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yc

2007-12-27 23:49:32

2001: A Space Odyssey


  我禁不住想,放在1968年的背景下,這是一部多麼無敵的電影。《2001:太空奧德賽》,普遍翻譯作《2001:太空漫遊》。

  本片精緻得幾乎沒法挑剔,太空是那麼的緩慢、優美而沉寂。這又是部徹徹底底的科幻片,對失重、離心力和聲音傳播等方面都盡其所能地真實呈現。1968年,據說人類還沒有一張外太空拍攝的照片,而1969年才是第一次登月。然而我們在片中看到了。我們同時也看到插卡消費、視訊電話等等既已成為現實的細節。2001年的未來,之於我們已成為過去。

  儘管如此,片中的模型、畫面和蒙太奇仍然相當出色,今日看起來也不遜色。印象深刻的是在環形的飛船中,重力即離心力,人可以沿著直線慢跑一週回到起點。環形結構在影片中大量出現,彷彿一種隱喻,一切週而復始。

  影片最「藝術」的部份還是在結尾,不同人對其也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同時這還涉及到本片的關鍵線索——黑石板的解析。我個人比較傾向於亞瑟·克拉克的解釋,黑石板象徵地外高等智慧,而結局Dave轉變為一個「星孩」。畢竟他是原著短篇小說以及後來完整四部曲的創作者。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顯然不願侷限於此,所以他發揮得更加自由。他們大概是有分歧的,以致小說《2001: A Space Odyssey》沒有庫布里克的署名。

  亞瑟·克拉克是我所敬佩的科幻大師。他有一句著名的論斷:任何足夠先進的科技都與魔法毫無二致(Any sufficiently advanced technology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magic.)。他1945年的一篇小論文提出了3顆衛星覆蓋全球的衛星通訊系統的幻想,1967年科學家們才將其「發明」,據說直至今天世界通訊衛星組織每年還要像徵性地支付1美元專利費,而他當初只是在孟加拉海邊別墅里望著天空想出來的。

  斯坦利·庫布里克的這部電影更為發散和沒有拘束,其重點似乎也不在情節。本片的象徵意義或許大於實際意義。但正是這種嚴禁的科學、邏輯與優美又略帶迷幻的風格相結合,才誕生了這部經典之作。導演在太空中力圖真實,在超越人類智慧的一面呈現迷幻。這正是對應了前面所說亞瑟·克拉克的那句經典論斷。

  HAL-9000是一台超級電腦,在影片中它儼然已是一種生命或者說智慧存在。在此後諸多影視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近似的名字——比如改改編號,向其致敬。人工智慧究竟能否成為另一種智慧存在是一個嚴肅的值得探討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是有可能的。我們或許低估了這種可能,因為我們自己都還不太清楚智慧是如何產生的。倘若一台電腦能以近乎於人的水平「思考」,或許我們就應該重新定義一下「智慧生命」,哪怕它或許仍然是服從人類的設計和指令。

  對於HAL-9000是如何「崩潰」的也有許多解釋。我傾向於從智慧的角度去理解。就目前我們所觀察到的,人類思維與電腦「思維」最大的區別在於人的思維是可以容錯的,這也是為什麼電腦給人以死板的感覺。倘若一台電腦高級到甚至可以「理解」人的情緒和想法的時候,你很難說它不具備可以和我們平起平坐的思維能力。或許它在兩條不能兼容的指令中做出了選擇,或許這就是智慧。

  黑石板所象徵的高等智慧可以解析為外星人甚至神(畢竟它幾番「啟發」了人類進化),但它無疑是更高一級的智慧存在。當影片最後木星、地球、月球、太陽等排為一線,黑石板橫跨其中,我們不由得感嘆自己的渺小,宇宙的運行有著多麼迷人的規律。

  「星孩」的誕生,是又一次進化,但又似乎一次回歸。他可以像徵重生象徵純真像徵一種更高級的無知……對於浩瀚的宇宙和彷彿無限的真理,無論我們如何試圖理解,都是一種不解的表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