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子文東

2007-12-07 03:53:31

通過死亡抵達永生——關於《潘神的迷宮》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哈姆萊特》中,莎士比亞用奧菲麗亞這個名字稱呼那個掙扎於愛情與親情之間,並最終手捧鮮花隨水而逝的女子,而在《潘神的迷宮》里,導演托羅將它賦予了那個僅有十二歲的小女孩。她與她有著相同的純潔與善良,並將同樣因愛而付出生命的代價。不同的是,哈姆萊特的愛人奧菲麗亞至死仍深陷於憂傷與絕望,而托羅卻讓潘神為小女打開了地下王國的大門,使她終於安詳的死去。

    我不是個有著天馬行空的幻想的人,其實我的口味一直偏重於有紀實效果的現實主義。雖然《魔戒》、《哈利波特》和《納尼亞傳奇》等等也一個不落得看了下來,但習慣性的麻木讓我在讚嘆場面的宏大精緻之餘,實在感覺不出哪裡還有回味嘴嚼的必要。它們就像那些衣飾華美的婦人,也許我會駐足回望,但並沒有相識攀談的興趣。當然這只是個人的感受。我承認我對魔幻題材是一隻帶著偏見的。

    在看《潘神的迷宮》之前,它在我印象中只是又一部《納尼亞傳奇》,或者是電影版的《愛麗絲夢遊奇遇記》,所以儘管久聞其四部奧斯卡大獎的盛名,其實連影評都沒找來看過。上個月末忙於考試,復習弄得神經緊張,便到網咖看電影放鬆心情,偶然的打開,未料第一個鏡頭竟是灰暗背景中一個顫抖著流血的小女孩,然後隨著那鮮紅色血液的回流,倒敘開始——

    故事發生於1944年二戰結束前夕,此時的西班牙籠罩在內戰與弗朗哥獨裁政權的陰影之下。小女孩奧菲麗亞與臨產的母親卡門來到了奧菲麗亞的繼父維達上尉由林中磨坊改建的指揮所。維達是一個殺人機器一般冷漠的法西斯軍官,與其說他接奧菲麗亞母女至身邊是為了照顧她們,不如說是為了監視著卡門為他生下「將繼承他和他父親姓氏的兒子」。情節便由奧菲麗亞在磨坊的生活與她回歸地下王國的冒險兩條線路展開,並通過最後月圓之夜奧菲麗亞之死合二為一。

    儘管故事發生地在西班牙,但來自墨西哥的導演吉列莫·德·托羅仍使影片散發出了濃郁的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氣息,隱約流露出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影子。魔幻在這裡不再是把人從面對自然的無力中釋放出來一種途徑,而是對現實最貼切的隱喻。它是生活之詩。因此它可以以輕盈托舉沉痛,以絢爛撫平創傷,因此奧菲麗亞儘管在灰暗殘忍的現實中死去,卻也同時在明媚溫暖的地下王國獲得了永生。

    非常喜歡片中這個小女孩,不僅是因為勇敢與善良,而是因為她少了一份乖巧與可愛,卻多了一絲憂鬱的靈氣,讓人在感嘆之餘禁不住憐惜。在抵達磨坊的第一晚,奧菲麗亞給未出生的弟弟講了一個充滿隱喻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荒涼遙遠的地方,有一座黑色粗石砌成的大山。日落時分,山頂上有一朵每晚都會盛開的玫瑰,可以讓任何採摘到它的人靈魂不滅。

    但是沒有人敢靠近它,因為它的刺覆蓋著致命的毒藥。

    人們之間談論著對死亡與痛楚的恐懼,卻從不提及永恒生命的承諾。

    就這樣,每天玫瑰都會枯萎,無力將它的禮物留給任何人。在寒冷陰暗的山頂上,它被遺忘、錯失,永遠孤寂直到時間的盡頭……」

    不知為什麼,當時第一個想法就是,奧菲麗亞所講的玫瑰,一定是屬於她的地下王國。而沿著之後的情節看下去便漸漸發現,那朵玫瑰不僅僅是「屬於」那裡,並且就是地下王國的象徵。得到玫瑰的過程,也就是回歸地下王國的過程。奧菲麗亞最後承受了死亡與痛楚,獲得的也就是那束玫瑰的禮物——靈魂的不滅。

    奧菲麗亞的生活一直是灰暗的,生父的死,母親的憂鬱,繼父的殘酷,只有為維達上尉管理起居的梅塞德斯的照顧,是她唯一真實的溫暖。感覺片中的她是一個很特別的人物,奧菲麗亞在幻想世界中的兩次歷險,都可以還原為她的真實經歷。當奧菲麗亞爬到老樹根下從那隻醜陋的蛤蟆體內取出鑰匙時,梅塞德斯也為林中的游擊隊員偷到了庫房的鑰匙,之後,在奧菲麗亞打開那個食人怪物看管的櫃子,取到了金色的匕首時,游擊隊員也用梅塞德斯那把鑰匙取得了武器和彈藥。虛幻與現實的兩條線通過她們得以遙相呼應,也讓奧菲麗亞的幻想有了根據。

    但揭示整部電影主題的還是片尾處那最後一次考驗。奧菲麗亞因不肯讓潘神用弟弟的血開啟使自己回歸地下王國的大門,被冷血的繼父毫不遲疑的槍殺,於是畫面回到影片開始,鮮血從奧菲麗亞的鼻子與手上流下,滴落在迷宮中心的巨石上,在梅塞德斯哼唱的搖籃曲中,奧菲麗亞的生命消逝了,但同一時刻,奧菲麗亞的靈魂走入了敞開的地下王國的大門,影片中第一次亮起溫暖的光輝,潘神和母親卡門,還有地下王國的國王在歡迎她的歸來——她通過了這最後一關,因為她「寧肯失去自己的生命,也不讓無辜的人為自己流血。」

    雖然這是關於一個十二歲的小女孩的故事,雖然影片仍是魔幻題材,但它決不是一部小孩子可以看的電影。影片中的殘忍與陰暗,連我這種看過不少戰爭片的人都感到震驚。但對於能看得懂它的人而言,它又並不是一部表現絕望與毀滅的電影。儘管它與死亡緊密相關,但講述的卻是靈魂超越了死亡的永生。其實那些讓我們甘願用生命來維持,並微笑著為之赴死的信念,又何嘗不是奧菲麗亞的地下王國與毒玫瑰呢?我想在這一點上,虛幻比一切的現實更現實,死亡比一切的虛幻更虛幻。

    還是用奧菲麗亞母親葬禮上牧師的那段話作結尾吧:

   「當我們張開臂膀時,大地收留下了這個空虛無意識的軀殼,但現在這個靈魂已經遠離,進入了永恆的光輝。因為痛苦,我們才找到生活的意義和我們出生時失去的優雅。有著無窮智慧的上帝把答案交到了我們手中。正因為他沒有軀體,所以我們的靈魂才能夠在他的世界裡得到重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