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蘋果 [中]--Lost in Beijing

6.7 / 2,337人    Germany:112分鐘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導演: 李玉
演員: 梁家輝 范冰冰 佟大為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江聲走

2007-12-04 07:14:06

好好一個蘋果,被廣總搗成果醬


幸虧有偉大的盜版及BT事業在支撐著我們的文化生活,不然俺們只能守著SB電影局的剪刀了。片子爛不爛倒是其次,再爛的片子俺們也要看足本的。再說了,俺覺得《迷失北京》絕對稱不上爛片。那個不痛不癢的片名《蘋果》,就是剪刀的傑作。

其實電影局最SB的地方還不在這裡,待俺慢慢說來。比如說有些片子吧,明顯的碰到紅線了,《頤和園》啥的,那麼大家就都心照不宣的了,畢竟六%四是個怎麼回事黨的文件還在那兒,你要禁要剪,大家心理都有準備,合著人家就不是衝著公映來的。而且,老實說,像《頤和園》這種特小眾的片子,大眾也不見得就待見了,在藝術上有啥突破沒看過不好說,在商業上、在對中國電影產業化的推動上(這不是您們一直鼓吹的麼),作用絕不會大。所以像這種片子的被禁,雖然俺也打心底里希望能放行,但現實無奈,稍微妥協一下,俺心裡還是能接受的。

再說《蘋果》。它最大的優點在於什麼?我認為是把社會問題通過通俗劇的方式表達出來了。兩個家庭搶兒子,故事模式是絕對地中國式通俗劇,而矛盾也夠足,能吸引觀眾。但它不俗的一點在於,在這麼一個普通觀眾能看出通俗劇的故事模式下,有一個很強烈的社會關懷。這是現在中國電影很缺的。要嘛就是很高深的鏡頭語言文藝,批判的很尖銳,還有哲學思辨色彩,很好看,但沒票房,因為不通俗,像賈樟柯電影;要嘛就是很流俗,以為俗到底就有人看了,故事也不行,例子的話也不言自明。

但是最近幾年的中國電影發展,有像《蘋果》這樣的趨勢。導演放下身段,故事能吸引普通市民,很中國式的搶兒子,但有些副線,有些背景,都時時在提醒觀眾,這個社會有問題。普通的文藝,做到這一步,已經很不容易了,也算基本完成普通文藝的社會任務了,更大的社會任務,留給禁片去做。而這種普通文藝,就是我們所期望的將來的成熟市場的主流文藝,作為一個口口聲聲說要培育一個成熟的電影產業的官方管理者來說,把這種片子剪成這樣,不是自打嘴巴,不是SB,是什麼?

《蘋果》足本沒有犯規,看過的人會曉得,幾個露點鏡頭一剪也就是了,其它暴露社會問題的,是它高於通俗劇的地方,剪了它,就是赤裸裸的愚民。典型的奴才心態,主子都還不著急,它就生怕主子不滿意,自己先放肆咬人。

《蘋果》算不得好片,鏡語也顯粗糙,但是一部有誠意的作品,至少是有誠意講好一個故事。但就算它爛到底,我們也應該為它辯護,因為我們有一個比爛片更大的敵人。

部落格:http://www.mtime.com/my/Lyeast/   舉報
評論