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投名狀--The Warlords

投名状//刺马

7.1 / 24,462人    126分鐘 | 113分鐘 (international version)

導演: 陳可辛
演員: 李連杰 金城武 劉德華 徐靜蕾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澗上草

2007-12-10 02:09:49

《投名狀》及刺馬的真故事


     晚清多奇事。其中有刺馬、楊乃武與小白菜、楊月樓案和太原案四樁公案,曾轟動一時,甚至都驚動了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被稱為晚清四大奇案。其中除刺馬外,其他三件都是極普通的刑事案件,由於司法混亂、吏治敗壞,結果越鬧越大,但最後都還算水落石出。但刺馬案不同,此案關係重大,卻結案結得不明不白,所以民間很快就生出很多演義來。京劇有刺馬的劇目,平江不肖生有相關的小說,香港電影大師張徹有《刺馬》一片,最近的版本當然是陳可辛的新片《投名狀》。
    「刺馬案」之所以引人矚目,首先因為遇刺人馬新貽地位顯赫。馬官居兩江總督,是晚清最重要的九個封疆大吏之一,統管今天江蘇、江西、安徽三省富庶之地的軍政監察大權。馬的前任和後任都是同一個人,就是那位赫赫有名的曾國藩,由這一點就可見其位高權重。其次,此案案情出奇,行刺者在光天化日之下,重兵護衛之中一擊而中,且得手後並不逃走,慨然就擒,顯然早有準備。再者,此案雖驚動了最高層,慈禧命曾國藩和刑部主事會審,但最終還是潦草結案,刺客被剖腹挖心,但案情並未水落石出。所以,坊間議論紛紛,一開始猜測集中在政治鬥爭之上,但很快就有關于兄弟反目和三角戀愛的故事被搬上舞台,所以焦點很快就被轉移了。此後的各種演繹基本都是圍繞後二者展開。只是此案在民間的流傳程度,似乎不敵另一出更真實也更離奇的桃色事件:楊乃武與小白菜案。
    所謂政治謀殺,主要是指,馬新貽一般被看作是慈禧用來制衡聲勢日隆的曾國藩的,且此人根基尚淺卻治軍甚嚴,因此得罪了湘軍一系,所以被他們派人暗殺。在我看來,這可能是最接近事實真相的一種可能。在當時還有一個繪聲繪色的傳言,稱曾國藩平滅太平天國後,私藏大量資財,企圖取清廷而代之,而馬新貽坐鎮南京,正在追查「寶藏」下落,在這個當口被殺。而當時會審後的「結案報告」的說法是,刺客曾從發捻,對馬新貽素懷怨恨,所以勾結海盜行刺。這顯然缺乏充分的作案動機。所有這些說法,都沒有提及刺客與馬新貽有私人關係,遑論什麼三角戀愛。可以肯定,這些都出自文人的編排,至於背後是否有人授意,則很難說得清了。
    演義家們把馬新貽和刺客張汶祥安排成出身草莽的異姓兄弟,為了製造戲劇衝突又虛構了一個「老二」,以及與馬新貽有感情糾葛的老二的妻子。有趣的是,在各個版本中,這個老二的名字就有好幾個,一看就是虛構出來的人物:竇一虎、曹二虎,到了倪匡執筆的張徹版《刺馬》中,又被寫作黃縱。《投名狀》中劉德華演的老二則又改了姓,叫趙二虎。所謂的女主角顯然也是編出來的,張徹版起了個很洋氣的名字叫米蘭,徐靜蕾演的人物則名字跟打扮一樣土,叫蓮生。
    更有意思的是,王晶的晶藝公司還以此為題材拍過一部三級片,片名叫《滿清十大酷刑之赤裸凌遲》,當然是極盡血腥色情之能事。編劇好像還特意為證明他掌握了弗洛伊德的理論,把馬新貽弄成了一個少年時曾受性虐的心理變態分子。
    刺馬故事的經典版本,當然是張徹1973年的同名電影。該片導演張徹、編劇倪匡、動作設計劉家良,以及演員狄龍、姜大衛、陳觀泰等都是一時之選。這部邵氏電影的大製作,在今天看來似乎已經稍嫌粗糙:情節線索簡單,戰爭場景幾乎無特技可言,單人獨鬥也顯得冗長單調,但在當時卻是具有開創性的,曾席捲當年的金馬獎。而且其中「暴力美學」的萌芽直接影響了吳宇森等後輩,其中的恩怨情仇也讓導演陳可辛至今唸唸不忘,立志翻拍出一部《投名狀》來。
    電影《刺馬》雖然也著力刻畫了導演張徹並不擅長的男女糾葛,但最突出的還是兄弟情誼。這從本片的英文名「BLOOD BROTHERS」可以直觀地看出來。《投名狀》脫胎於此片,當然繞不過兄弟之情。借用水滸中的「投名狀」來概括刺馬的主旨,兄弟的命就是命,其他的皆可殺。進而把「兄弟情誼」定義江湖人至上的信仰,「外人亂我兄弟者,必殺之,兄弟亂我兄弟者,必殺之」倒也算切題。
    當然,大導演陳可辛挾數億投資,網羅一干明星演員,顯然並不滿足於重拍一遍《刺馬》。從劇本數易其稿,中途改換片名都可以看出導演突破舊版的努力。甚至李連杰飾演的大哥也不再是實有其人的馬新貽,而是改了一個更直白地暗示人物性格命運的名字——龐青雲。顯然,導演是想告訴我們,《刺馬》只不過是個框架,他只是借這個殼,講自己的故事。
    不同於張徹濃烈明快的快意恩仇,陳可辛用灰暗慘烈的語調講了一個關於「人性和慾望」的故事。所謂的兄弟之誼、男女之愛,甚至平步青雲的夢,最後都毀滅於複雜的人性與無盡的慾望。這可以說是擅拍「文戲」的陳可辛,賦予刺馬故事的最新思考和內涵,這也是《投名狀》不同於《刺馬》乃至《英雄本色》之處。這裡沒有孰優孰劣,至於觀者更喜歡哪個,只能交給歷史去檢驗了。
    一點遺憾是,「投名狀」翻成英文的確有困難,但該片的的英文片名「WALORDS(戰神)」實在有點太湊合了,怎麼看都像是電子遊戲,有點不知所云。
文章引用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