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往日情懷 --The Way We Were

往日情怀/俏郎君/往日情怀

7.1 / 19,101人    118分鐘


演員: 詹姆斯伍德 導演: 小霍華科奇 薛尼波拉克
編劇: Arthur Laurents
演員: 芭芭拉史翠珊 勞勃瑞福 Bradford Dillma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IRIS寧寧

2007-12-13 18:59:33

Make Love, Not War


1973年時,柯林頓從耶魯法學院畢業後回到阿肯色州在阿肯色大學法學院任教。

1973年,開創美國文藝片先河的《The way we were》上映。

雖然我和老媽是柯林頓的擁躉者,但是並沒有讀過《我的生活》,也無法知曉他是否在書中提到了1973年他看了一部這樣的電影。

不過柯林頓對電影的痴迷有目共睹,也不惜以傳出緋聞的代價多次邀請芭芭拉·史翠珊夜宿白宮。

於是今天的我猜想,1973年尚不成氣候的柯林頓是否某日看到這部《The way we were》,從芭芭拉·史翠珊演的凱蒂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凱蒂,為了一個男人,從彪悍的演講台上走下來扮作小鳥依人狀、為悅己者容,但是最終看不過麥卡錫主義張狂,拋棄好萊塢陽光生活,與男友分手,走上街頭,跳上講台,散發傳單。

始終以鬥士面目出現的凱蒂,從學生時代的反對佛朗哥政權、支持蘇聯;支持羅斯福,到後來抗爭使得人人噤聲的麥卡錫主義,再到最後反對投放原子彈。

可是問題是,這些抗爭是必然的嗎?

當數十年的憤怒、爭鬥到最後換取平和,凱蒂需要還要抗爭什麼?於是她看不慣羅斯福逝世後的大家的玩笑,聽不得麥卡錫時代妥協,她始終是一個笨拙的鬥士,不知道放鬆。

但是在面對一個強大政權,人人受辱、個個受欺的時代,是奮起抗爭還是縮頭自保?

一個牧師說:「當他們來抓猶太人時,我保持沉默,因為我不是猶太人;當他們來抓共產黨人時,我保持沉默,因為我不是共產黨員人;當他們來抓貿易工會主義者時,我保持沉默,因為我不是貿易工會主義者;當他們來抓我時,已無人留下替我說話了...」。

這是縮頭烏龜的下場。

可是再看看亦舒的《傷城》,對六四時期的欲言又止。個人要做英雄導致一個親人的痛苦和擔憂,那又是奮起抗爭所付出的代價。

當鬥爭結束,夜夜笙歌,誰還需要那些個憤怒英雄?

《The way we were》精彩不是被人們津津樂道的那句對白――「Hubbell,you girl is lovely」

而是兩人的爭吵,那是奮起抗爭還是縮頭自保觀念的爭風相鬥。那是Make Love還是War的較量―――

 

我只是為了我的信念站出來,聽辛格對那些人的瘋狂處置,會不會讓你感到氣憤?只因為他們有膽量為基本人權宣言而戰。

我們並沒有基本人權宣言,我們沒有言論自由。

那就站出來對權力而戰!

大家都會害怕,這不是學校,這是成長的政治,是即愚蠢又危險的。

那我應該躲在一旁閉上嘴?

太可惜了,那些人跟他們的家人只會患的傷害,在他們坐牢,經過數年的對抗之後,什麼事都不會改變,他們製作電影,打網球,追求彼此的妻子。最後大家為什麼而坐牢,政治犯嗎?我告訴你,人們比任何政治迫害都來的重要,不是原因,不是原則!

人們就是他們的原則!

 

如果選擇奮起抗爭還是縮頭自保是個無解命題,那麼至少《The way we were》提醒我們任何追求民主自由來的並不那麼一帆風順,在歡迎中國式凱蒂的同時,也要警醒六四時的狂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