾多明星翻唱。逗留於尼德蘭劇院的門外,我想如今一個十六七歲的孩子不會再知道Jonathan Larson是誰,更不會知道他的死亡。但是我們愛極了《Rent》。我想,這就是對Jonanthan Larson最好的補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