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投名狀--The Warlords

投名状//刺马

7.1 / 24,462人    126分鐘 | 113分鐘 (international version)

導演: 陳可辛
演員: 李連杰 金城武 劉德華 徐靜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陳賴漢

2007-12-13 07:04:26

《投名狀》:不是《刺馬》,同樣精彩!


如果不算上還未上映的《集結號》,那《投名狀》絕對可以算是我看過的最為精彩的華語大片。在我看來,陳可辛的這部古裝大戲,已經無愧於等待這部影片多月的影迷,相信他的這份答卷能讓大多數人感到滿意。

戰爭:比《墨攻》更為精彩

當初《墨攻》上映後,我曾為華語影片中終於出現象樣的冷兵器戰爭大場面而欣喜。然而看了《投名狀》後,便覺得《墨攻》的戰爭場面略顯小氣。

《投名狀》的戰爭場面的精彩之處便是對於近鏡頭的捕捉。

影片中的第一場大戰,也是刻畫得最為慘烈的舒城之戰無疑是影片中R級鏡頭最多的一個橋段。在這場大戰中,斷手斷腿、人粉碎的鏡頭比比皆是,更不用說那刀刀入骨的鏡頭幾乎貫穿了這個大戰。但如果僅僅是這些R級鏡頭的大量堆砌,還尚不能成就一場慘烈的冷兵器大戰。陳可辛在這個橋段中用了大量的搖晃鏡頭,而且幾人拚殺的鏡頭佔據了這個戰爭戲的大多部,這使得觀眾立刻有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其慘烈和血腥的效果也呈幾何級爆發。而這種做法的根本目的就是將戰爭具體到個人,而不是平常我們印象中僅僅是兩個方陣的拚殺。如果不考慮到導演的目的,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中的那場金銀大戰便是因為沒有具體到個人,才使得這個戰爭場面精彩有餘,但慘烈不足。這種具體到個人的戰爭刻畫手法雖然沒有一堆數位人的衝殺來得壯觀,但無疑卻是更加真實的。這種拍攝手法在好萊塢的冷兵器大戰中已經是比較常見,但在我們華語影片中還是比較少見。同時,也正是這種方法,使得舒城之戰中那些為數不多的大場面立刻變得壯觀無比。陳可辛以近鏡頭為主,同時輔以一些遠鏡頭,使得這個戰爭看起來張弛有度,觀眾並不會雙方的拚殺而分辨不清「敵我」,相反,影片中清軍和太平軍的交替進攻非常「有秩序」,甚至影片中雙方採用的戰術也看得非常清晰。因此,陳可辛已經突破了「大場面必需要大量人(或數位人)來堆砌」這樣一個看似絕對的思維。

舒城之戰,到目前為止,絕對可以算是華語影片中冷兵器戰爭之最!

劇情:比《刺馬》更衝突

從現在來看《刺馬》,《刺馬》更像一個江湖恩怨影片。在《刺馬》中,張徹對於打太平軍著墨不多,更多的是將重心放在了馬新貽等三人之見的恩怨情仇之上。同時影片用了大量的篇幅在武鬥橋段上,這使得某種意義上,《刺馬》還是屬於功夫片的範疇之列。《刺馬》的成功並不是其劇情,而是張徹對儀式感的出色營造以及狄龍、姜大衛等人出色的表演之上。

《投名狀》的故事改編自《刺馬》,卻比《刺馬》更具有史詩性。陳可辛已經明確表示了這不是一部功夫片,因此除了慘烈的戰爭場面之外,戲劇化的矛盾衝突則是這部影片的重點。除了從《刺馬》中保留下來的「叔嫂成奸」之外,還加入了官場衝突的劇情,這使得影片從原來《刺馬》的單一劇情發展成了《投名狀》的雙線發展。兩條線的交叉衝突,最終也使得龐青雲這個角色比馬新貽更為複雜,他在影片中不再是《刺馬》中那個「單純」的出賣兄弟的傢伙,而是成了自己野心以及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因此,龐青雲的死比馬新貽的死更具悲劇性。同時、二虎的死也比《刺馬》中黃縱的死更為複雜,《刺馬》中黃縱的死更傾向于兄弟的出賣,而《投名狀》中的龐青雲更像是一個被人利用的刀子,所以二虎依然是個政治犧牲品。

官場這條線的加入,從本質上改變了「刺馬」這個故事。「刺馬」的悲劇的源頭在《投名狀》中被放大,這種基於大歷史背景下的「刺龐」悲劇無疑比「刺馬」更為引人深思。

演員:比《霍元甲》更會演戲

從《霍元甲》開始,李連杰已經逐漸有了轉型的趨勢。如果說在《霍元甲》李連杰還是在一定程度上無法忘卻自己「武生」的身份的話,那麼在《投名狀》中,李連杰已經完全將自己擺在了演員的位置,可以說這是李連杰從影這麼多年以來,這次是最像演員的一次。

在影片中你感覺不到他會比劉德華、金城武這些非「武生」有著更為矯健的身手,李連杰在這部影片中最出色的也並非他的功夫(事實上他也沒展現功夫),而是他的表演。

影片中的龐青雲,有能力、有野心、同樣也有義氣。正是這種複雜的性格,才使得龐青雲比馬新貽更為立體。而這種複雜的性格同樣也要過硬的演技來駕馭,很高興的是李連杰沒有讓人失望,影片中多次給了李連杰眼神的特寫,從最初的落魄到了最後的冷酷,我們都能從李連杰的眼神中讀到龐青雲這個角色此刻的內心以及此時他性格傾向。可以說,李連杰演活了龐青雲。

影片中有場酒桌獨白的戲,這段這部影片最為煽情的橋段便是在劉德華和李連杰的「配合」之下完成的,但和劉德華可以用不少的肢體語言來表現角色的悲慘不同,李連杰是始終坐著,但李連杰此時便是用獨白和表情完成了自己的表演,加上這個橋段出色的蒙太奇,使得整段戲看下來都煽情無比。

當然,除了李連杰之外,劉德華也是影片的一個亮點。只是劉德華的氣質欠缺一種天生的草莽之氣,使他的二虎不如陳觀泰的黃縱來得「單純」。但劉德華的演技在影片中依然無法挑剔,酒桌上的看戲時的突然流淚的鏡頭讓人嘆服。

而金城武則是三人中亮點最少的一個,雖然本片是以他的旁白來發展劇情,但他在影片中除了最後「刺龐」的戲之外,大多數時候僅僅是李連杰和劉德華的陪襯。至於徐靜蕾,在影片中幾乎連花瓶都算不上,因為她大部份時間並不算漂亮。對於這樣一部以男人為主的影片,感覺陳可辛在控制徐靜蕾的戲份,不至於影片過多的沉浸於三角戀的糾葛中。

另外不得不提影片中陳公等三位大臣的扮演者魏宗萬、奎榮、顧寶明,這三個老戲骨的表演可謂是影片中的絕對亮點。

結語

《投名狀》源自《刺馬》,卻不是《刺馬》,但難免會被人拿《刺馬》比較。《刺馬》是座高峰,但並非不可逾越,或者是並非無法締造一座與《刺馬》同樣的高峰。《投名狀》至少已經接近後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投名狀》仍然是一部翻拍片,「翻拍」到這種程度,已經是種成功。

可以看出,《投名狀》的上映還是做了不少妥協,在第一版的預告片中,有三人殺人納投名狀的情節,但在影片中卻看不到,這估計主要還是電審方面的意思。「投名狀」大家比較熟悉是因為水滸,而影片中的結拜也是一百零八人,這絕不是一種偶然。這個改動不但使得影片中的土匪和梁山泊的好漢看起來不像是「黑社會」性質,同時也使「投名狀」失去了原本的意思,這使得影片的片名失色不少。另外還有一個有意思的便是在三人從軍後攻打舒城的前一個晚上,在之前的預告片中喊的是「搶錢!搶糧!搶娘麼!」,匪氣十足,但到了最後一款預告片就只剩是「搶錢!搶糧!」,到了影片中就變成了「是「搶錢!搶糧!搶地盤!」。這個改動雖然無傷大雅,但畢竟比最先少了味道。

當然,瑕不掩瑜,《投名狀》無論從鏡頭、剪輯、音樂等方面來看都依然是部出色的影片,只是沒有這些妥協,可能會更有味道一些。

《投名狀》:不是《刺馬》,同樣精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